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3 / 3)

如光能照用  離光無異體

是故於內外  空無我義成

論曰。現見世間即於光體有能照用。說為照者。離光體外無別照者。如是眼等有見等用。說為見者。乃至了別者無別見者等。是故內外諸法等無有我。問若實無我雲何世間有染有淨。答染淨諸法從因緣生不由實我。何以故。頌曰

如世間外物  離我有損益

內雖無實我  染淨義應成

論曰。如世外物雖無有我而有種種災橫順益事業成就。如是內法雖無有我而有種種染淨義成。是故無過。複次若無我者。誰受果報誰能作業誰脫眾苦。頌曰

位思煩惱分  無常變異故

我常無轉易  受作脫應無

論曰。汝所計我於苦樂等位善惡等思。貪等煩惱一切時分常無變異。無變異故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皆不應理。如前已說。雖無實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時變異。受者作者及解脫者。時分差別皆得成就。複次若無我者誰轉誰還。頌曰

法性從緣生  展轉現相續

有因而不住  變異故名轉

如身牙河燈  有種種作用

我常無變異  轉還不應理

論曰。不由有我而有轉還。何以故。現見轉者必有生相。前後相續展轉不斷。恒現在前顯了可見。有因不住而複變異。說名流轉。相續斷絕。說名還滅。猶如身牙河燈有往來等種種作用及有還滅。非汝所計常無變我有流轉用。流轉尚無。何況還滅。複次若唯諸行無有我者。世間現見彼彼有情。若名若想差別應無。頌曰

依我起名想  見二種過失

是故遍一切  實我性都無

論曰。不由名想實我得成。何以故。見二種過失故。若世間人於實我上起佛救等種種名想者。於身等法彼解應無。若於身等起名想者。不應說我有諸作用。所以者何。世間現見起諸言說。謂佛友能見德友能聞等。又見二種過失者。若執我見體性是善。任運現前能生染法。不應道理。若是染汙能證實我。不應道理。又計我者。執取我時為我能執。為見能執。若言我執我者。不應世間執我之人有起疑惑。謂為有為無為是何等。何以故。現見我故。若言見執我者。汝今不應說我能取。由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世間無真實我。複次若爾何故於正法中建立名想種種差別。頌曰

為言說易故  隨順世間故

斷除怖畏故  顯德失二故

論曰。雖無實我而立有情名想別者有四種因。一為令言說易故。二順世間故。三令初學者離怖畏故。四為顯自他功德過失有差別故。複次若無我者。世間不應才見形相率爾便起有情之覺。又亦不應思覺為先起諸作業。頌曰

率爾覺亂起  世間現可得

覺為先作業  有十種過失

論曰。率爾生覺非證我因。何以故。錯亂覺心率爾而起現可得故。如於女身起男子覺。於男子身起女人覺。杌起人覺。人起杌覺。又汝計我思覺為先起諸作業有十種過。何等為十。頌曰

覺我因功用  自在等各二

有因及無因  當知十種過

論曰。若汝執覺為因起諸作業。是即非我能起諸業。若我為因思覺非因。是則應無思覺為先起諸作業。又若汝執以我為因能起作業。即應常起一切作業。若我非因是即我無所作。又若汝執有餘因法能為因故起諸作業。即所計我無所造作。若更無因即應常起一切作業。又若汝執由內功用能有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種過失。又若汝執我於作業得自在者。即應常作一切所愛不作不愛。若不自在即非我相。如是已說空相及成立。今當顯示觀空真智所治薩迦耶見差別。頌曰

不審決遍行  增益及無事

於事怖妄見  譬喻五應知

論曰。薩迦耶見當知五種。一不審事見。如於繩見蛇。二遍行見。謂染汙意相應妄有身見。於一切時常隨行故。如於夢中見所受用。所以者何。猶如貧者。於睡夢中自見受用可愛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覺已來。常起妄計我見隨逐。三增益事見。猶如希望隨屬他女。四無實事見。猶如小兒見幻化事。五於事怖見。如人怖畏自畫藥叉。如是已說所治差別。今當顯示能治差別。頌曰

無體及遠離  除遣依三種

對治諸縛想  十六種差別

論曰。依止遍計所執等三種自體。如其次第立三種空。一無體空。二遠離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對治諸縛諸想差別有十六種。諸縛者有十四種相縛粗重縛應知。一根縛。二有情互染縛。三所依縛。謂依器世間諸根流轉。四於智無智縛。五於境妄境縛。六後有愛縛。七無有愛縛。八執無因不平等因縛。九得上慢縛。十遍計所執自體執縛。十一諸法自體執縛。十二諸法遍智自體執縛。十三補特伽羅自體執縛。十四補特伽羅遍智執縛。諸想者。謂六種想縛。厭此想故菩薩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脫。雲何名為六種想縛。謂依身受心法發起內想名初想縛。即依身等發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內外想是名第三。為欲度脫十方無量無數有情界故。發起大願修諸念住。此分別想是名第四。於身等境謂有智慧正觀察住。此分別想是名第五。於身等境謂有我人正觀住者。此分別想是名第六。又觀身等後後相成有十一種想縛差別應知。何等十一。謂於身等起隨身等正觀察住。及於染淨二諦第一義中起分別想名初想縛。即於染汙第一義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即於清淨第一義中起無作想。是名第三。即於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是名第四。即於無作第一義中起於常想。是名第五。即於流轉由苦變異故起於苦想。是名第六。即於常法起無變想。是名第七。即於流轉由生滅住異自相故。及由自相有變異故。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於有變無變染汙清淨第一義中起能攝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於染淨一切法所起染汙清淨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即於染汙清淨諸法起於自體自相之想。是名第十一。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後後相成想縛差別及彼境界。正觀察已依止於空修諸念住令心解脫。若於如是諸妄想縛得解脫時。當知解脫一切想縛

十六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初後空無損盡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複次於此空境有六種愚無始流轉。何等為六。頌曰

自性與執著  不開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別流轉

論曰。自性愚者。謂一切有情無始流轉無智。自體執著愚者。謂諸外道倒見相應所起無智。不開解愚者。謂無聞異生所起無智。失念愚者。謂有聞異生及諸聖者所起無智。一切遍愚者。謂諸異生於眾生空及與法空所起無智。一分愚者。謂聲聞等唯於法空所起無智。雲何證得如是空理。謂由八種智。何等為八。頌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縛

怖無二染淨  證得真空理

論曰。一法住智。謂依素怛纜等安立法門智。二求自心智。謂於順決擇分位尋自心智。三住自心智。謂於見道位證真如智。四除心縛智。謂於修道位對治障智。五怖行相應智。謂聖弟子智。怖畏流轉大苦惱故。六無二分別智。謂菩薩智。流轉寂滅過惡功德不分別故。七不善清淨智。謂有學智八善清淨智。謂無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