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reference_book_ids\":[7211085474922761275]}],\"3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3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2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0,\"start_container_index\":2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6},\"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2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2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3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6,\"start_container_index\":3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2},\"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9,\"start_container_index\":3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6,\"start_container_index\":3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2},\"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3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4,\"start_container_index\":3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3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3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3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3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密(224~287)
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晉犍為武陽(在今四川彭山東)人。年少時師從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以文學見稱於當時。曾任蜀國尚書郎,多次出使吳國,極有辯才。晉滅蜀以後,晉武帝司馬炎征他為太子洗馬,推辭不就。在祖母死後,他才出仕晉朝,官至漢中太守。後因賦詩得罪晉武帝而被免官,卒於家。
陳情表
【題解】
晉武帝征召蜀漢舊臣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召,於是寫下這篇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召的苦衷,請求不仕而為祖母養老送終。為了免除晉武帝的猜忌,李密在文中還申明自己不奉詔前往,絕非顧念前朝,而是為了盡孝難以遠行。全文敘述委婉,辭意懇切,晉武帝看後很受感動,於是應允了他的請求。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1],夙遭閔凶[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3]。行年四歲,舅奪母誌[4]。祖母劉,湣臣孤弱[5],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6],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7],常在床蓐[8]。臣侍湯藥,未嚐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9]。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10]。猥以微賤[11],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12],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13],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14],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曆職郎署[15],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16],豈敢盤桓[17],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湣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幸,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18]。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注釋】
[1]險釁(xìn):災難和禍患。[2]夙(sù):早。閔凶:凶喪。[3]見背:去世。[4]舅奪母誌:指李密的舅父強迫其母改嫁。[5]湣(mǐn):憐憫,哀憐。[6]煢煢(qiónɡ):形容孤單無依靠。[7]嬰:纏繞。[8]蓐:通“褥”。[9]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10]洗馬:太子的屬官。[11]猥(wěi):鄙,謙詞。[12]州司:州官。[13]篤(dǔ):沉重。[14]矜育:憐恤,撫養。[15]郎署:李密曾在蜀漢做過尚書郎。[16]拔擢(zhuó):提拔。[17]盤桓:徘徊猶豫。[18]死當結草:春秋時晉大夫魏顆沒有遵照父親魏武子的遺囑將他的寵妾殉葬,而是將其改嫁了出去。後來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戰,見一老人用草繩將其絆倒,因而捉住了杜回。夜間夢見老人,自稱是魏武子寵妾的父親,特來報恩。
【譯文】
