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現代性”:關鍵詞界說(1)(2 / 3)

哈貝馬斯的論斷提出了兩個起始時間:1500年左右和18世紀,分別標誌著兩個層麵的現代性開端。如前所述,1500年左右的曆史事件被視為編年史上的現代性開端,而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是哲學和思想史上的現代性開端。後者是指一種現代性意識和信念的形成,是在1500年以來的曆史發展中逐漸孕育產生的;而另一方麵,文藝複興、宗教改革、發現新大陸等標誌著現代性曆史開端的事件隻有到18世紀富有現代性意識的啟蒙思想中才獲得並體現其意義。

由此可以看到,對於“現代性”概念的使用,首先要注意到這兩個層麵的不同指向。在關於現代性問題的眾多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相應的兩種探討維度。一些討論側重於從社會學角度描述、分析西方社會自文藝複興以來的種種變革,現代性因此被限定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曆史狀態及其特征。

如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理解,“現代”是指導致某些顯著社會特征出現的過程,這些特征綜合起來,為我們提供了“現代性”的定義,這些特征包括:

1)在劃定的地區疆域內控製各種世俗形式的政治力量,行使主權及合法的權力和觀念,這些正是現代民族國家龐大複雜結構的特征。

2)基於市場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和消費、私有財產的普遍所有和長期係統化的資本積累,形成一種貨幣交換經濟。

3)等級森嚴和多重效忠的傳統社會秩序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動態的勞動力社會及性別分工。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這著重體現在新興階級的形成和男女之間與以往不同的父權關係。

4)傳統社會典型的宗教世界觀衰微,世俗物質文化的興起,展現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和工具性的推動力量。

還有兩個方麵與我們的現代性定義有關,它們可以鬆散地歸之於“文化”的範疇之下。一是知識生產和分類方式。……二是本書所依循的現代社會分析方式,強調作為其形成過程一部分的文化身份及社會身份的建構。

民族國家的形成、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文化的世俗化以及知識話語的運作,等等,都體現為現代社會特有的特征。霍爾的這一總體歸納為我們接下來的討論提供了一個背景基礎。

在另一維度的探討中,學者大多將“現代性”視為現代曆史中形成的一種規範和理想,這種規範和理想同時也反過來支配著現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曆史變遷。以下所梳理和論述的便是西方學者在這一層麵上關於現代性問題的思考。

現代性的內在特征

“現代性”一詞從17世紀開始在英語中流行,作為一個哲學概念,盡管其內涵繁複異常,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時間意識和曆史意識,一種直線向前、指向未來、不可逆轉的時間意識,不同於傳統循環式輪回式的時間觀。

這一時間意識首先體現在人們對現時的關注和把握上,正如波德萊爾(Baudelaire)著名的現代性定義:“現代性,就是那種短暫的、易失的、偶然的東西,是藝術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內容是永恒的、不變的。”波德萊爾從美學的角度將“現代性”定義為一種純粹即時性中的現時,並挖掘了這種現時特有的美感。而這種美,不能從以往的大師們那裏學到或模仿到,隻有靠人們自己去發現,去感受。卡林內斯庫的“現代性”觀念深受波德萊爾的影響,他的“現代性”定義強調了“現時”與“過去”、“未來”之間的區分:

我們用它(現代性)來指在獨一無二的曆史現時性中對於現時的理解,也就是說,在把現時同過去及其各種殘餘或幸存物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性中去理解它,在現時對未來的種種允諾中去理解它——在現時允許我們或對或錯地去猜測未來及其趨勢、求索與發現的可能性中去理解它。

在卡林內斯庫那裏,“現代性”是一種新的時間感受,是對現時這一時刻的覺察,它包含了兩個向度上的心理變化:與過去告別;對未來懷有期待。

所以說,現代性的時間意識還包含著人們對未來懷有的信念,人們相信新的時代已經開始。黑格爾對此有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