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沒有說話。辛垣衍說:“我觀察居住在這個被圍之城中的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今天我觀先生的儀容相貌,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為什麼久留在這個圍城之中而不離開呢?”魯仲連說:“世上那些認為鮑焦是因為心胸不開闊而死的人,都是認識上有誤的。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鮑焦的死因,認為他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死的。那秦國,是一個拋棄禮義、崇尚戰功的國家,以權術駕馭其群臣,像奴隸一樣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讓秦國肆無忌憚地稱了帝,甚至要統治整個天下,那麼我魯仲連隻有跳東海自殺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順民。我之所以要見將軍,是想要幫助趙國。”辛垣衍問:“先生將如何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想要讓魏國和燕國幫助趙國,而齊國、楚國本來就在幫助它。”辛垣衍說:“至於燕國,我願意相信您能說動他們,使其助趙。至於魏國,我就是剛從魏國來的,先生怎麼能使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回答說:“那是因為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害處;如果讓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害處,那麼它一定會幫助趙國的!”辛垣衍又問道:“秦國稱帝的害處將會是什麼樣子?”魯仲連說:“昔日齊威王曾施行仁義之政,率領天下諸侯去朝見周天子。當時的周王室貧窮而且衰微,諸侯們都不去朝見,惟獨齊國去朝見。過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各諸侯國都去吊唁,齊國去得晚了。周室惱怒,向齊國報喪說:‘天子駕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要睡在草席上親自守喪,而東方的藩臣田嬰齊竟然遲到,應該殺掉才是。’齊威王勃然大怒,罵道:‘呸!你母親也不過是個奴婢!’這件事最後成了天下的笑柄。齊威王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他,死後卻辱罵他,實在是由於忍受不了周室的苛求啊。那天子本來就如此,這也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有見過那些奴仆嗎?十個仆人跟從一個主子,難道是力氣和智慧都勝不過嗎?隻是由於懼怕罷了。”魯仲連問:“這樣說來,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是主仆關係了?”辛垣衍回答說:“是這樣的。”魯仲連說:“既然如此,那麼我將讓秦王烹煮魏王,將魏王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高興地說:“嗬嗬!先生您的話太過分了,您又怎能讓秦王烹煮魏王,將其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可以,等我講給您聽:從前,鬼侯、鄂侯、文王是商的三公。鬼侯有個女兒長得漂亮,所以就把她進獻給商紂王,而紂王卻認為她醜陋,就把鬼侯剁成肉醬。鄂侯因為此事極力諍諫,因此被紂王殺死還製成了肉幹。文王聽說後,喟然長歎,紂王因此又把文王囚禁在牖裏的庫房中一百天,還打算將他置於死地。為什麼和別人一樣地稱帝,最後卻落到被人剁成肉醬、製成肉幹的下場呢?”

“齊閔王準備去魯國,夷維子拿著馬鞭隨行,他問魯國人:‘你們打算如何接待我們的國君呢?’魯國人回答:‘我們準備用十太牢的禮節來接待貴國國君。’夷維子說:‘你們怎麼能用這樣的禮節來接待我們的國君呢?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巡視四方,諸侯要離開自己的宮殿,到別處避居,還要交納鑰匙,提起衣襟,親自捧著幾案,到堂下照看天子的飯食。等天子吃完飯,諸侯才能告退去處理政務。’魯國人聽到這話,立刻閉關上鎖,拒不接納。閔王不能進入魯國,又準備到薛國去,於是向鄒國借路通過。正逢鄒國國君新死,閔王想入城吊喪,夷維子就對鄒君的遺孤說:‘天子來吊喪,主人一定要把靈柩移到相反的方位,在南邊設立朝北的靈堂,然後讓天子麵向南祭吊。’鄒國的大臣們說:‘如果一定要這樣的話,我們情願伏劍自殺。’所以,齊閔王沒敢進入鄒國。魯國和鄒國的臣子在君主生前不能侍奉供養,君主死後又不能為其口中放米含珠,然而閔王想要他們對其行天子之禮時,他們卻不肯接受。現在秦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彼此都有稱王的名分,僅僅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它,擁戴它稱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還不如鄒、魯二國的奴仆姬妾啊!”