臣李密上言:臣因為命運坎坷,幼年便遭到不幸。出生剛六個月,慈父就去世了。長到四歲時,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誌願,改嫁他人。祖母劉氏,憐憫臣孤苦弱小,於是親自撫養臣。臣從小多病,九歲時還不能走路,零丁孤苦,直到長大成人。臣既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到很晚才有兒子;在外沒有近支親戚可以依靠,在內沒有家童奴仆可以照看門戶。臣孤零零地立身在人世,隻有自己的影子作為伴侶;而祖母劉氏早就疾病纏身,常常臥床不起。臣在她旁邊端湯送藥,從來沒有停止、離開過。
祖母從小撫養李密
到了如今的聖朝,臣受著清明政治教化的熏陶。先是太守逵,察舉臣為孝廉;後是刺史榮,推舉臣為秀才。臣因為祖母無人供養,因此都推辭而沒有受命。陛下特地下達詔書,任命臣為郎中,不久又承蒙國家恩典,授予臣太子洗馬的職位。憑臣這樣微賤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官職,這種恩德不是臣肝腦塗地就能報答的。臣曾將自己的處境上表陳述過,辭謝不去就職。如今詔書又下,急切嚴厲,責備臣有意回避拖延;郡縣上的官員前來逼迫臣,催臣動身上路;州官來到臣的家裏催促,比星火還急。臣想要奉詔趕去赴任,但劉氏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臣想要苟且遷就私情,但申訴又得不到準許。臣的進退處境,實在是狼狽啊。
臣想到聖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所有在世的遺老,尚且蒙受憐恤撫養,何況臣的孤苦無依,又尤為特別;而且臣年輕時曾在偽朝任職,做過尚書郎等職位,臣本來就想仕途獲得顯達,並不在乎什麼名節。如今,臣是亡國賤俘,是最卑微最鄙陋的,卻蒙受主上的破格提拔,臣哪裏還敢徘徊不前,有非分的要求呢?隻因為劉氏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沒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日;祖母沒有臣,就無法度完餘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所以臣小小的心願隻是不廢棄對祖母的奉養,不離開她去遠方做官。臣李密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九十六歲,這樣看來,臣今後為陛下盡忠的日子還很長,而報答劉氏的日子卻很短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心情,乞求陛下讓臣為祖母養老送終。
臣辛酸苦楚的身世,不單為蜀地人士和兩州長官所看到和了解,著實是皇天後土所共同見證的。希望陛下憐憫臣的一點愚誠,隨了臣的一點微薄心願,或許劉氏能僥幸平安壽終,臣活著當誓死盡忠,死後變鬼也當結草報德。臣懷著如同犬馬對主人一樣恐懼的心情,恭恭敬敬地上表奏報陛下。
【寫作方法】
此文滿篇都是真情,都是李密自肺腑發出的心聲。首段寫作者身世悲苦,自小與祖母相依為命,此情可憐;次段寫朝廷逼迫自己去京任職,但自己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情可憫;三段寫劉氏日薄西山,身為孫子的李密請求盡一份孝心,此情可嘉。言由情出,情自心發,李密至誠至孝的請求,誰又能拒絕呢?
王羲之(224~287)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士族出身,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世稱“王右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亦長於詩文。
蘭亭集序
【題解】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當時的一些名士如王羲之、謝安、孫綽、王獻之等人,在浙江會稽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詩酒聚會。參加這次聚會的共有四十一人,他們在溪水旁飲酒賦詩,後來他們把這些詩歌彙編成集,取名為《蘭亭集》。本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所寫的序,他在文中描繪了這次聚會的盛況,同時也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生命短促的感慨。
【原文】
永和九年[1],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2],修禊事也[3]。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4],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6],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7],齊彭殤為妄作[8]。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注釋】
[1]永和:東晉穆帝年號(345~356)。[2]會(kuài)稽(jī):郡名,郡治設在今浙江紹興。[3]修禊(xì):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禮。[4]流觴(shānɡ):修禊時的一種活動,是將酒杯放在曲水之上,任其漂流,漂到誰麵前誰就要飲酒。曲水:曲折回環的溪水。[5]惠風:和風。[6]契:古人作交易時的憑證,分為兩半,雙方各持其一。[7]一死生:莊子認為死猶如太陽朝升暮落一樣自然,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哀。[8]彭:彭祖,傳說中長壽的人,相傳他活了八百歲。殤(shānɡ):夭折的人。
【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醜年,暮春之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活動。各路賢者才子都來了,老老少少會聚一堂。這裏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左右,我們就將溪水引來以為曲水流觴。大家依次在曲水旁落坐,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齊奏的盛大場麵,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暢談傾吐心中的高雅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煦的春風舒緩地吹來,抬起頭能看到宇宙的浩浩無垠,俯下身能細察萬物的繁榮旺盛,於是放眼觀賞,舒展胸懷,這就足以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蘭亭修禊
