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發現以上至少有一項是在你身上發生過呢?
事實上,苛求完美的負麵作用會超過完美所帶來的積極作用。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從客觀來說,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人、絕對完美的事。當你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的時候,你隻會一次次地失望。你對他人的高標準期待隻會讓他們產生心理壓力——你的男朋友受不了你隨時隨地的指責,他覺得無所適從;你的同事無法與你搭檔共事,因為你成天神經緊繃,緊張兮兮的。他們和你相處很累心很乏味。
其次,追求完美會讓你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讓你覺得沒有退路。你設立了一道高的門檻,誇大了目標,變得不切實際;對細節不斷地補充修剪使你迷失了大局,十分鍾可以完成的任務延長到半小時甚至無限,完全不考慮有沒有必要,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使生活低效,二十幾歲的青春消磨在了小題大做上,完美成了一種負擔。
再次,正如以上所舉的那些事例一樣,追求完美的你總是等待一個完美時刻的到來,總是想等所有的客觀條件成熟、自己的能力到達完美的程度才開始做一件事;而這個完美時刻會讓你無限期地等待下去。這樣,完美實際上阻礙了你的行動。
最後,生活中很多事是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的,我們應該學會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那些不完美的,給自己留一點餘地。勉強的完美不如真實的瑕疵。就好比寫錯了字,為了完美,你用橡皮使勁擦,非要擦得一點痕跡也沒有,結果反而擦出一個洞,擦破整張紙,以前寫好的也得撕掉,最後隻好返工,得不償失啊!
有一點瑕疵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盡力了就好。適度的完美主義,才是一個成熟的女人應秉持的態度。何況人無完人,尤其是作為女人,有點小瑕疵,才更顯得真實可愛。
以戰鬥的姿態迎接每一天
丁丁是我的發小,她是個理療科醫生,母親非常強勢,在母女關係中處處占據上風。丁丁一過十八歲,母親就在挑選結婚對象這件事上,和她約法三章。不能找比自己年齡小的,不能找個子比自己矮的,不能找外科男醫生。
因為她父親就是比母親年齡小、個子矮的外科醫生,他們是一輩子的歡喜冤家。她男友恰恰是一個比她小三歲,醫學專業的學生,最要命的是他的個子不高,這些都戳中了母親的死穴。因此,當她把男友正式帶回家時,她母親大發雷霆,氣得在床上躺了半個月。盡管母親以死相逼,她還是毅然和男友結婚了。
丁丁媽還恨恨地說:“早晚有你後悔的時候!到時候別哭著回來找你媽!”
丁丁媽說女兒瘋了,可丁丁卻說,人生在世,總要做幾次瘋狂的事,人不拚命枉少年。
她丈夫畢業後做了外科大夫,她們母女之間的約法三章徹底成了一個段子。但是,她為了愛情,甘做“拚命三郎”的故事卻在我們的圈子裏流傳開來。
細數他們家族,好像有不少人都是“拚命三郎”。
她堂妹,一個90後大學畢業生,現在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入職不到一年,銷售成績是許多同事用五十年都沒有得到過的。上大學時她就是個銷售能手,五一、十一黃金周,其他同學都忙著出去玩,她卻千方百計地尋找商場和超市促銷員的工作。這樣做既可以賺錢買衣服,又可以積累社會經驗和人脈。
堂妹愛說愛笑,是個招人喜歡的樂天派,人際關係的融洽是她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敢打敢拚的“硬漢精神”才是她業績領先的秘訣。
