《東周列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8650381372,72552036616917514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百度思維

成功是一種堅持的結果。今天的成功者,都是在昨天的失敗中堅持到底的人。

自李彥宏遠走美國那天起,他從一個獨闖華爾街的毛頭小子,到力挽狂瀾的IT精英,再到成為今天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的CEO,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在這十幾年當中,不知有多少互聯網公司“隨寒冬而去,伴春風再來”,而百度卻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來,這其中的因由是值得探究的。那麼,作為百度的神奇領袖,李彥宏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李彥宏的打造百度的思維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專注、超前、自主、融資、激情。

專注:百度成立十幾年來,經曆了互聯網的驚天巨變,在這個過程中崛起了無數新型產業,軟件、網遊、短信平台悉數登場,使得一些懂得“及鋒而試”這個道理的企業都獲得了豐厚的報酬,而那些隨風飄搖的牆頭草,卻大都輸得遍體鱗傷。

很多人都在百度最失落的時候奉勸李彥宏,不如先放下搜索引擎,改走網絡遊戲、短信平台等熱門之路。但李彥宏卻有其十分堅定的態度,他堅信搜索引擎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所以“百度的核心永遠隻有搜索引擎”。

最終的事實也充分地證明,不管是誰,隻要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就更容易成為某一領域的精英。

李彥宏在讀大學時,接觸到了搜索技術,在美國留學期間便有機會研究,直到後來他愛上這門神奇的技術,並決定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其中。李彥宏自從上大學之後,就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對搜索引擎技術的態度,正是這種“專注”,讓他鑄就了今天百度的輝煌。

多年來,百度一直在走搜索專業化之路,即使不斷挑戰新領域,也都是圍繞著搜索引擎展開的。僅憑“隻做搜索”的信念,百度在激烈的互聯網商戰中保持著自己的常青樹姿態,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尖端科技勁敵手中爭奪市場,終而憑借技術優勢和優良的用戶體驗將敵人逼出中國市場。

“萬人劃槳開大船”,豈有不撼動頑石的道理?百度專注於搜索,不斷用新技術開辟新領域,為用戶提供簡單、快捷的互聯網搜索體驗,這是其登高而呼的厚重基石。

超前:人要有超前的意識,這樣才能抓住眼前的機遇。李彥宏能獲得成功,自然不是依靠運氣,而是憑借其超前的眼光。他發現了國內搜索引擎市場上的空白,繼而才抓住了機遇,並優先於所有人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贏在了起點上。

在百度員工眼裏,李彥宏是具有獨具一格的商業思維的。雖然他沒有潛心修練過商業課程,卻能很好地把握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大方向,並根據國情對國內互聯網市場的商業規律及規則做出全新的理解。

當百度深陷困境,幾經波折的時候,仍然是李彥宏的超前意識讓所有人看到了競價排名的優勢。雖然有人反對,可他用自己的堅毅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的“眼光”。在他眼裏,百度短暫的贏利並不利於長遠的發展,想要創造輝煌,就一定要高瞻遠矚。

在改變了商業模式之後,百度拿下了中文搜索引擎市場的半壁江山,掀起了互聯網營銷的新狂潮,百度也因此登上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寶座,更成了全世界最具有影響力、最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公司之一。

自主: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需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樣才能隨心所欲地發揮自我。李彥宏曾在《矽穀商戰》中說過,很多創業者並不想被束縛在資本中,他也不例外,他想讓百度在自己的計劃中自由發展。幾經思考,他決定親自上陣。

李彥宏在華爾街看到了太多的商業陰謀,深諳商業規則,他明白,隻有利益才能俘獲投資者的芳心。如果利益價值足夠使他們為之所動,那麼出售百度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為了不讓自己的心血付諸東流,李彥宏采取了獨挑大梁的經營模式,將百度的控製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大的困難,再大的誘惑,他也未曾動搖半分。從百度這麼多年的融資方式就可以看出,李彥宏始終堅持兩家以上的投資公司共同注資,因為他不想讓一家公司獨攬大權。

尤其在第二次融資時,德豐傑聯合IDG向百度投資1000萬美元。雖然德豐傑占了總投資的75%,並成為百度的第一大股東,但按照百度的股權分配方式,它隻能擁有百度30%的股權,因此“牛卡計劃”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李彥宏說:“不要輕易將主動權交給投資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人會樂善好施。”可見,一個公司在創業過程中,自主權是多麼“牢不可讓”。