說起人與人的相處,低頭與抬頭之間,便已過了一世。有的人把自己的心中之事傾吐出來,與朋友在小屋裏親切交談;有的人則把自己的誌趣寄托在外物之上,放任自適,快然自得。雖然他們追求的和舍棄的東西千差萬別,性格的喜靜好動也各不相同,但當遇到讓人高興的事情,暫時地稱心如意,就會十分快樂並且感到自足,有時竟忘記了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厭倦了所追求的東西,感情隨著事物的變遷而變化,感慨便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出,與事情關聯在一起。以往所為之快樂欣喜的事物,轉眼間都變成了前塵故跡,對此心中還不能不有所感慨和觸動;更何況人一生的長短隻是順從於造化,終究要歸於結束呢?古人說:“死生也是件大事情啊。”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以感慨的緣由,和自己的感想竟然像符契一樣相合,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麵前歎息感傷,心裏還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生視為等同是虛妄的,把長壽的彭祖與夭折的少年看作一樣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樣啊,這真是令人悲傷啊!我因此記下了到會者的姓名,抄錄了他們所作的詩篇,雖然時代不同,世事有別,然而引發感慨的緣由大都相同。後世看到這些詩篇的人,也將會有所感慨吧。
【寫作方法】
本篇的寫法是借景抒情。“永和九年,……信可樂也”一段寫蘭亭周圍的景色以及此次宴會的情形,這段描寫疏朗跌宕,就像空濛的雲氣馳騁在紙上一般。後兩段寫自己的感慨,“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這是樂極生悲,也是曠達灑脫,寄托了作者對生命意義的關懷。
⊙文史知識
魏晉風度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它是中國政治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魏晉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長期的戰亂、離愁,太輕易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讓他們感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所以當他們意識到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時,他們隻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士人們在生活上、人格上都追求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所以能夠發現大自然最真實、最親切的美,領悟到深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
魏晉士人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他們多獨立特行,在文學藝術上創造了不可企及的成就。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萬字不同,點畫自如,如天馬行空,一片神機;畫家顧愷之有三絕:畫絕,才絕,癡絕;詩人陶淵明的純厚天真和富有俠情,都是後人所不能及的。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他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時便博學能文,懷有壯誌,曾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小官。由於不願受官場的拘束,陶淵明在四十一歲那年棄官歸田,在農村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淡雅自然,散文也很像他的詩,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表現出一種恬淡適性的意趣,寄托著他超脫塵網、返歸自然的心誌。有《陶淵明集》。
歸去來辭
【題解】
此文寫於作者辭去彭澤縣令之後。陶淵明生動地描寫了棄官歸來的喜悅心情,回家後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達了自己不願意違心混跡官場,熱愛淳樸的農村田園生活的思想感情。
【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1],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2],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3],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5],時矯首而遐觀[6]。雲無心以出岫[7],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8],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9]。或命巾車,或棹孤舟[10],既窈窕以尋壑[11],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12]!
已乎矣!寓形宇內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13]?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14]。登東皋以舒嘯[15],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16],樂夫天命複奚疑!
【注釋】
[1]征夫:行人。[2]衡宇:橫木為門的房屋,形容居所簡陋。[3]眄(miǎn):斜視。庭柯:庭院中的大樹。[4]容膝:形容地方狹小,隻能容下自己的膝蓋。[5]策:拄。扶老:指拐杖。流:周遊。憩:休息。[6]矯首:舉首,抬頭。[7]岫(xiù):山峰。[8]翳翳(yì):昏暗的樣子。[9]事:農事。疇(chóu):田地。[10]棹(zhào):船槳。[11]窈(yǎo)窕(tiǎo):幽深曲折的樣子。[12]行休:行將結束。[13]委心:隨心。[14]耘耔(zǐ):翻土除草。[15]皋:高地。[16]乘化:順應萬物變化的規律。歸盡:死亡。
【譯文】
回去了啊!田園將要荒蕪,為什麼還不回去?既然是自己使心靈為形體所奴役,為什麼還要惆悵和獨自悲傷呢?醒悟了過去的事情再也不能挽回,也知道未來還可以追求。走入迷途還不算太遠,覺察到今天的正確和昨天的錯誤。船兒搖蕩著輕快地向前行駛,清風陣陣襲來,吹動著我的衣襟。我向行人詢問前麵的路程,隻恨晨光微弱什麼也看不清楚。繼而看到了我簡陋的房舍,於是滿懷喜悅地向前飛奔。家僮仆人歡歡喜喜地出來迎接,孩子們則守候在家門。園中的小路快要被荒草掩蓋,鬆樹和菊花依然如往日一樣的生存。我拉著孩子們進入屋內,屋裏擺著盛滿酒漿的酒樽。我拿起酒壺酒樽自斟自飲,看著庭院裏地樹木,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顏。靠著南窗寄托傲岸的情懷,我深知這個狹窄的小屋才能讓我感到舒適而安穩。平日裏在園中漫步成為了我的樂趣,雖然設有園門卻時常關閉。拄著拐杖,累了便自由地休憩,也時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方眺望。白雲悠閑自在地飄出了山巒,鳥兒飛累了也知道還巢。黃昏日暮時萬物都變得昏暗模糊了起來,我撫摸著孤鬆而流連徘徊。
