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內外兼修,底氣來源於你的實力(2 / 3)

二、適度運動

當你發現壞情緒來襲的征兆時,不妨換上運動裝,做做運動吧。跑步、打羽毛球、遊泳、跳健美操、練瑜伽等,這些都可以讓你的壞情緒知趣地“跑開”。

三、泡個熱水澡

繁忙的工作過後,回到家,放上一池熱水,讓身體往溫暖的水裏一躺。每個細胞、每根神經、每個毛孔、每塊肌肉都會得到最好的嗬護和放鬆。它們放鬆的時候,就是精神得到放鬆的時候。熱水澡可以讓你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壓力得到緩解。泡過熱水澡後,美美地睡上一覺。第二天,一切不好的情緒都會煙消雲散。“鞋裏的沙子”已處理幹淨,你會發現又一個嶄新的自己上路了。

四、吃點水果

科學證明,水果中富含大量的纖維素和其他營養成分,可以降低情緒不佳所引起的血糖升高。不妨給自己買點水果,做個簡單的水果沙拉,既美容又預防壞情緒的進一步侵襲,豈不愜意?

五、聽聽音樂

音樂能很好地平複情緒。抒情的曲調會把人引到空靈寧靜的氛圍中。快節奏動感的音樂可以興奮腦神經,很多人都喜歡用音樂來驅趕憂鬱的情緒。

角色變換:大女人還是小女人

在現代職場的激烈競爭中,無論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永遠要靠實力說話。所以,做“女強人”是現代職業女性的必然選擇。

一說到女強人,每個人首先想的就是女強人喜歡在事業和生活中支配一切,不溫柔,無情趣,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不懂得享受生活、照顧家人。其實,當代“職場上的女強人,生活中的小女人”的例子是很多的。聰明的女孩絕對不會把職場上的自己帶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一個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女總裁,回到家或者在朋友中間,仍然是風情萬種的“小女人”。

鄧亞萍是我國著名的乒乓球世界冠軍。當年,隻有15歲的鄧亞萍首次進入國家乒乓球隊,並很快顯現出非凡的技藝。幾乎在同一時間,比鄧亞萍年長兩歲的林誌剛也加入了國家隊男隊。來自廣東的林誌剛左手橫握球拍,反膠弧圈球快攻的打法,在他那一代男隊員中非常突出。共同的事業和追求把他們連在了一起,向來喜歡刻苦鑽研的鄧亞萍常找林誌剛切磋球技,林誌剛也樂於當鄧亞萍的陪練。慢慢地,這兩個年輕人產生了朦朧的情愫。他們戀愛了。二十多年後,兩個年輕人分分合合,終於結束了這段愛情長跑,喜結連理。

在事業上,鄧亞萍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無論是在打球時,還是在退役求學的過程中,或是在工作中,她身上總有一股永不服輸的勁頭。退役後,英語水平幾乎為零的鄧亞萍重新拾起課本,毅然去北大攻讀英語。鄧亞萍要麵對的困難可想而知。但越有困難越有挑戰,鄧亞萍就越勇於麵對。打乒乓球時,鄧亞萍被專業人士誇為“腦筋靈活剔透,球路變化詭異”。但學英語,隻能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打基礎。那時的鄧亞萍視力竟然從1.5迅速降到0.6,頭發也大把大把地掉落。

當英語對她來說不再是問題時,鄧亞萍發現自己還遠遠不夠,又開始攻讀碩士,碩士讀完又到劍橋讀博士。但在愛人林誌剛麵前,生活中的鄧亞萍則是地地道道的“小女人”的姿態。身為家庭主婦的鄧亞萍將所有賽場上的銳氣消退殆盡,化身為一個溫柔可愛、風情萬種的美麗女子,經常親手下廚給老公做一頓豐盛可口的飯菜。懷孕時,鄧亞萍曾經在事業和生孩子之間猶豫徘徊,但她最終決定生下孩子,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如今,身兼女強人、妻子和母親的鄧亞萍是成功的。

無論女強人在外麵取得多大的成就,如何威風八麵,這也隻是她的角色之一。女人要時刻記得自己應該回歸的角色。當有男士在場時,你是那個讓男人為你開車門、提袋子的小女人;在工作場合中,你是那個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強人,即使有千斤的重擔交給你,你也要做出一副力能拔山的姿態,不要讓別人看扁你。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隻好敲門。丈夫在裏邊問:“誰?”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沒想到裏邊既不開門,也無聲息。女王隻好再次敲門,裏邊又問:“誰?”“維多利亞。”女王回答,裏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隻得再次敲門,裏邊再問:“誰?”女王柔聲回答:“你的妻子。”這一次,門開了。

