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者有心,聽者無意”是一種尷尬,“說得巧妙,聽得聰明”是一種藝術,其間的界限判若雲泥,看你怎麼理解,怎麼把握了。當然了,首要的一點,是你千萬不能小看了它。
因此,聽話者要能聽出“字裏行間的意思”,聽話者要對說話者的感覺產生反應,而不是隻理解他的表麵意思。
有一天,一個婦女開著車到城裏去,突然,有一隻輪胎漏氣了。她停下車來,雖然她可以自己換輪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來幫助她,因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趕赴一場宴會。不久,一個年輕人停下車,並走過來問:“車胎漏氣了嗎?”假如這個婦女聽到的僅僅是這“語言文字”的內容,她可能會生氣起來,說出類似下麵的話:“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車胎漏氣了!”
如果她這樣回答的話,勢必會激怒那個熱心幫忙的年輕人,而必須自己動手換車胎了。然而,她很聰明地體會到年輕人話裏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煩,我能幫助你嗎?”於是,她得到了年輕人的幫助,避免了自己換車胎的苦惱。
俗話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同樣的話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與陌生人交談時,我們要盡力揣摩對方話語中所隱含的意義,以做到應對自如。
細心聆聽:知曉對方的弦外之音
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在與陌生人的談話中,他的語言習慣與特點會透露出什麼信息?他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他為什麼總說這個詞語?他說這句話是他的本意嗎?有沒有什麼話外音?等等,找出對方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就可以采取相應的對策了。
在與人的交談中,正確地理解對方談話的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在人際溝通中,有很多現象是隱藏的,比如對方講話含蓄,不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采用迂回策略,拐著彎暗示,這時,就需要我們有較強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對於人際交往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假如不具備一定的理解力,不明白對方的意思,那麼其餘一切溝通都無從談起。如果我們的猜測不準確的話,還很容易產生誤會。
有一天,一個中年男人到一家零售店裏買剃須刀。“先生,”店員很有禮貌地說,“你想要好一點的,還是要次一點的?”“當然是要好的,”顧客有點不高興地說,“不好的東西誰要?”店員就把最好的一種剃須刀拿了出來。
“這是最好的嗎?”“是的,而且是牌子最老的一種。”“多少錢?”“680元。”“什麼?為什麼這樣貴?我聽說,最好的才200多元。”“200多元的我們也有,但那不是最好的。”“可是,也不至於差這麼多錢呀!”“差得並不多,還有十幾元一個的呢。”
那位顧客一聽,麵露不悅之色,掉頭想離去。
這時店老板急忙趕了過去。“先生,你想買剃須刀是不是?我來介紹一種好產品給你。”“什麼樣的?”老板拿出另外一種牌子來,說:“就是這一種,請你看一看,樣式還不錯吧?”“多少錢?”“186元。”“照你店員剛才的說法,這不是最好的,我不要。”“我這位店員剛才沒有說清楚,剃須刀有好幾種牌子,每種牌子都有最好的貨色,我剛拿出的這一種,是同一種牌子中最好的。”“可是,為什麼與那種牌子差那麼多錢?”“這是因為製造成本的關係,你知道,每種品牌的機器構造不一樣,所用材料也不同,所以在價格上會有出入。至於那種品牌的價錢高,主要還是它的牌子老,信譽好,而且它可以更換充電電池,適合在外旅行時用。”顧客痛快地買下了這個剃須刀,愉快地離開了。
店員錯在沒有摸清顧客的真正心理。他一進門就要最好的,這表明他優越感很強,可是一聽價錢,他嫌太貴,這可能與他的經濟實力有關。顧客把毛病推到店家頭上,是因為他不肯承認自己舍不得買。而老板明白顧客的心理,在不損傷他優越感的情形下,讓他買了一種較便宜的貨。
這位老板之所以銷售成功就在於他善於傾聽,能從對方的談話中巧妙地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打探出對方的虛實,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講真話需要兩個人: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
在工作中,聽懂老板和領導的弦外之音更顯得十分重要。
當上司詢問你“還好嗎”或者“工作順利嗎”,絕大部分時間,他們並非想仔細探究你目前的狀況,而是表現友善(但不是太過友善),並希望你的問答是“一切都很好”。他們並不想聽到諸如工作中的不順利、無法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因失戀而心情不好或者昨晚的醉酒還沒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