回去了啊!讓我謝絕與那世俗的交遊。世道既然與我心相違,我還四處奔波尋求些什麼?我喜愛親戚間充滿情意的話語,也樂於沉浸在琴與書中來排遣憂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然來到人間,將要到西邊的田地中去耕種勞作。我有時駕著巾車,有時劃著小舟。在幽深曲折中探訪山穀,在崎嶇艱難中訪遍了山丘。樹木欣欣向榮地生長,泉水開始涓涓地流淌。我羨慕萬物生長正得其時,感歎我的一生行將結束。
算了吧!寄身於天地之間還能有多少時日?為什麼不順著心意來決定去留?為什麼還這樣心神不定地想要追求些什麼?富貴榮華既然不是我心所願,神仙世界也是無處尋求。趁著這大好時光獨自閑遊,有時也放下手杖下田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臨著清清的流水悠然賦詩。姑且順隨著自然的變化了此一生吧,樂於聽從天命還有什麼可懷疑!
【寫作方法】
古代很多經典的長篇文章常給人以一氣嗬成、汪洋恣肆之感,仔細解析,會發現這些長篇文章是由很多小的短文積構而成。這篇文章不算長,然而都是四句一段。如果分段來讀,會發現每段都能獨立成篇,其語言天然率真,朗朗上口。長文之妙在於能逐段作短文。
陶淵明歸隱田園
⊙文史知識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最初做過州裏的小官,但是他不合於官場,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維持生計,他被迫出仕做了幾任小官。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上麵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勸陶淵明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說道:“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夥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
桃花源記
【題解】
本文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序言。世間到底有沒有桃花源這個地方,曆來說法不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陶淵明借這一人間仙境,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篇遊記中,陶淵明虛構了一個沒有紛爭、人們過著幸福安寧生活的理想世界,這既是一種寄托,又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原文】
晉太元中[1],武陵人捕魚為業[2]。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4],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5],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6],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7],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8],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9],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注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376~396)。[2]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3]儼(yǎn)然:形容整齊的樣子。[4]阡(qiān)陌:田間的小路。[5]黃發垂髫(tiáo):指老老少少。[6]要:通“邀”。[7]邑人:同鄉的人。[8]劉子驥:南陽人,當時的隱士。[9]規:計劃,打算。
【譯文】
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前行,也不知走了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沿著溪流兩岸延伸了幾百步。桃花林中沒有別的樹,桃樹下芳草茵茵,鮮嫩美麗,桃花的花瓣飄落,揚揚灑灑。漁人感到非常詫異,又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盡處正是這溪水的源頭。到了那裏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仿佛有些光亮透了出來,漁人便舍了船進入了洞口。剛開始的一段十分狹窄,剛剛能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眼前豁然開朗。土地平坦寬廣,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景物。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在村落間彼此相應。其中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和外麵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也個個安適自在,悠然自得。他們看見了漁人,很是吃驚,問他從哪裏來,漁人一五一十地回答了他們。於是就有人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備酒殺雞做飯菜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跑來問這問那。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就再沒有出去過了,於是就與外麵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要說魏和晉了。漁人就把自己的見聞詳盡講給他們聽,他們聽罷都感歎不已。其餘的人又相繼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住了幾天,漁人便告辭離去了。走的時候那裏的人囑咐他說:“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向外人說呀!”
