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塞爾柱人沒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接受了轄內波斯經師們的語言,波斯文學廣為流傳,波斯的學者和藝術家也得到了尊重,這一點與馬其頓人對希臘的征服如出一撤。正因為如此,海亞姆才有機會去首都。現在我們必須要說說伊斯法罕這座城市,它是今天伊朗僅次於首都德黑蘭的第二大城市,有一百多萬人口,以宏偉的清真寺、大廣場、水渠、林蔭道和橋梁聞名(這一景象在我於公元2004年夏末抵達時依稀可辯)。除了塞爾柱王朝以外,波斯帝國的國王阿拔斯一世也曾定都此城,使其成為17世紀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城市。有一句波斯諺語流傳至今,“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
馬利克沙是塞爾柱王朝最著名的蘇丹,1072年,年僅17歲的他便繼承了王位,得到了老丞相穆爾克的鼎立輔助。馬利克沙在位期間,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征服了上美索不達米亞和阿塞拜疆的藩主,吞並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並控製了麥加、麥地那、也門和波斯灣地區。據說他的一支軍隊抵達並控製了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尼西亞,拜占庭帝國遂遣使向西方求救,於是才有了幾年以後十字軍的首次東征。與此同時,國內的人民安居樂業,蘇丹本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廣邀並善待學者和藝術家,興辦教育,發展科學和文化事業。
在曆史學家看來,馬利克沙統治下的伊斯法罕以金光燦爛的清真寺、歐瑪爾·海亞姆的詩篇和對曆法的改革聞名,其中後兩項與海亞姆直接有關。無疑這是海亞姆一生最安謐的時期,他僅擔任伊斯法罕天文台台長就達18年之久。遺憾的是,到了1092年,馬利克沙的兄弟、霍拉桑總督發動了叛亂,派人謀殺了穆爾克,蘇丹隨後也(在巴格達)突然去世,塞爾柱王朝急劇衰退了。馬利克沙的第二任妻子接收了政權,她對海亞姆很不友善,撤消了對天文台的資助,曆法改革難以繼續,研究工作也被迫停止。可是,海亞姆仍留了下來,他試圖說服和等待統治者回心轉意。
大約在1096年,馬利克沙的第三個兒子桑賈爾成為塞爾柱王朝的末代蘇丹,此時帝國的疆土早已經收縮,他更像是霍拉桑的君主了。盡管成年以後,桑賈爾也曾征服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間地帶,並到達印度邊境,但最後仍兵敗撒馬爾罕。1118年,他不得不遷都至北方的梅爾夫,那是中亞細亞的一座古城,其遺址位於今天土庫曼斯坦的省會城市馬雷。海亞姆也隨同前往,在那裏他與他的弟子們合寫了一部著作《智慧的天平》,用數學方法探討如何利用金屬比重確定合金的成分,這個問題起源於阿基米德。
晚年的海亞姆獨自一人返回了故鄉內沙布爾,招收了幾個弟子,並間或為宮廷預測未來事件(梅爾夫離開內沙布爾不遠)。海亞姆終生未娶,既沒有子女,也沒有遺產,他死後,他的學生將其安葬在郊外的桃樹和梨樹下麵。海亞姆的四行詩在19世紀中葉被譯成英文以後,他作為詩人的名聲傳遍了世界,至今他的《魯拜集》已有幾十個國家的一百多種版本問世。為了紀念海亞姆,1934年,由多國集資,在他的故鄉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陵墓。海亞姆紀念碑是一座結構複雜的幾何體建築,四周圍繞著八塊尖尖的棱形,棱形內部鑲嵌著伊斯蘭的美麗花紋。智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