“況且秦國不隻是稱帝而已,就會馬上更換各諸侯國的大臣。他們將撤換他們認為不像樣的人,把職務授予他們認為賢能的人;他們將撤換他們所憎恨的人,把職務授予他們喜歡的人。他們還會把他們的女兒和讒佞的女人姬妾都充入諸侯的後宮,這樣的女人進入魏王的王宮,魏王還能平安地過日子嗎?而將軍您又怎麼能得到像原來那樣的寵信呢?”於是辛垣衍站起身來,向魯仲連拜了兩拜,道歉說:“起初我還以為先生是個平庸之輩,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確實是天下的高士呀!我請求離開這裏,不敢再提及尊秦為帝的事了。”

秦國的將領聽說這件事後,將軍隊撤退了五十裏。恰巧這時魏國的公子無忌奪取了晉鄙的兵權,率領軍隊前來援救趙國,進攻秦軍。秦軍就撤回去了。

於是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酒宴款待他。當酒正喝到興頭上時,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向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著說:“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為人排憂解難、消除紛亂而不收取任何報酬。如果要收取報酬,那就和商人沒有什麼區別了,魯仲連不忍做這樣的事。”於是辭別平原君而去,終身沒有再來見他。

【寫作方法】

魯仲連隻是一個路經趙國的遊客,卻出於正義而勸說趙國不要尊秦為帝。事成之後又拒絕趙國的封賞,足見他是一位奇人。此文語語切對“帝”字,寫出了不甘之意。魯仲連心腸熱,氣格高,責問辛垣衍一節,全因氣憤所致。其議論吐氣如虹,須發俱動,勃勃怒氣觸紙有聲。篇末餘勢不減,有酣暢淋漓之感。

魯共公擇言

【題解】

梁惠王是個縱欲無度的君主。有一次他宴請諸侯,喝酒正酣時,魯共公即興做了一番演講,他以大禹、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拒絕美酒、美味、女色、台閣的故事,告誡梁惠王不要沉溺於逸樂之事,否則會後患無窮。

【原文】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台[1],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2]。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嗛[3],易牙乃煎、熬、燔、炙[4],和調五味而進之[5]。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強台而望崩山[6],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死,遂盟強台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7],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8],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9]。

【注釋】

[1]梁王魏嬰:即梁惠王。觴(shānɡ):古代酒器。此處作宴請講。[2]旨:美。[3]不嗛(qiè):不滿足。[4]易牙:齊桓公的寵臣。燔(fán):燒。炙:烤。[5]五味:酸、甜、苦、鹹、辣。[6]楚王:指楚莊王。[7]尊:通“樽”。[8]白台、閭須:都是美女名。[9]屬(zhǔ):連連。

楚王登強台

【譯文】

梁王魏嬰在範台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他請魯共公舉杯。魯共公起身離席,選擇善言說:“從前夏禹的女兒叫儀狄釀酒,釀出的酒味道醇美,於是把酒進獻給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疏遠了儀狄,從此戒了美酒,並且說:‘後世必定有因為飲酒而使國家滅亡的。’齊桓公有一天夜裏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調和五味,做出可口的菜肴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不醒,醒了以後說:‘後世必有因貪圖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聽政,於是就離開了南之威,從此不再接近她,說:‘後世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楚莊王登上強台而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山臨水,流連徘徊,快樂得忘記了死亡,於是發誓不再登強台,說:‘後世一定有因為流連於高台、陂池而使國家滅亡的。’現在君王酒杯裏的,是儀狄釀的美酒;君王吃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左邊是白台,右邊是閭須,她們都是像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後邊有蘭台,這些都是像強台一樣令人樂而忘返的景致。這四者中占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現在您兼而有之,怎能不引起警惕?”梁惠王聽後連連稱好。

【寫作方法】

魯共公引了四個故事,這幾個故事不過區區一百二三十字,卻把裏麵的四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如大禹拒絕美酒的故事,既有三言、四言短句,又有十幾言的長句,長短句穿插在一起,錯落有致,突出了大禹慷慨克己的特征。

四個故事構成一組排比句,是此文的另一亮點。排比句有回環往複、縱橫恣肆的特點,文章寫四位賢王克製私欲的故事,極具感染力。

唐雎說信陵君

【題解】

信陵君名無忌,是魏國的公子,他在秦國圍攻趙國的危急時刻,殺了逡巡不敢前進的魏將晉鄙,奪得虎符,率領大軍解除了邯鄲之圍。信陵君此舉已經背叛了魏國,他不敢回魏都大梁,徑直往趙國奔去。趙王聽說信陵君來趙,親自到郊外迎接。這時,信陵君的謀士唐雎告誡信陵君不要居功自傲,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1],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2]:“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3],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注釋】

