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現觀品第八之餘
論曰。如是已得暖等善根。當知從此入於現觀。頌曰
從此無加行 解脫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煩惱斷十攝
論曰。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脫見道所斷隨眠三心智生。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種類智。如是三智能斷一百一十二煩惱。如是煩惱十種所攝。一百一十二煩惱者。謂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有十種。色無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有九種。謂各除嗔。如是名為一百一十二煩惱。何等十煩惱所攝。謂五見自性五非見自性。如前已說。複次頌曰
此證菩提分 六種淨智相
行無分別故 隨所作建立
論曰。當知此智真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智相貌。不由行差別故建立六種。應知。複次頌曰
菩薩在此位 先修勝因力
於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論曰。在此現觀位中諸菩薩。由先修習勝資糧力故。於自他相續苦中起五種平等心。謂粗重平等心。無我平等心。斷精進平等心。無愛味精進平等心。一切菩薩現觀平等心。複次頌曰
是大我意樂 於自性無得
廣意樂當知 二性無分別
論曰。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廣大阿世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故。於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德亦無所得。由無分別故。複次頌曰
次上十六行 清淨世間智
對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論曰。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淨智生。謂於欲係苦諦生二智。一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於色無色係苦諦亦有如是二智。如於苦諦有四智。如是於集滅道諦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複次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為對治欲色無色三界雜染。若諸菩薩所得。為對治十種地障。如是當知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謂轉依究竟亦是現觀智究竟。亦名究竟現觀。複次頌曰
此現觀差別 或六或十八
相勝利眾多 隨經論所說
論曰。當知現觀差別複有六種。一思現觀二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邊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問思現觀以何為體答以上品思所生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信現觀以何為體。答以上品世出世緣三寶淨信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戒現觀以何為體。答以聖所愛身語等業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現觀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非安立諦聖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現觀邊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安立諦聖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究竟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盡智無生智等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
又此現觀差別有十八種。謂聞所生智現觀。思所生智現觀。修所生智現觀。順決擇分智現觀。見道現觀。修道現觀。究竟道現觀。不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勝義智現觀。不善清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淨行無分別智現觀。成所作前行智現觀。成所作智現觀。成所作後智現觀。聲聞等智現觀。菩薩等智現觀。複次如是現觀相貌勝利。隨諸經論多種應知。問思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思現觀者。能正了知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雖住異生位已能如是決定解了一切。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決定無能如法引奪。問信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信現觀者。或住異生位或住非異生位。若於現法若現後法終不宣說。於異眾中別有大師。別有善說法別有正行僧。問戒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戒現觀者。乃至畜生終不故害其命。及不與取行邪佚行。知而妄語飲窣羅迷隸耶末陀放逸處酒。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依止異見起所作業。及於自所證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處計行吉相而得清淨。誹謗三乘造惡趣業。況複能起害父害母等諸無間業。乃至終不生第八有。問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觀邊智諦現觀者。於自所證。若他問難終不怯怖。問究竟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究竟現觀者。終不墮於五種犯處。終不故害眾生之命。及不與取習近淫佚非梵行法。故說妄語貯積財物受用諸欲。又終不怖畏不可記論事。終不計執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作苦樂。非自非他作無因生苦樂。諸如是等名為現觀相貌。當知此即現觀勝利。若隨經隨論如前廣說
顯揚聖教論成瑜伽品第九
論曰。前說菩薩於此位中先修因力等。雲何名為先因力耶。頌曰
般若度瑜伽 等至無分別
一切一切種 無有分別故
論曰。依止三摩缽底發起般若波羅蜜多瑜伽勝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此所依止等至無有分別。於一切法及一切種無分別故。雲何一切及一切種。頌曰
一切一切種 三相與三輪
謂名相染淨 及俱非二種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淨。三俱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汙法。淨者。謂諸善法。俱非者。謂無覆無記法。複次如是所說無分別者。於何等法說無分別耶。頌曰
於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別無窮 此上非應理
論曰。法與法空俱無二種戲論。故名無分別。雲何為二。謂有及無。何以故。色非是有。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所顯故。亦非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如於色色空。如是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當知亦爾。非離諸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說二無分別非無分別。更無分別有無窮過。此上更無所知境故。複次頌曰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俱成取離言 為順非無用
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別。即無有取。都無取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是故必有離言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離言相性故。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說正法應無所用。答不然。為隨順故。所以者何為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說正法
顯揚聖教論成不思議品第十
論曰。要先思惟方入現觀。是故應離不可思議處方便思惟。雲何名為不可思議處。頌曰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得失俱三種
論曰。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種處所方起思惟。一見。二忍。三推尋。四利養。五散亂。依止於見思惟我及有情。依止於忍思惟世界。依止推尋思惟業報。靜慮者境界諸佛境界及十四種不可記事。依止利養思惟非正法。依止散亂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攝。問何因緣故。如是九事不應思議。答五因緣故。一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二世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三業報及二境界甚深相故。不應思議。四不可記事非一定相故。不應思議。五非正法及諸煩惱之所引攝能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若有思議如是等事。當知能引三種過失。一起心亂過失。二生非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若不思議能引三種功德。翻此應知。複次頌曰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論曰。又若略說。由四種因於不可思議事自不應思惟。亦不應為他記別。一我及有情若有若無非一定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二業報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三世界不可記事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攝。引無義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四真如於行等法不即不離。其相法爾安住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複次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