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現代性”:關鍵詞界說(1)(1 / 3)

“現代性”是近年來學術界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它所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相關的理論學說也包含許多方向和派別。英國Routledge 出版社的“關鍵概念(key ideas)”及“新批評術語(the new critical idiom)”等係列叢書,擅長以一本書的長度來概括和梳理某個關鍵概念的相關理論,如“階級”、“話語”、“後現代性”,等等。而圍繞“現代性”這一概念,1999年Routledge出版的則是一套四冊,共計2080頁的《現代性:批評概念》。麵對如此浩繁龐雜且充滿論爭的理論體係,我們很難在有限的長度中加以周全的整理和陳述,同樣我們也很難不經框定而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總題下來進行討論,由此,在展開論述之前,有必要先清掃出一個邊界相對清晰、要點相對突出的討論平台。

現代性的意義分層

在我的考察中,“現代性”一詞在西方學界的使用主要有三種意義,分別作為時期(period)、意識(consciousness)和經驗(experience)。作為時期的“現代性”,在使用中接近它的詞根“現代”一詞,強調的是其中的史學意義。作為一種時間意識的“現代性”,更多被當作一個哲學概念加以闡述和運用,可用“現代意識”一詞替換,也引申指向一種價值理想和思想範式。西方學界的討論和爭議主要集中在這一層麵。而作為經驗的“現代性”,旨在描述人們在現代衝擊中內心經曆的重大轉變,直接引導了“現代主義”潮流的產生。由此,下文將從以上三種意義來清理“現代性”這一關鍵詞的內涵,在論述中則主要側重第二個意義層麵。以下首先對前兩個含義作一區分。

“現代性”(modernity)一詞出現較晚,其形容詞“現代”(modern)的源頭則可以追溯至5世紀。德國解釋學家姚斯(H.R.Jauss)對此進行過考證,他指出“現代”一詞在那時就成為基督教的官方術語,與古代(antique)一起使用,但僅僅用於指稱不同於先前教皇時代的“當代”,並不含有現在優越於過去的意思。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研究也指出,“現代”的詞根起源於拉丁語modo,其含義更接近於英語中的“當代”(contemporary),通常指敘述者眼下、當下生活的時代。在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的分析中,西方曆史的時代劃分——古代、中世紀、現代——始於文藝複興早期,而在各時代所代表的隱喻中,“現代”被想象為從中世紀黑暗中走出的時代,預示著光明的到來。在經曆了漫長的語義變遷之後,“現代”一詞在16世紀具有了史學意義,在隨後的17、18世紀,現代主義(modernism)和現代性(modernity)等詞也逐一產生,並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前所述,當“現代性”作為一個史學概念使用時,其意義較接近“現代”一詞。哈貝馬斯(Jugen Habermas)曾分析黑格爾對“現代性”的使用,指出他將“現代性”視為一個時代概念:這個“新時代”(newage)正是現代(modernage)……“新大陸”的發現、文藝複興、宗教改革等發生於1500年前後的曆史事件成為現代和中世紀的界線。西方編年史一般把15世紀文藝複興以後的西方曆史稱為現代史,作為史學概念的“現代性”便被用來描述西方社會現代以來曆史沿革的基本特征。

當現代性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時,其起始點的標誌完全不同。卡林內斯庫在他的《現代性的五副麵孔》( Five Faces o f Modernity )一書中詳細探討了“現代性”概念的起源,他認為現代性的觀念雖然與歐洲曆史中的世俗化過程有關,但這個概念中的主要構成因素隻是一種不可重複的時間意識,而這種意識與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曆史末世觀及隱含的宗教世界觀一致。基督教中的“現代”並不是指當下的現在,而是指未來的新世界,上帝末日審判後才開始的新的時代。因此“現代性”概念蘊含的正是一種直線向前、指向未來、不可逆轉的時間意識。這一宗教意義上的時間觀念在18世紀開始體現在世俗文化的背景中。哈貝馬斯指出:世俗的現代性概念表達了一種信念:將來已經開始。這是一個麵向未來而生活的時代,它自身向著未來敞開著。以這種方式,由新的開端劃定的休止符移向過去,移向現時代的起點。隻有在18世紀,150091文{年左右的時代分水嶺才被認作這一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