[1]信陵君:即魏無忌,魏昭王之子。[2]唐雎(jū):魏國人。[3]卒:通“猝”,突然。

【譯文】

魏國的信陵君殺了晉鄙,解救了邯鄲,擊退了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呢?”唐雎回答說:“人家憎恨我,對此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可以讓他知道。別人對我有恩惠,對此我不可以忘記;我對別人有恩惠,卻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晉鄙,救邯鄲,破秦軍,保趙國,這是很大的恩惠。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您很快就會見到趙王,我希望您把這件事情忘掉!”信陵君答道:“無忌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

【寫作方法】

此文大意是勸告信陵君忘卻救趙的恩德,不要以此邀功。文章前麵“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做總說,否定與雙重否定的並用,引人重視,發人疑問;之後以具體事例開解此四句之意,以達到告誡的目的。

唐雎不辱使命

【題解】

戰國後期,秦國滅掉了韓國、魏國,繼而想奪取魏國的附庸安陵。安陵君見情勢不妙,就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到達秦國後,秦王先是以十倍之地相誘,後又以兵戈相威脅,想迫使唐雎屈服。唐雎據理力爭,憑著剛勇之氣迫使秦王不敢肆意妄為,最後全身而退。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

唐雎對秦王

秦王怫然怒[4],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嚐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5],以頭搶地耳[6]。”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7],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8],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9],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10],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11],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12],長跪而謝之曰[13]:“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14]。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2]說:通“悅”,高興。[3]錯意:通“措意”,放在心上。[4]怫(fú)然:忿怒的樣子。[5]徒跣(xiǎn):光著腳。[6]搶(qiāng):撞。[7]專諸:春秋時吳國的勇士,曾經為吳國的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8]聶政:戰國時齊國人,曾經為韓大夫嚴仲子刺殺了韓相韓傀(kuǐ)。[9]要離:春秋時吳國的勇士,曾經為吳王闔閭刺殺了吳王僚之子慶忌。[10]休:吉兆。祲(jìn):不祥之兆。[11]縞(gǎo)素:指喪服。[12]撓:屈服。[13]長跪:兩膝著地,臀部離開足跟,直身而跪。[14]諭:通“喻”,明白。

【譯文】

秦王嬴政派人轉告安陵君說:“我打算用方圓五百裏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應該會答應我吧!”安陵君說:“承蒙大王施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交換小塊土地,這太好了。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這塊封地,願意終生守護它,不敢拿它交換。”秦王知道了很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裏的土地去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裏的土地生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做忠厚的長者,所以沒有放在心上。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想要使安陵君的領土得到擴大,他卻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而守著它,即使是方圓千裏的土地也不敢拿去交換,何況是五百裏的土地呢?”

秦王非常憤怒,對唐雎說:“您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將使百萬屍首倒下,血流千裏。”唐雎說:“大王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之輩發怒,不是士人發怒。當年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光芒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白虹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在宮殿上空搏鬥。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士人,心裏懷著的怒氣還沒爆發出來,上天就降下了吉凶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膽識之士真的發怒,橫在地上的屍首不過是兩個人,血隻流五步遠,可是天下之人就要穿白戴孝了,今天就要發生這樣的情況!”於是拔出寶劍站了起來。

秦王的臉色頹喪,挺直上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於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裏的土地還能夠生存下來,隻是因為有先生啊。”

【寫作方法】

此文最精彩的一瞬,就是秦王的“天子之怒”與唐雎的“布衣之怒”對決的時候。秦王軟硬兼施,他見懷柔不奏效,便以“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相威脅。這體現了秦王恃強淩弱的霸道。唐雎則以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故事,說明“布衣之怒”可以“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布衣之怒”與“天子之怒”針鋒相對,在寫“布衣之怒”時,文中以“彗星襲月”、“白虹貫日”、“蒼鷹擊於殿上”加以形容,雖有誇張成分,卻把文章的氣格提升了不少,有“直斬長鯨海水開”的雄邁險絕氣魄,難怪秦王最後隻能“色撓”、“長跪”了。

清代唐介軒《古文翼》中說:“氣撼五嶽,妙於有體。稱先王不涉迂闊,言士怒非徙剛狠。慷慨而談,令人心開目爽。”本文勝在一個“氣”字,文中所記的唐雎事跡,不減荊軻、聶政二事的手筆,令人一讀一擊節,真是一篇奇文!

