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作家文叢”總序(1 / 2)

白燁

擺在讀者諸君麵前的,是長江文藝出版社接續著“跨世紀文叢”,新推出的“新世紀作家文叢”。

在20世紀的1992年至2002年間,長江文藝出版社聘請資深文學評論家陳駿濤,主編了“跨世紀文叢”,先後推出了7輯,出版了67種當代作家的作品精選集。因為編選精當、連續出書,也因為是一個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文學行動,“跨世紀文叢”遂成為世紀之交當代文壇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當時,主編陳駿濤在《“跨世紀文叢”緣起》中說道:“‘跨世紀文叢’正是在新舊世紀之交誕生的。她將融彙20世紀文學,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變異的新成果,繼往開來,為開創21世紀中國文學的新格局,貢獻出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她將昭示著新世紀文學的曙光!”這在當時看來實屬豪言壯語的話,實際上都由後來的文學事實基本印證了。“跨世紀文叢”出滿67本,已是21世紀初的頭兩年。《中華讀書報》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在新世紀的鍾聲即將敲響的時候,它暫時為自己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套文叢創始於7年以前的1992年,其時正值純文學圖書處於低迷時期,為了給純文學尋求市場、為純文學的發展探路,陳駿濤與出版家聯手創辦了這套旨在扶持純文學的叢書。叢書彙聚了國內眾多名家和新秀的文學創作成果,王蒙、賈平凹、莫言、梁曉聲、韓少功、劉震雲、餘華、方方、池莉、周梅森等59位作家均曾以自己的名篇新作先後加入了文叢。幾年來,這套叢書堅持高品位、高檔次,又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期待,為純文學圖書闖出了一個品牌。”這樣的一個說法,客觀允當,符合實際。

也正是自1992年起,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的強勁指引下,國家與社會的改革開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社會生活真正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市場秩序的確立為重心。社會生活的這種曆史性演變,對於未曾接受過市場洗禮的當代文學來說,構成了極大的衝擊與嚴峻的挑戰。提高與普及的不同路向,嚴肅與通俗的不同取向,常常以二元對立的方式相互博弈。正是在這種日趨複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以嚴肅文學的中青年作家為主要陣容,以他們的代表性作品為基本內容的“跨世紀文叢”,就顯得極為特別,格外地引人關注。究其原因,這既在於“跨世紀文叢”不僅以高規格、大規模的係列作品選本,向人們展示了當代作家堅守嚴肅文學理想和堅持嚴肅文學寫作的豐碩收獲,還在於“跨世紀文叢”以走近讀者、貼近市場的方式,給嚴肅文學注入了生氣、增添了活力,使得正在方興未艾的文學圖書市場沒有失去應有的平衡,也給堅守嚴肅文學和喜歡嚴肅文學的人們增強了一定的自信。

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跨世紀文叢”出滿5輯之際,我曾以《“跨世紀文叢”:九十年代一大文學奇觀》為題,撰寫了一篇書評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跨世紀文叢”是張揚純文學寫作的引入舉措,而且“有點也有麵地反映了80年代以來文學發展演進的現狀與走向。在純文學日益被俗文化淹沒的年代,這樣一套高規格、大規模的文學選本不僅脫穎而出,而且堅持不懈地批量出書,確乎是90年代的一大文學景觀”。我在文章的末尾還這樣期望道:“熱切地希望‘跨世紀文叢’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並把自己所營造的90年代的文學景觀帶入21世紀。”

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分,我當年所抱以期望的事情,現在正好落在了我的身上。

因為種種原因,“跨世紀文叢”在文學進入新世紀之後,未能繼續編輯和出版,因而漸漸地淡出了讀者視野與圖書市場。約在2014年歲末,在新世紀文學即將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之際,長江文藝出版社決意重新啟動這套大型文學叢書,並希望由我來接替因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很難承擔繁重的主編事務的陳駿濤先生。無論是出於對於當代文學事業的熱愛,還是出於對於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敬重,抑或是與亦師亦友的陳駿濤先生的情意,我都盛情難卻,不能推辭。於是,隻好挑起這付沉甸甸的重擔,把陳駿濤先生和長江文藝出版社共同開創的這份重要的編輯事業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