女孩會不服氣:女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扮演弱者的形象嗎?難道女人不可以一直強大嗎?其實,做個“小女人”並不是要你在世人麵前做出一副楚楚可憐的弱者姿態,而是要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不要刻意地逞強,甚至搶了本來應該屬於別人的風頭。小女人懂得如何通過示弱讓男人有麵子,有尊嚴;小女人懂得如何做一個溫柔的妻子;小女人懂得耍耍小性子,發發小脾氣,做朋友的開心果。小女人並非一味地“小”,正相反,小女人時弱時強,既讓男人不可小看她,也不會覺得有壓力。所以,“示弱”是女人的一種處世策略,世人並不會因此而否定你真實的能力;相反,他們會因為你給予他們展示能力的機會而對你心懷感激。

不過,要記住的是,小女人的角色隻能是生活中的。當你身在職場時,你要相信,自己和男人,和任何人都是一樣優秀的。傳統觀念對女人的成見很深,一般認為能力強過男人的女人是不招人喜歡的。女人大可不必為男人和社會的這種成見而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知道,女人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工作是無法換來幸福的。在生活中做小女人,是為了別人更喜歡你;在職場上做女強人,是女人對自我的尊重和肯定。

可以聰明,但別太精明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單純無辜、花瓶似的傻女人會讓人“我見猶憐”,沒有設防之心。但這樣的女人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立足,顯然是困難重重的。要做一個成功的女子,聰明是必備要素。沒有哪個老板不欣賞這樣的女人,她們目光遠大,有自信,善於團隊協作,工作能力強;沒有什麼人不喜歡和聰明的女人打交道,在她們麵前不必做非常詳盡的解釋就可以有很好的默契,讓一件事情順利地進展,最終得到圓滿的結果。但聰明並不意味著精明。聰明的人讓人有好感,精明的人隻會讓人敬而遠之。這就是聰明和精明導致的不同結果。

在生活中,有些女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精明”給丈夫的人際交往帶去多少損失。她們“教育”自己的丈夫不要犯傻,不要被朋友算計,請客吃飯不要爭著自己買單,學精點兒……天長日久,這樣的丈夫會在他的朋友圈中備受排擠,讓人小看,虧是沒吃,福也輪不到,朋友漸漸疏遠他,原因就是他有個精明的老婆!這樣的女人不在少數,她們會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本來就是些狐朋狗友,失去了也不可惜。殊不知,多少日後成事的人靠的就是最初所謂的狐朋狗友。

精明的女人腦瓜靈,嘴靈,腿靈,卻容易給人心機重、世故、不好打交道的感覺,還會被人貼上耍聰明、搞小動作、自我感覺良好、盛氣淩人等的行為標簽。有些女人在職場上也因為自己的精明妨礙了自我的發展。

小王是一位海歸,有著洋氣的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語、出眾的能力,但是她在一家公司幹了兩年半,卻一直得不到提拔。後來,她無意中從同事的私下議論中聽到了原因——她的老板說:“其實,小王是職員中比較出類拔萃的,我很想提拔她。每次給她的任務,她都能很出色地完成,可是她總是太過於強調自己完成的那部分,提示上司她做了什麼重要的工作,完成了哪一部分最為重要的環節。她把這一切都計較得很清楚,卻總忽略別人所出的力,很少肯定別人。有時她還會暗示上司哪方麵的工作某同事不擅長,生怕自己吃一點虧。同事覺得她太精明,高高在上,不好相處。而一個缺乏協作精神的人是不適合做領導的。”

很多職場中的女性都認為,在老板麵前,盡量顯示出自己出色的能力,就會得到老板的青睞,進而很快獲得加薪升職,一切順理成章,可是她們卻完全忽略了專業知識、工作才能之外等處世為人的軟性因素,事事把一時的利益得失置於首位,“憑什麼讓我吃虧了”是她們行為的潛台詞,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這樣的聰明就有些過火了,過火的聰明就成了讓人反感的精明了。人們往往會在背後評價某個女人,這個女人太精明了!既然是放不到台麵上的話,可見不是什麼好話。魯迅先生就曾說過:“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精明讓一個女人失去了可愛,失去了大方,失去了溫柔等充滿彈性的特質。