樂毅報燕王書

【題解】

樂毅本來是魏國的大臣,他出使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禮遇有加。樂毅深受感動,就留下來事燕。樂毅在燕國受到重用,曾率諸侯聯軍大破齊國,攻陷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一度強盛的齊國幾近亡國,樂毅的威名也因此達於極致。後來,燕昭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當政後,排擠樂毅,樂毅被迫流亡趙國。惠王怕樂毅幫助趙國對付燕國,就寫信勸他回來。樂毅深知回去後前途難卜,於是回信拒絕了惠王。

【原文】

昌國君樂毅[1],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3],卒敗燕軍,複收七十城以複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4],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5],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6],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7],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8]。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甲兵[9],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0],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11],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12],植於汶篁[13]。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誌,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樂毅受燕昭王之命攻齊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14],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5],施及萌隸[16],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17],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18]。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19],墮先王之名者[20],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釋】

[1]樂(yuè)毅:戰國時燕國將領。[2]騎劫:燕國將領。[3]田單:齊國人,他用反間計使樂毅奔趙,又用火牛陣擊敗騎劫,因功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4]斧質:二者都是古時斬人用的刑具。[5]侍禦者:左右侍奉的人。[6]假節:憑借符節,指樂毅憑著魏王的符節出使到燕國一事。[7]擢(zhuó):提拔。[8]亞卿:官名。[9]閑:通“嫻”,熟練。[10]齊王:指齊湣王。[11]故鼎:指齊軍殺燕王噲時掠奪去的燕鼎。[12]薊丘:燕國都城,在今北京西南。[13]汶(wèn)篁(huánɡ):齊國汶水邊的竹田。[14]蚤:通“早”。[15]庶孽:妾生的兒子。[16]萌隸:百姓。[17]伍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因勸阻吳王夫差與越國講和被賜死,屍體被裝在皮口袋裏投入江中。[18]鴟(chī)夷:皮製的口袋。[19]離:通“罹”,遭遇。[20]墮:毀壞。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合五國的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沒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齊人的反間計,因而懷疑樂毅,便派騎劫代替樂毅統兵。樂毅逃亡到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設計欺騙了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複了七十多座城邑,恢複了齊國的領土。

燕惠王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起用樂毅,趁燕國疲憊之時來攻打燕國。於是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並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去世,我又剛剛即位,左右之人蒙蔽了我。但我之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職位,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我想把您調回暫時休整一下,並且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信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樂毅於是派人送來書信回答燕惠王說:“臣不才,不能遵行先王的教導,來順從您左右之人的心意,又恐怕回到燕國遭受殺身之禍,以致損害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才逃到趙國。自己甘願承擔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為此辯解。如今大王派使者來曆數我的罪過,我擔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視我、任用我的理由,並且也不能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鬥膽寫這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自送給和自己親近的人,而是對功勞多的人才給予;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對能勝任的人才安排在相應的位置上。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官職的,才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君主;根據德行結交朋友的,才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的行動舉措,無處不表現著超越當代君主的胸懷,所以我才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來到燕國,而被先王看重。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將我從賓客之中選拔出來,將官職安排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僥幸逃脫罪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打算把攻打齊國作為自己的任務。’我回答說:‘齊國,保持著霸主之國的遺教,而且有多次戰勝的經驗。他們精於用兵,熟悉戰鬥進攻,大王如果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發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它。要發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齊國,沒有比先和趙國結交更快捷有效的了。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結約,再有楚、魏和(被齊占領的)宋國的協力出擊,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破齊國。’先王說:‘好!’於是我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準備好符節,南行出使趙國。我回國複命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望,黃河以北的土地隨著軍隊的到達而全數為先王所占有。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大獲全勝。輕裝的步兵手持銳利的武器,長驅直入到齊國國都。齊王倉惶逃到莒地,僅僅免於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歸燕國。他們的大呂鍾被拿來掛放在元英殿裏,被齊國掠去的燕國大鼎又回到了曆室宮,齊國的各種寶物擺設在燕國的寧台裏。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齊國汶水的竹田裏。從春秋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能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認為這個結果符合他的心意,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來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諸侯。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自認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僥幸免於罪罰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不敢推辭。”