桃花源
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回去,一路上處處留下標記。回到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隨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然而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那條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誌趣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尋訪,但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寫作方法】
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捕魚人的經曆為線索,以美好閑靜的桃花林做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接下來,陶淵明借桃源人之口,說明當初來到這裏的緣由:躲避戰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語,寄托了作者超然世外的幽思。漁人返尋所誌、迷不得路,使讀者由幻境回到現實。文末南陽劉子驥尋覓不得其蹤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五柳先生傳
【題解】
這篇文章是陶淵明寫的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散文。他以史傳的筆法,通過對居住環境和生活細節的描寫,勾畫出一個不慕榮華、不貪功利、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文章,語言流暢自然,不加修飾,筆法清淡閑遠,意境清新,有陶詩自然優美的特質。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1],簞瓢屢空[2],晏如也[3]。嚐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有言[4]: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5]。其言茲若人之儔乎[6]?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7]?
【注釋】
[1]短褐(hè):粗布短衣。結:打結。[2]簞(dān):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3]晏如:安然自得。[4]黔婁:春秋時魯國高士,他不求仕進,屢次拒絕諸侯邀請。[5]汲汲:急於得到、急切的樣子。[6]儔(chóu):類。[7]無懷氏、葛天氏:傳說中古代的氏族首領。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他所住的房屋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性格恬淡寧靜,沉默少言,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隻求理解其中精華,並不著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記了吃飯。他生性嗜酒,但因為家裏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就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所期望是一醉方休,等到喝醉了就告辭回家,從不拘泥於去留。他簡陋的居室裏隻有空空蕩蕩的四麵牆壁,不能遮蔽風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麵打了許多補丁,鍋瓢碗盞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他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文章中很能表達出自己的誌趣。他忘記了世俗的得失,願意就這樣直到老死。
讚語說:黔婁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為富貴而奔波勞碌。他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樣的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賦詩,以娛悅自己的心誌,他是無懷氏時候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候的人呢?
五柳先生
【寫作方法】
為人作傳卻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跡等一般傳記要素,而著重表現他的性格誌趣與精神氣質,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文章語言樸素洗練,看似平淡,實則蘊涵深刻。作者在文中多處言“不”,體現出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和安貧樂道的境界,以及對其人格的堅持。
本文讚語,用“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話來讚揚五柳先生,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下麵“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麵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畫麵上真的活動起來。
孔稚珪(447~501)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齊文學家。少年時就以博學聞名,曾任記室參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等職。為人清拔不俗,不樂世務,愛好山水自然,善詩文,文思清麗。有《孔詹事集》輯本一卷。
北山移文
【題解】
南朝時,隱逸之風盛行。有些士人往往借山林隱居來標榜清高,以此作為求取高官厚祿的進身之階。其中有一位叫周的“名士”,最初隱居北山,後來收到朝廷的詔令,便欣然應召出仕。孔稚珪對他的假清高十分看不起,後來聽說周顒進京,途中路過北山,於是假托山神之名寫下這篇移文。移文是古代的一種用作聲討、揭露的文體,與檄文相似。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周隱居時和出仕後的行為作了鮮明的對比,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假隱士的虛偽和醜惡,譏諷之意十分明顯。
【原文】