小芳是一個二類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剛進公司的時候,根本沒有人多加留意這個相貌平凡的小女孩。可是三年後,她卻比很多當時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人獲得了更高的職位。然而小芳的提升卻讓公司上下覺得很自然。她踏實肯幹、業績突出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她在一些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聰明做法也給上司和下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公司開會的時候,同事說錯了一組數據。小芳知道這一組數據會影響下麵的發言,可是她不能當場指出,因為那樣會讓同事難堪。於是她用短信提示,同事及時糾正了錯誤,事後同事也很感謝小芳的提醒。同樣,婉轉的提醒也讓上司十分滿意。

做聰明的女子,不做精明的女人。聰明的女子善於調節自己,開朗熱情,有感染力,才華內斂,不爭先恐後,有本事,有人格魅力,更有人緣,懂輕重,識大體,是職場中的中堅力量,甚至是核心分子,更是善於經營漂亮日子的“生活家”。聰明的女子比之精明的女人,前者更多了幾分通透,後者則顯出心機;前者讓人感到舒服愉悅,後者隻會讓人別扭生厭。

做一個適度的完美主義

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一些女孩總是希望自己是人群中最完美的那一個。她們過度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她們會在聚會結束後,回想自己在聚會中的表現,以及自己說過的每句話,害怕自己的哪句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會為自己剛才不小心做出的一個不雅的姿勢而感到難為情。

一些女孩也許確實做到了“完美”,她們是朋友、同事中最風光、最美麗的那一個,還有帥氣、陽光、工作也相當不錯的男友陪在身邊,每次都能贏得女伴們羨慕的目光。可是,她們真的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嗎?

不知道這些凡事都追求完美的女孩有沒有注意到,你身邊還有這樣一群女孩:她們長得不漂亮,甚至有著嚴重的缺陷;她們在人前大大咧咧,放聲大笑,從來不隱諱自己的糗事和缺點;她們有時候還會說髒話……可是,她們身上卻有著讓人快樂和令人喜愛的魅力。你再想想,別人會介意她的那些缺點嗎?不,有很多人喜歡她,因為和她在一起很開心,不會感到拘謹,可以暢所欲言。你不必擔心自己的風光被她搶盡,卻隻會同她一起瘋,一起快樂,一起不顧形象地開懷大笑。

小霞二十出頭,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她追求優秀,想把一切做好。她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到達輝煌,所以她在任何事上對自己要求都特別嚴格,不允許有一點瑕疵。可是不知為什麼,自己努力了半天,做得夠好了,工作上卻沒有做到多麼讓人刮目相看,生活也一點起色都沒有。她實在想不通這是怎麼了,老天對她一點也不公平。她覺得自己特別累,才二十幾歲的她卻像三四十歲的人似的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年紀輕輕的小霞,生活狀態怎麼會成這個樣子呢?她這麼賣力地生活,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除了機會和運氣,這多少和小霞對於完美的認識,以及完美主義的生活態度脫不了幹係。

適度地追求完美不是壞事,誰都希望做得更好。小時候,你曾因對一幅畫不滿意,撕了又畫,畫了又撕,最後這幅畫受到老師的“嚴重”表揚。你也曾因為一身精致用心的裝扮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賞。你曾經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無缺。你的學習成績無論是在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都一直名列前茅。靠著這股勁兒,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讓別人對你豎起大拇指。

很多時候,我們都對自己期望太高,什麼都要做到最好。我們以為對自己要求越高,對美好的事物追求得越極致,人生就越成功。如果你善於觀察、總結,就會發現事實並不如此。表麵看起來相當能幹,到頭來卻一事無成的人不在少數。

考試時,怕寫錯,想每個都對,做題的速度慢下來,收卷鈴聲響起,還有一少半題目沒有答出來也隻好作罷;自由發言,怕說錯話,寧願老師別叫到自己;搬了家窗簾沒找到最搭的,所以遲遲沒請朋友來玩;從小到大都想寫的一篇文章始終沒有動筆,因為構思還不成熟;怕講錯話,最後表達得越來越少,幹脆變成了內向;害怕暴露缺點,少與人聯係,幹脆變成了自閉;沒有穿戴滿意,沒理到最好的發型就不去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