樂毅拜將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建立功業而不使它廢棄,因而才被載於史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功成名就後而不使它敗壞,因而才能被後人稱頌。像先王立誌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收取了它八百年的積蓄,直到去世的那一天,還留下告誡繼承者的遺訓,執政管事的大臣因此而能遵循法令,處理好嫡庶關係(而使政權得以平安過渡),施恩惠於平民百姓。先王的這些遺訓,都是可以教育後世的。”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端的人未必就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采納,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是這樣,反而給伍子胥一隻皮口袋,將他投入江中。可見吳王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生前的主張是可以建功立業的,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前後兩位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被投入江中也不改變初衷。”

“使自己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來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麵對不可預測的大罪,還僥幸想助趙伐燕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不敢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受教於君子。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親近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才鬥膽以書信作答,請大王對此事好好考慮一下。”

【寫作方法】

樂毅的回信旨在拒絕惠王,不過裏麵卻無一字直接寫拒絕,而是以委婉曲折的言辭表達對惠王的不滿。這封信通篇隻稱讚燕昭王的好處,這實際是反襯惠王的壞處。樂毅說昭王對他有知遇之恩,這也是表達對惠王猜疑自己的憤慨;寫昭王為了獎賞樂毅的伐齊功勞,不惜“裂地而封”,這是從反麵說惠王奪了他的兵權;說昭王“功立而不廢”,這是諷刺惠王讓齊國光複了丟失的城池。這段話雖是褒揚昭王,卻暗中貶斥惠王,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不用一個“惡”字,惠王的“惡”行已經昭著於天下了。

⊙文史知識

樂毅伐齊

戰國後期,齊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的機會派兵偷襲燕國,燕國險些亡國。燕昭王怨恨齊國,就廣招名士以圖複仇,樂毅此時正為魏國出使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樂毅謙辭退讓,最後終於為昭王誠意所動,答應委身為臣。樂毅認為齊國強大,燕國須聯合諸侯伐齊才能成功。燕王派樂毅與趙惠文王立約結盟,又派其他人去聯合楚國和魏國,遊說秦國,陳說討伐齊國的好處。後來,樂毅率領諸侯聯軍半年內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僅剩聊城、莒城、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三城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其餘全部並入燕的版圖。但是,樂毅認為單靠武力隻能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而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的政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取得了一些成效。

李斯諫逐客書

【題解】

秦國以善於招攬人才著稱,商鞅、張儀、範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國人,但是三人都為秦的強盛做出了貢獻。戰國末年,韓國水工鄭國為虛耗秦國國力,避免秦國入侵韓國,所以建議秦王大修水利。不料,鄭國的意圖被秦王發覺,秦人認為外來的人才並非真心效忠秦國,就建議秦王逐客。秦王政覺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大臣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驅逐的行列裏,於是他寫下這篇《諫逐客書》,追述客對秦國的貢獻,並指出客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必要條件。李斯的文章觀點鮮明,利害關係清晰,秦王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逐客令遂宣布廢止。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1]:“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李斯向秦始皇上諫逐客書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2],東得百裏奚於宛[3],迎蹇叔於宋[4],求丕豹、公孫支於晉[5]。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6],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7],南取漢中,包九夷[8],製鄢、郢[9],東據成皋之險[10],割膏腴之壤[11],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12],廢穰侯[13],逐華陽[14],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15]。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16],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不實外廄[17];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18],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19],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20],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21],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22]。”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2]由餘:春秋時晉國人,逃亡到戎地,戎王命他出使秦國,被秦穆公看中。後來秦穆公設計離間戎王和由餘,使之歸秦,在他的幫助之下稱霸西戎。[3]百裏奚:曾經淪為奴隸,後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出,成為秦國的大夫。[4]蹇叔:百裏奚的朋友,後經百裏奚推薦,成為了秦國的上大夫。[5]丕豹:晉國人,後被秦穆公任命為秦國的將領。公孫支:字子桑,遊於晉,後入秦國成為穆公的謀臣。[6]商鞅:姓公孫,名鞅。曾經輔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強盛起來。[7]上郡:魏地,郡城在今陝西榆林東南。[8]九夷:指巴蜀和楚國南陽一帶的少數民族。[9]鄢(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郢(yǐnɡ):楚國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10]成皋:亦名虎牢關,即今河南滎陽的虎牢。[11]膏腴(yú):肥沃。[12]範雎:魏國人,因出使齊國時被誣為私自受賞而獲罪,後逃往秦國,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秦國相國。[13]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後的弟弟,曾為秦相,專權三十年。[14]華陽:即華陽君,秦昭王母宣太後的弟弟,因宣太後的關係而專權。[15]靈鼉(tuó):鱷魚。[16]說:通“悅”。[17](jué)(tí):良馬名。[18]傅:附著。珥(ěr):古時的珠玉耳飾。阿縞:齊國東阿出產的白色絲織品。[19]髀(bì):大腿。[20]桑間:衛國濮水邊上的一個地名。[21]黔首:百姓。[22]齎(jī):贈送。