融資:對李彥宏而言,借錢要把握時機。就創業來說,有錢走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大多數創業者都會有缺錢的經曆,但李彥宏和他的百度卻從未經受過這樣的痛苦,他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在不需要錢的時候去向投資人尋求投資。”

李彥宏在美國經曆了商海中的瞬息萬變,他將這些經驗總結出了一個行事原則,即“用半年的時間做一年的事情”。這樣的好處在於:縮短工作周期,減少開銷,從而保證有一半的剩餘資金能夠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中,隻有手上有錢的時候向投資商借錢,才不會因著急用錢時寸步難行,也不會因囊中羞澀而簽下“不平等條約”。

換言之,就算是拉不來錢,公司也不會立刻倒閉,也變向地延長了企業在困境中的生存周期,不至於一招斃命。如此,投資商看到你腰杆硬了,公司也沒有出現經營不良的狀況,也就樂意投資了。反之,如果你身無分文,兩手空空,投資人將施以難以料想的壓力。

激情:如果說,超前讓他結識了搜索,專注讓他獲得了成功,那麼激情則是他由“理論派”轉換為“實踐派”的唯一動能,使他完成了從金領到創業者的華麗轉身。

當年李彥宏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就是因為他在“工業”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激情。他經常囑咐那些年輕的創業者,不管什麼行業,要先確定你對這個行業,是否願意拿出一百分的激情,考慮清楚了再去想創業的事。

為了百度,他可以廢寢忘食,橫臥病床;為了百度,他可以一反常態,大動肝火。顯然,這都是激情使然。

毋庸置疑,正是這般在創業及守業過程中出現的清晰而有力的“百度思維”,才讓李彥宏每每遭遇困難都可輕鬆化解,迎頭趕上。他也由此才能在搜索的大道上步步為營,朝著心中最終極的理想昂首闊步。

個性隨“我”,自由百度

李彥宏是一隻“大海龜”,不僅因為他是海外歸來,還仰賴於他身上蘊藏著的中國幾千年來傳統式的人文關懷。

在百度,員工都親切地稱呼李彥宏為“唐僧”,這無非是因為他是一位思維縝密的“善主”,一位為員工拚命、隻為讓員工相信自己的“好老板”。

李彥宏人生中的每一步都走得精準無誤,在百度的搜索事業上亦是如此。他用他的理想主義情懷,謹慎地對照著生活中的細節,設計著自己的人生。有時他也會迷茫,可卻從未丟掉自己的自信,他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極富目的性,他用自己極擅長的三種語言——英語、漢語、計算機語言,向這個世界求證著“想,就會有;付出,便有收獲”。

李彥宏為人處事一向低調,給人一種本分務實的穩重感。他對此的解釋是:“一個產品真正做得比較成熟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在產品成熟之前,過多的曝光,對公司的發展是不利的。我們是做搜索引擎的技術公司,如果很早就讓很多人知道了百度,卻發現它還不如別的搜索好用,那反而達不到宣傳的效果。”

在公司內部,李彥宏有著最高的職權,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員工最願意接近的人之一。在工作討論上,員工也從來不會因為他的“地位”而有所顧忌。如果出現分歧,很可能是員工拍著桌子與他爭執,員工噤若寒蟬的情況鮮有出現。換句話說,雖然李彥宏身在高處,可“心”卻與員工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百度員工眼中的李彥宏,就如他本人對管理者所下的定義一般:“管理者不過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氛圍,讓有才能的人愉快、充分地發揮潛力創造。”這樣的心思,常讓李彥宏在會議中說出“我說的不一定對”這樣的話,其實,他是在鼓勵員工提出反對意見。正因如此,在百度的會議上,員工多會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還經常告訴那些新入職的職業經理人,在會議開始的時候,沒有必要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就好。“我認為我的麵子並不重要,在百度,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當然,遇到意見不一致時我來拍板決定。”

李彥宏的工作作風很簡單,聽大家的意見,與大家商量,最後再由自己做決定。他覺得自己的做法也算不上管理創新,隻是一直在堅持“民主集中製”。也就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提出任何意見,甚至發生爭吵都可以,但最終決策一旦確定,就一定要閉嘴,不管是誰,必須認真執行。

大事定奪拍板,讓李彥宏呈現出雷厲風行的管理之風,但在麵對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務時,他又會變得注重細節,甚至溫和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