鍾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1]。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2],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3],幹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萬乘其如脫[4],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5],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反複,淚翟子之悲[6],慟朱公之哭[7]。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8],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9],仲氏既往[10]。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11],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12],習隱南郭[13],竊吹草堂[14],濫巾北嶽,誘我鬆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15]。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遊。談空空於釋部,核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16],涓子不能儔[17]。及其鳴騶入穀[18],鶴書赴隴[19],形馳魄散,誌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20],袂聳筵上,焚芰製而裂荷衣[21],抗塵容而走俗狀[22]。風雲淒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紐金章[23],綰墨綬[24],跨屬城之雄[25],冠百裏之首。張英風於海甸[26],馳妙譽於浙右。道帙長擯[27],法筵久埋[28]。敲撲喧囂犯其慮[29],牒訴倥傯裝其懷[30]。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31],每紛綸於折獄[32]。籠張趙於往圖[33],架卓魯於前錄[34]。希蹤三輔豪[35],馳聲九州牧。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鬆落蔭,白雲誰侶。澗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36]。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37],今見解蘭縛塵纓。
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38]。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39]。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40]。塵遊躅於蕙路[41],汙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42],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於穀口,杜妄轡於郊端。於是叢條瞋膽[43],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44],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45]。
【注釋】
[1]勒:刻。[2]標:風度。[3]方:比。[4]屣(xǐ):鞋子。萬乘:指帝位。[5]延瀨(lài):長長的河流。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水。[6]翟(dí)子:指墨翟。[7]朱公:指楊朱。《淮南子·說林訓》:“楊子見歧路而哭之,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其可以黃,可以黑。”[8]黷(dú):汙。[9]尚生:東漢隱士,姓尚,名長,字子平。[10]仲氏:東漢政論家,姓仲,名長統,字公理,他也是個不求仕進的人。[11]周子:此處代假隱士。[12]東魯:指魯國的隱士顏闔,相傳魯君派使者去聘請他,他卻把使者誑開而逃。[13]南郭:指古代隱士南郭子綦。[14]竊吹草堂:這裏是用濫竽充數的典故來諷刺假隱士。[15]纓:係。[16]務光:《韓非子·說林上》:‘湯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為貪也,因乃讓天下於務光。而恐務光受之也,乃使人說務光曰:“湯殺君,而欲傳惡聲於子,故讓天下於子。’務光因自投於河。”[17]涓子:古代高士。儔(chóu):匹敵。[18]鳴騶(zōu):指征召假隱士的使者鳴鑼開道的隊伍。騶:侍從。[19]鶴書:又稱鶴頭書,字體如鶴頭。古代用這種字體寫詔書。[20]席次:席側。[21]芰(jì)製:菱葉做成的衣裳,與下麵荷衣都是指隱士的服裝。[22]抗:高舉,顯現出。[23]金章:銅印。[24]綰(wǎn):係。墨綬:黑色的絲帶,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25]屬城:一郡所屬的各縣。[26]英風:美名。海甸:海濱。[27]道帙(zhì):道家的書。擯(bìn):棄置。[28]法筵:講佛法的座席。[29]敲撲:拷打犯人。[30]牒(dié):公文。倥(kōnɡ)傯(zǒnɡ):繁忙緊迫。[31]結課:考核政績。[32]折獄:斷案。[33]張趙:指漢代的張敞和趙廣漢,兩個人都是有名的能吏。往圖:與下文的“前錄”都指過往的記載。[34]架:通“駕”,超越。卓魯:指東漢卓茂和魯恭,此二人都是有政績的縣令。[35]三輔豪:西漢京畿地方分成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豪:指記載中治理三輔有成績的官員。[36]延佇(zhù):長久站立。[37]投簪(zān):指辭官歸隱。[38]栧(yì):船槳。[39]山扃(jiōnɡ):山門。[40]滓:玷汙。[41]躅(zhuó):足跡。[42]扃:關。[43]瞋(chēn):發怒。[44]柯:樹枝。[45]逋(bū)客:逃客。
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
【譯文】
鍾山的精英,草堂的神靈,從驛路上騰雲駕霧地飛馳而來,把移文刻在山庭。
憑著正直而又脫俗的儀表風度,懷著灑脫豁達、超越於塵世之上的理想,品行的純潔可以和白雪媲美,高尚的誌向更在青雲之上,我現在是了解這種人了。像那種卓然挺立於世俗之上,幹淨明亮地站在雲霞之外,把千金看作是草芥,看都不看一眼;把當皇位看作是草鞋,隨手就能脫掉,在洛水旁靜聽悅耳的音樂,在長河畔欣賞采薪的山歌的隱士,本來也是有的。哪裏想到會有人前後不一,反複無常。真讓人為墨子所悲而悲,為楊朱所哭而哭。這些人雖然暫時隱居於山林,而內心卻早已被世俗名利所浸染,或者是開始的時侯還潔身自好,後來便與世俗同流合汙,這是何等的荒唐可笑啊!唉,隱居的尚子平已經不在人世,稱病不出的仲長統也永遠地離去了,群山寂寥,長久以來,又有誰去欣賞?