秦始皇像

【譯文】

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替他們各自的君主遊說和離間秦國的,請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計劃要被驅逐的行列裏。

李斯於是上書秦王說:“臣聽說官吏們正在計議要驅逐客卿,臣私下裏認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穆公訪求賢才,從西戎爭取到由餘,從東邊的宛得到百裏奚,自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他們,因此吞並了二十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孝公施行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實富足,國家也因此富裕強大起來,百姓樂於為國效命,各國諸侯也都親近或臣服於秦國,後來秦國擊敗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裏的土地,直到今天還是安定而強盛。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三川地區,向西吞並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漢中,兼並了許多蠻夷部族,控製了楚國的鄢、郢兩都,向東占據了險要的成皋,割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於是拆散了六國的合縱盟約,使他們麵向西邊侍奉秦國,功業一直延續到現在。昭王得到範雎,免去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加強了秦王室的統治,製服了豪門貴族的勢力,逐步吞並了各諸侯國,使秦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四位國君的成就,都是憑借了客卿的功勞。從這些事實來看,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使從前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賢才而不任用,這樣就會使秦國無法擁有雄厚富裕的實力,而且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現在陛下獲得了昆山的美玉,擁有了隋侯珠及和氏璧,懸掛著明月寶珠,佩戴著太阿寶劍,騎著纖離的駿馬,林立著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幟,豎起了鼉皮大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樣是產自秦國的,但陛下卻喜愛它們,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以使用,那麼夜光之璧就不能裝飾在朝堂之上,犀角、象牙製造的器皿就不能成為玩賞之物,鄭國、魏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您的後宮,駿馬就不會養在您的馬廄之中,江南的金、錫就不能用來製作器物,西蜀的丹青就不能用來增添色彩。假如用來裝飾後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快活耳目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以,那麼,鑲著宛珠的簪子、嵌著珠璣的耳環、東阿的絲綢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就都不能呈獻到君王麵前;而衣著時尚、妝扮文雅、容貌嬌豔、體態美好的趙國美女,也不能侍立在君王身邊了。敲甕擊缶、彈箏拍腿,嗚嗚地唱著歌以娛樂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而鄭國、衛國和桑間的新調,韶虞、武象之類的樂曲,都是外地的音樂。現在秦國拋棄敲甕擊缶的音樂而改聽衛國、鄭國的音樂,舍棄彈箏而采用韶虞之樂,這樣做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令人快意的食物已擺在眼前,適合美觀動聽的要求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個樣子,不問是否合宜,不論是非曲直,隻要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凡是外來的客卿就要驅逐出境,這樣做,就可知秦國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珠寶,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才,這實在不是用來統一天下、控製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土地廣闊的,糧食就會充足;國家強大的,人口就會眾多;裝備精良的,士兵就一定勇猛。因此,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嫌棄各種支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分本國、外國,四季都豐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秦國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得天下的賢才退避而不敢前來西方,停下腳步而不願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啊!”

“物品雖不是秦國出產的,可是珍貴的很多;人才雖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願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損害民眾而增加敵人的實力,對內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對外則和各諸侯結怨,這樣下去,希望秦國不發生危機,也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於是廢除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

【寫作方法】

此文開頭寫客對秦國的貢獻,引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朝的史事加以論證。李斯在此處用了對偶的手法,文章整飭有節奏,氣勢恢宏,不容辯駁。

中間部分又以秦王喜好異地的奇珍異寶切入。而奇珍異寶同人才相似,也是產於外地,秦王對它很受用,但在用人上卻“不問可否、不論曲直”,以奇珍異寶和人才的不同遭遇作對比,直指秦王重珍寶輕人才的荒唐做法。這一部分對比得當,滔滔不絕,綿綿不盡,有排山倒海之勢。

文章最後說逐客的害處,那就是“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這是從反麵說秦國不可逐客。全文收尾相貫,緊緊圍繞逐客秦國必危這一主旨而展開。

