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在北京春節圖書訂貨會期間,長江文藝出版社借著舉辦《中國年度文學作品精選叢書》出版20周年座談會,正式宣布啟動大型重點出版項目——“新世紀作家文叢”。由此開始,我也進入了該套文叢的選題策劃和作者遴選的準備工作。當時的“新浪·文化”就此報道說:“麵對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學現象,出版人仍然應該‘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跨世紀’有跨世紀的機緣,新世紀同樣有著它的使命召喚。在一片喧擾之中,一大批嚴肅的理想主義文學者,仍然懷揣著聖潔的執著,身負著難以想象的重壓蹣跚而行,出版人當然沒有理由旁而觀之。這正是《新世紀作家文叢》的緣起。”
經與長江文藝出版社的社長劉學明、總編尹誌勇、項目負責人康誌剛幾位多次溝通和商議,我們大致達成了以下一些基本共識:一、新的叢書係列以“新世紀作家文叢”命名,即以此表示所選對象——作家作品的時代屬性,又以此顯現新的叢書與“跨世紀文叢”的內在勾連與曆史淵源;二、計劃在5年時間左右,推出50—60位當代實力派作家的作品精選集,每輯以8—10位作家的作品集為宜;在編選方式上,參照“跨世紀文叢”的原有體例,作品主要遴選代表作,並在作品之外酌收評論文章、創作要目等,以增強作品集的學術含量,以給讀者、研究者提供讀解作家作品的更多資訊。
事實上,文學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在社會與文化的諸種因素與元素的合力推導之下,越來越表現出一種史無前例的分化與泛化,創作形態也呈現出前所少有的多元與多樣。文學與文壇,較前明顯地發生了結構性的巨大變異,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把這種新的文學結構稱之為“三分天下”,即以文學期刊為陣地的傳統型文學(嚴肅文學);以市場運作為手段的大眾化文學(通俗文學);以網絡科技為平台的新媒體文學(網絡文學)。在這樣一個有如經濟新常態的文學新生態中,嚴肅文學的生存與發展,傳統文學的堅守與拓進,就顯得十分重要並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一文學板塊的運作情形,不隻表明了嚴肅文學的存活狀況,而且標誌著嚴肅文學應有的藝術高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引領著整體文學的基本走向。而就在與各種通俗性的、類型化的不同觀念與取向的同場競技中,嚴肅文學不斷突破重圍,一直與時俱進;一些作家進而脫穎而出,一些作品更加彰顯出來,而且同90年代時期相比,在民族性與世界性、本土性與現代性等方麵,都更具新世紀的時代特點和新時代的審美風貌。即以最為顯見的重要文學獎項來說,莫言獲取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自不待說:近幾屆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不少出自“60後”和“70後”的作家頻頻獲獎、不斷問鼎,獲獎作者的年輕化使得文學獎項更顯青春,文學新人們也由此顯示出他們蓬勃的創造力與強勁的競爭力。這一切,都給我們的“新世紀作家文叢”的持續運作,提供了豐富不竭的資訊參照,搭建了活躍不羈的文學舞台。
我們期望,藉由這套“新世紀作家文叢”,經由眾多實力派作家姹紫嫣紅的創作成果,能對新世紀文學做一個以點帶麵的巡禮,也經由這樣的多方協力的精心淘選,對新世紀文學以來的作家作品給以一定程度的“經典化”,並讓這些有蘊含、有品質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讀者,進入文學的生活,由此也對當代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乃至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奉上我們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我們將為此而不懈努力,也為此而熱切期盼!
2015年8月8日於北京朝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