丁丁說堂妹特別能吃苦,特別擅長打硬仗。她上高中那會兒數學很差,高二升高三的時候期末考試隻考了43分,成為全班的笑話。看到成績單後,她決心拚一把,那會兒正是暑假,她依然保持著同平時一樣的學習強度。除此之外,她還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私房錢,請父母幫她報了一個很貴的輔導班。拚命了一個暑假,她的數學成績終於趕上來了。高考時,她如願以償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學了市場營銷專業,最終,以應屆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進入了一家知名外企。
堂妹很有熱情,工作起來衝勁兒十足,這讓丁丁自愧不如。丁丁有時候會對堂妹說:“你可真是努力啊,鋒芒畢露,可能會死得很慘。”怕堂妹不信,她還特意舉了個例子。
那年,醫院裏來了一位海歸,是國外知名大學醫學博士,她很能幹,也非常能吃苦,但情商比較低,人際關係糟得令人頭疼。她工作起來很勤懇,加班是常事,還以同樣嚴苛的標準要求下屬,結果遭到眾人的排擠和打壓,最終不得不黯然辭職,去了另一家私營醫院。
“所以,別那麼拚,差不多就行了!”丁丁說。堂妹聽了,莞爾一笑,“人家都說,在生活裏,在感情裏,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在職場上退一步真的也能海闊天空嗎?我們都渴望自己成為職場上呼風喚雨的女主角。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努力,就連女二號,甚至備胎都不是,說被甩就被甩,毫無回旋的餘地。與其被動挨打,還不如拚盡全力,自己做大做強,成為真正的勇者。”
這樣不是很好嗎?凡事追求極致,不隨便寬慰自己,充滿情懷地投入,以戰鬥的姿態迎接每一天。這樣的人從來不甘於平庸,也注定不會失敗。社會上有不少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工作隻做八分,汗水隻灑幾滴,他們看似不在乎前程,不看重功名利祿,其實不過是投機取巧式的自我寬慰。
還有不少人,總是很排斥拚命的人。其實,他們害怕的是對方的努力會將自己甩得更遠。更有甚者,就在這種“差不多”的循環當中白白浪費機遇,幸運女神從來不會垂青一個懶惰的人。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活法,是一種高質量的活法,它拒絕湊合,反對應付,而是傾我所有,去抵達最好的結果哪怕狂風暴雨,哪怕荊棘密布。
女人經濟獨立,才有本錢談人格獨立
她嫁了,嫁了一個有錢人。從此,她不再每天起早貪黑地奔波在路上;不再因為上司陰沉的臉小心翼翼;也不再為了吃穿用度而發愁。老公每天賺來大把的錢供她消費,保姆幫她料理好所有家事,她穿梭在商場、美容院和家之間,用打麻將消遣時光。
生活很安逸,可再舒適的日子,過久了也不免乏味。尤其是她已經30歲了,丈夫公司新進的職員,都是20多歲的女孩。曾經,丈夫誇耀她漂亮、能幹,可現在他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就算穿再昂貴的衣服,丈夫也不過多看上兩眼,一句讚美的話也沒有。出席活動時,她隻能聽到丈夫對業內那些成功女士的恭維,聽到他向自己介紹,那女人有多麼多麼了不起……她心裏很失落,甚至湧起了自卑。她不知道該怎麼表述這些心情,隻會在回到家後大發脾氣。一哭二鬧三上吊,起初還有點效果,可用的多了,丈夫也習慣了,任她無理取鬧,自己躲清靜去了。她覺得自己要窒息了。
終於有一天,她收拾好行囊,一個人離開家,去了陌生的地方。她以為,見不到自己,丈夫會很著急,會給她打電話,會給她的朋友打電話,四處詢問。可惜,這隻是她幼稚的幻想。丈夫是打電話過來了,可說的是公司忙,這兩天不回去了。在陌生的城市裏,她覺得很冷。她住進一家最昂貴的酒店,想著第二天到四處走走。
這樣的旅行,實在不開心。平日裏出門,都有司機接送,不用操心路該怎麼走。現在,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她分不清東南西北,拿著地圖看,卻看不懂。有些人跟她搭訕,她嚇得心慌。最後,隻得打個出租車,去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而後又打車去了機場。
終於回來了。可是,望著眼前的大房子,她的心又沉下去了。她覺得很諷刺,自己就像是透明蜜罐裏的蝴蝶,透過玻璃看外麵一片光明,可實際上卻無路可走。
或許,這就是現實版的“娜拉出走”,她與《玩偶之家》裏的主人公沒什麼分別,一個喪失了獨立生存能力的女子,她的生活可想而知。