清代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中說:“斯論逐客,起句便見實事,最妙在中間論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用。一反一複,略加轉換,而意思愈明。其通篇為順為逆,為連為斷,為正為喻,為整為散,無法不備。”

⊙文史知識

秦國成功的人才戰略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由一個僻處西部的小國發展成為一統天下的皇朝,考其迅速崛起的秘訣,不能不談到其成功的人才戰略。秦穆公使盡一切手段招徠人才,他用五張羊皮贖來奴隸百裏奚,用重禮將蹇叔請到秦國,用詭計逼使戎國大夫由餘投秦,在三人的輔佐下,辟地千裏,稱霸一方。秦孝公發布《求賢令》,用高官厚祿吸引來衛國的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從此國富兵強,稱雄天下。從大節上識人用人,不求全責備,是秦國人才戰略的基礎。對看準了的人才,秦國君主會委以重任,放手使用,始終支持其發揮作用。比如秦孝公不顧眾人反對,堅定支持商鞅變法;比如秦昭襄王深信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君,強化王室權力。秦君在決策失誤時往往能誠懇接受批評,絕不委過於人,如秦軍戰敗於殽後秦穆公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也正是因為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政策和作風,各國士人才紛紛來秦為其所用,幫助其最終統一六國。

《楚辭》

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後的一種新詩。西漢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漢代效仿屈原辭賦的作家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和他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彙編成集,題名《楚辭》。東漢時王逸為《楚辭》作注,加進了自己寫的一篇《九思》,使篇目增加到十七篇,這就是流傳到現在的《楚辭》本子。《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我國詩歌史上常以“風”、“騷”並稱,“風”指《詩經》,“騷”即指《楚辭》。《古文觀止》中收錄的《卜居》、《宋玉對楚王問》兩篇較為特殊,因為它們不能算詩歌而隻能算散文,兩篇作品的口吻都是第三者的記錄而非作者本人的敘述,所以現在多認為它們的作者並非屈原或宋玉本人。

卜居

【題解】

本文寫的是屈原遭讒臣陷害被貶後,與太卜鄭詹尹的一段對話。屈原在談話中連續發出八個詰問傾訴了內心的煩悶和痛苦,抒發了胸中的憤慨和不平。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1],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2],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3],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4],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5],喔咿嚅唲[6],以事婦人乎[7]?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8],以絜楹乎[9]?寧昂昂若千裏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10],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注釋】

[1]太卜:卜官之長。[2]策:占卜用的蓍(shī)草。龜:占卜用的龜殼。[3]悃悃(kǔn)款款:誠懇真摯的樣子。[4]誅:鏟除。[5]哫(zú)訾(zī):阿諛奉承的樣子。栗(lì)斯:小心奉承、獻媚的樣子。[6]喔(wō)咿(yī)嚅(rú)唲(ér):強顏歡笑的樣子。[7]婦人:指鄭袖,楚懷王的寵妃。[8]脂:脂膏。韋:熟牛皮。[9]絜(xié):用繩度量圍長。楹(yínɡ):柱子。[10]黃鍾:樂器名。

【譯文】

屈原遭放逐後,三年沒有再見到楚懷王。他竭盡才智來報效國家,忠貞不二,卻受到讒佞之人的壓製;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對他說:“我心中有些疑惑的事情,想請先生為我決斷。”詹尹連忙擺正筮草,拂淨龜殼,問道:“不知您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是應該寧肯誠懇真摯,純樸而且忠實呢?還是應該迎來送往,忙於世俗的應酬,力求不陷於窮困呢?是應該寧肯除掉雜草,盡力耕作呢?還是應該終日奔走於顯貴之間,以成就威望名聲呢?是應該寧肯直言不諱,因而招致危險呢?還是應該流於世俗,屈從於富貴而苟且偷生呢?是應該寧肯超脫塵俗,潔身自好,保持自己的本性呢?還是阿諛奉承,強顏歡笑,去逢迎那個婦人呢?是應該寧肯廉潔正直,以此來使自己的身心潔淨呢?還是應該虛偽圓滑,像脂膏和熟牛皮那樣沒有骨氣地圍著別人轉呢?是應該寧肯昂首獨行,像日行千裏的駿馬呢?還是應該浮遊不定,如同水中的野鴨,隨波上下以求苟且保全自己呢?是應該寧肯與千裏馬並駕齊驅呢?還是應該隨著劣馬的蹄跡亦步亦趨呢?是應該同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應該和雞鴨一起爭奪食物呢?這些,哪個吉利,哪個凶險?我到底應該何去何從?世道混濁不清,把蟬翼說成是重的,把千鈞說成是輕的;黃鍾被毀棄,陶鍋反倒發出雷鳴般的響聲;讒佞之人發達顯揚,賢者卻默默無聞。唉,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有誰知道我廉正忠貞!”