當今世上,有位周先生,是個才智超群的人。他既文采四溢,又見識廣博;既通曉玄學,又精通曆史。可是他卻要學東魯顏闔的遁世,效仿南郭子綦的隱居,冒充避世者在草堂中濫竽充數,戴著隱士巾在北嶽假裝清高。他迷惑我山中的青鬆丹桂,欺侮我山中的白雲澗壑。雖然是假裝寄情於山水,內心卻時時牽掛著厚祿高爵。
他剛來的時候,那出世的堅決幾乎要推倒巢父,勝過許由;他傲視諸子百家,蔑視將相王侯,氣宇風采好像能遮住太陽,神情氣概又是勝似霜秋。時而感歎隱者一去不返,時而抱怨公子王孫不來交遊。講論著佛理中的萬物皆空,研究著道家學說中的奧妙玄機。務光不能和他相比,涓子不能與他匹敵。然而等到朝廷前來聘他的車馬進入山穀,征召的詔書送到北山,他就得意忘形,神魂顛倒,心誌散亂。於是在筵席上眉飛袖舉,手舞足蹈,燒掉了菱葉裳,撕毀了荷葉衣,表露出庸俗的嘴臉,現出了本來的俗狀。風雲淒然而滿懷怨憤,泉水哽咽而暗自傷悲。遠遠望去,遠處的山林茫然若失;環顧四周,花草樹木似乎黯然神傷。
當他佩上金印,係上黑色的綬帶,掌管了一個郡中的大縣,成為統領一縣的縣令時,他的英名傳揚到了海邊,美譽遠播於浙江之右。從此道家的典籍被長期拋在一邊,談佛說法的講台也永久地塵封了起來。拷問審訊的喧囂幹擾著他的思慮,繁雜急迫的公文訴訟塞滿了他的胸懷。撫琴歌唱早已中斷,飲酒賦詩不再繼續。他常常為考核官吏等雜事所束縛,又每每在紛亂不斷的審問斷案中絞盡腦汁。一心想要超過西漢張敞、趙廣漢的功德,超過東漢卓茂、魯恭的政績。希望追隨三輔賢豪的足跡,讓自己的聲名在天下官吏中傳播。這樣,就使北山中的雲霞寂寞地掩映在山間,讓明月孤獨地升起於長夜,青鬆徒然地灑下清蔭,白雲又和誰相伴?澗穀石門已然坍塌卻不見有人回還,荒蕪淒涼的石徑隻有空空地等待。當狂風吹入草堂的帳幕,雲霧噴吐在堂前的柱間,香草帳中卻是空空如也,夜間不時傳來仙鶴的啼怨,隱居於此的人已經離開,破曉時的猿猴也驚異這千差萬別的昨天今日。過去隻聽說有人棄官而逃往海邊隱居,今天卻看到有人解下蘭佩而係上俗世的冠纓。
於是南山發出嘲諷,北嶺響起哄笑,條條溝壑爭相譏諷,座座山峰嚴加指責。既慨歎遠行的人欺騙了自己,又悲傷沒有人為此前來安慰。因而山中林木羞慚不已,澗底溪水愧悔無及,桂樹謝絕了傳香的秋風,春蘿避開增色的明月,西山宣布隱逸的評論,東皋發出了樸素真摯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