在愛情裏,女人真的需要好自為之。你的主角永遠是你自己,他的出現,隻是因為你選擇了他。不管他是誰,陪你走到哪兒,你都要讓自己的戲隆重地演下去。就算他離開了,你缺少的也隻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男配角。那份來自生命深處的掌聲,那份給予自己生存和幸福的能力,始終在你手裏。
生活裏,還有一些女子,像一株攀援的淩霄花,借著愛人的高枝炫耀自己,以為這一生的幸福就是“我是誰的誰”。可惜,誰的誰不代表什麼,誰的誰也不那麼重要,女人的未來,由自己決定。
三年前的聚會上,許慧出盡了風頭。她與讀書時判若兩人,短發變成了波浪大卷,看起來嫵媚多姿。席間,她不停地詢問周圍的朋友:買房了嗎?你愛人做什麼工作?有沒有計劃到澳洲玩一圈?乍一聽,還以為她隻是和闊別多年的老友敘舊,可是很快,她的真正用意就曝露了。
接過某朋友的話,她故作輕描淡寫地說:“我愛人下個月要調到澳洲了,以後連周末檔夫妻都做不成了。”這話聽起來總讓人不舒服,她是在抱怨,還是在顯擺?她在感情上的態度很明確:與其在江湖上不分晝夜地辛苦廝殺,到頭來還不知道是悲是喜,倒不如安安靜靜地找一個好依靠。她總說:“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成為誰的誰,這個‘誰’,包含著許多附加條件——愛我,有錢,有地位,能為我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能為我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這個“誰”,決定著她的未來。選對了,坐享其成,或是少奮鬥幾十年;選錯了,背著壓力過活,能不能熬出來還是個迷。
果然,有人接茬說:“你可以申請一下跟著去嘍。我就命苦了,欠著銀行幾十萬的貸款,什麼旅行度假,什麼珠寶首飾,這輩子跟我無緣了,這就是命!你命好,我們可比不了。”
成為誰的誰,真有那麼重要,依賴著一個人就能改變下半生?或許,隻是女人潛意識裏讓這種想法先入為主了,總覺得“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三年後再聚首,許慧已陷入感情危機。養尊處優地過了兩年,丈夫給了她一紙離婚協議。她怎麼也想不明白,當初那個費盡心思追自己的男人,才過兩年就這麼絕情,還鬧到要和自己離婚的地步。她說,一定是他愛上了澳洲的那個女秘書,那女人沒有自己漂亮,他就是鬼迷心竅了。
其實,沒有誰鬼迷心竅。許慧的丈夫說起這件事,也是滿腹委屈。當初追求許慧,喜歡的是她高貴的氣質,多才多藝,還有那份獨立的姿態。可婚後的她,把全部重心都轉移到他身上了,這份愛讓他很有壓力。至於那位女秘書,不如許慧漂亮,可是幹練獨立有主見,他欣賞這樣的女人,可是與愛無關。
許慧是不理解的。她歇斯底裏,做了很多荒唐事,懷疑丈夫,指責丈夫,侮辱丈夫,讓他背上“負心漢”的名聲,弄得周圍人都以為是他對不起她。丈夫說,她“瘋”了。如今,他與她徹底分居,等著離婚。
生活的故事總能被寫進小說,小說的故事總在生活裏上演。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裏,寫了一個叫子君的女人。她畢業後就嫁給了自己的丈夫,平靜地度過15年之後,丈夫有了外遇,要和她離婚。回想15年的婚姻生活,她除了消遣娛樂帶孩子,什麼也沒做。沒有社會經曆,也沒有工作。
15年後,韶華逝去,愛人背叛。一切該怎麼收場?唯有自己站起來,才能重新開始。重生是痛苦的,要打破原有的習慣,要去融入新的環境。可人是萬物之靈,一番掙紮之後,她在殘酷的現實裏找到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再次與前夫相遇時,她已經煥然一新。沒有傷心感懷,沒有淒淒切切,勇敢地抬起頭,走著自己的路。大步行走的她,沒有濃妝華服,沒有多餘的飾品,但從頭到腳散發著優雅自然的神態。連她的背影,都讓前夫感到留戀,他覺得自己當初做錯了選擇。
幾十年前,魯迅先生就用一篇《傷逝》告訴世間女子: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有獨立的思想,才能獨立生存。女人不能永遠做一個依附在橡樹上的常春藤,因為生活時刻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