屈原與鄭詹尹

詹尹於是放下筮草,辭謝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物總會有所不足,智者也有迷惑不解的時候;占卜有預料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能洞察的地方。堅持您的本心,行使您的本願吧。靈龜和蓍草實在是不能知道這些事情。”

【寫作方法】

文中有八個以“寧”、“將”這兩個疑問詞連綴而成的問句,口吻雖然是疑惑兼矛盾的,但實際上表現的卻是屈原忠貞不屈的品質。這樣寫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通過層層設問,增強文章氣勢和文字的表現力。如此一來,作者的悲憤難平之氣便從文字裏揮發出來。以疑問的口氣寫堅定之語,就好像是在鋒刃上覆蓋了一層紙,看似失去了鋒芒,其實是隱藏著銳不可當的氣勢。此文雖然設為質疑之辭,但是其堅定不移的誌向卻溢於言外。行文首尾回環,語意低昂,隱隱自見,正如空中雲舒雲卷。

宋玉對楚王問

【題解】

本篇記述了楚王與宋玉之間的問答。宋玉通過許多新穎巧妙的比喻解釋了自己不被眾人接納的原因在於曲高和寡,一番辯駁由淺入深,漸說漸明,理足氣盛。

【原文】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1],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2];其為《陽阿》、《薤露》[3],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4],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5]。鳳凰上擊九千裏,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6],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於碣石[7],暮宿於孟諸[8];夫尺澤之鯢[9],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釋】

[1]《下裏》、《巴人》:楚國的通俗音樂。[2]屬(zhǔ):接續。[3]《陽阿》、《薤(xiè)露》:楚國比較高雅的音樂。[4]《陽春》、《白雪》:楚國的高雅音樂。[5]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6]?(yàn):一種小鳥。[7]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8]孟諸:古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9]鯢(ní):小魚。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大概有不檢點的行為吧?不然士人百姓們何以對你如此不滿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是這樣。有這種事情,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把話說完。”

“有位客人在郢都城裏唱歌,起初他唱《下裏》、《巴人》,城中跟著應和的有數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城中跟著應和的有數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城中跟著應和的隻有數十人了;最後他引用商聲,刻畫羽聲,再夾雜以流動的徵聲相和成調,城中跟著應和的不過幾個人而已。這樣看來,所唱的曲子越是高妙,能相應和的人也就越少。”

宋玉對楚王問

“所以鳥類中有鳳而魚類中有鯤。鳳凰振翅高飛而上九千裏之霄漢,淩駕於白雲彩虹之上,背負蒼天,雙足攪亂浮雲,翱翔在高邈的太空中;那落在籬笆之上的?雀,怎能和它一起去了解天地的高遠呢!鯤魚清晨從昆侖山腳出發,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就已經棲宿在孟諸的大澤裏了;那淺水塘中的小鯢,怎能和它一樣測算江海的寬廣呢?”

“所以不隻是鳥類中有鳳,魚類中有鯤,士人中也有傑出的英才。聖人有超越常人的思想和行為,超然物外,悠然獨處,世俗的人,又怎能理解我的作為呢?”

【寫作方法】

此文意想憑空而來,沒有一處實筆,但是騷情雅思絡繹奔赴,足見宋玉的逸群之才。楚襄王的問題來得有點突兀,但宋玉的回答十分巧妙,乃至使整篇文章都帶著新奇的味道。宋玉先承認自己不被世人理解,之後說世人聽音樂,喜好《下裏》、《巴人》的多,而欣賞《陽阿》、《薤露》、《陽春》、《白雪》的少,原因就在於前者是通俗音樂,後者是高雅音樂,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此處以高雅音樂暗指自己卓爾不群。接下來,宋玉又以鳳凰、鯤魚自比,暗喻自己卓然獨秀,遠非池中之物。文末一句“瑰意琦行,超然獨處”,既照應了前麵兩處比喻,又是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