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之中,會受到很多不良心理的影響,例如,攀比會使我們活得很累,嫉妒會吞噬我們的快樂,虛榮會使我們看不清自己,自卑會束縛我們前行的腳步……如果我們不能遠離這些不良的心理或思維習慣,我們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重則有損於一生的發展和成功。所以,我們應該超越平凡的自我,掌握寬心術從而為心靈找到可以停泊的港灣!
生活在浮躁而又充滿功利的社會中,我們難免會被卷進世俗的洪流中,成為它的追隨者。就像某段相聲中所描述的那樣,甲說:“我家的孩子是長方臉。”乙說:“我家的孩子是長圓鴨蛋臉。”甲說:“我家的孩子是雙眼皮。”乙說:“我家裏的孩子是雙雙眼皮。”其實,攀比的結果就是人非人,物非物,最終使得自己筋疲力盡。
29歲的清城參加工作已有五年之久,可至今非但沒有積蓄,反而負債累累,欠朋友五萬餘元。為了盡早償還債務,他不得不去做兼職,每天節衣縮食。為何月薪五千的他會如此狼狽呢?原來,清城非常喜歡電子產品,隻要周圍人使用的手機或相機超過自己,他心裏就會非常難受,為此,總會傾囊與對方較量一番。
有一次,同事買了一款新型手機,正好在清城麵前接了個電話,他就認為對方是在向自己炫耀、示威,於是,他立即用信用卡買了一款相同的手機,並且故意在同事麵前顯擺。沒出幾個月,他見朋友用了一款某品牌限量版手機,於是就低價處理了自己的手機,轉而向朋友借了五千元錢,買下了那款限量版的手機。
為了做時尚潮人,他一年大約換了6部手機,為此,父母經常嘮叨他,希望他自己能夠存點錢,以備日後不時之需,可他就是聽不進去,花錢依舊大手大腳的,而且,隻要看見別人用的電子產品比自己的好,就會覺得自己的東西過時了,從而迫切地想使用新產品。
目前,很多人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他們的人生信條就是:別人有的東西,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我要爭取得到,一旦他人超過自己時,內心就會非常不痛快。
心理學家給攀比下了這樣的定義:攀比就是刻意將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然而,過度的攀比會令人產生“攀比恐慌綜合症”,這是一種特有的心理疾病,輕度患者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失眠等症狀;重度患者會出現血壓、血糖升高,腦供血不足等症狀。
為了更好地說明攀比對人們的影響,我們在此引用心理學中的“攀比效應”,它是指當一項產品、服務或是身份開始時比較容易獲得,並且逐漸成為一種行為趨勢,那麼,大家就會認為別人有的東西,我也必須要有,一定不能落後。就像手機、汽車的發展,或是高爾夫球練習場的快速擴張,以及中小學生買手機、電腦熱等等,其實,這些東西並非對每個人都有用,但如果你沒有的話,就會感覺低人一等。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自然就會導致盲目攀比局麵的出現。
盲目攀比會讓人們習慣性地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別人進行比較。如果這兩者之間的比值大致相等,那麼他們就會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於另一方,那麼另一方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進而陷入“不平衡”的心理陷阱中。
愛攀比的人總是活得很累,而盲目的攀比隻能刺傷自己,影響的隻能是自己的生活和幸福。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總是他人最風光、最得意的一麵,常常看著別人的優點欣羨不已,或是不斷自責和抱怨,甚至認為自己很沒有用,簡直就是一個廢人,結果可想而知,感慨、怨憤、頹廢甚至墮落接踵而來,最終使自己陷入無端的煩惱之中。
有人說“與他人比是懦夫的行為,與自己比才是真正的英雄。”要知道,沒有人會成為永遠的贏家,無需讓攀比攪亂我們平靜的心理,應該將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樣一來,生活中自然就會多一份快樂和滿足。具體方法如下:
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心理學家認為,人是一個多元複合體,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你總是拿自己的缺點跟他人的優點相比較,無疑就是庸人自擾。所以,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特定的環境下,不妨與比自己差的人比一比,否則,很容易心理失衡。此外,我們沒有必要處處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快快樂樂、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
為自己訂立正確的“攀比”目標。
不管做任何事情,想一步成功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上不可能掉餡餅。所以,在與他人攀比的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為自己訂立目標,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目標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否則,我們就會備感壓力。其實,做人要善待自己,無需處處為難自己,正所謂“心寬路就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