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孕婦保健(13)(1 / 3)

這個月胎兒發育已趨向成熟,骨骼的發育須從母體攝入大量的鈣質,因此孕婦的食譜應安排富含鈣質的高能量飲食,同時適量增加鐵質,如硫酸亞鐵、富馬酸鐵、維生素C、鈣片等。

孕婦可遵循以下食譜來安排一天的飲食。

早餐

主食:排骨麵兩小碗,或排骨包3個(量均在150克左右),牛奶450克。

副食:蝦仁菠菜(熗、炒皆可),醬牛肉或其他醬瘦肉100克,餐後水果橘子3個(約300克)。

午餐

主食:米飯兩小碗,或小花卷2~3個(量約200克)。

副食:叉燒肉100克,清炒蝦仁(鮮蝦仁150克、瓜丁100克),絲瓜炒火腿(絲瓜200克、熱火腿50克),黃豆鯽魚湯兩小碗,餐後水果甜柚1個(約100克)。

晚餐

主食:米飯兩小碗,或豆沙棗泥包3個(量約150克)。

副食:木耳炒肉(精瘦肉100克、水發木耳400克),青椒炒豬肚(豬肚100克、青椒100克),豬骨蘿卜湯兩小碗,餐後水果兩個(品種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約200克)。

這個時期,孕婦要做到飲食有規律,即三餐要定時、定量、定點。最佳的吃飯時間應為早餐7~8點,午餐12點,晚餐下午6~7點,吃飯時間以30~60分鍾為宜,進食時,心情要愉快,態度要從容,注意盡量不要受外界幹擾。

此外,這段時期孕婦容易便秘,應該常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牛奶是一種有利排便的飲料,應多飲用。便秘嚴重時,最好請教醫生如何改善。

孕婦吃魚好處多

孕婦多吃魚,特別是多吃海魚,可以使出生的孩子更聰明。所以,在孕婦的日常膳食中適當增加一些魚類是十分必要的。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構成大腦神經髓鞘的重要成分,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多食富含DHA的魚類,寶寶會更聰明。

魚肉中含有的二十碳五烯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機體自身是不能合成的。它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可以抑製促凝血素A2的產生,使血液黏度下降,使抗凝血Ⅲ增加,這些活性都可以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二十碳五烯酸在血管壁能合成前列腺環素,可使螺旋動脈得以擴張,以便將足夠的營養物質輸送給胎兒,促進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

另外,魚肉中含有較多磷質、氨基酸,這些物質對胎兒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所以,在孕婦的膳食中增加些魚類食物,尤其是海產品類,無論對胎兒還是對孕婦本身,都是十分有益的。

孕媽媽如何選擇飲料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六大營養素之一,人體不可缺水。水可從飲料或食物中補充,身體內代謝時也可產生“內生水”補充需要。

飲用開水是孕婦補充水分的主要方法。開水經過煮沸消毒,清潔衛生。

孕婦不要喝生水,以防腹瀉或被傳染其他疾病。咖啡及濃茶具有較強的興奮性,應該少服。礦泉水中含有許多微量元素,可以經常飲用。市場供應的許多飲料含糖分高,不宜多飲。夏天,西瓜是較好的飲料,既可補充水,也可補充一些礦物質,又可消暑解熱,孕婦及產婦都可以吃。

孕婦及產婦不論喝什麼飲料,均不宜冰鎮時間過長,太冷的飲料對消化道有刺激,過急或大量喝進去可使胃腸血管痙攣、缺血,以致出現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等情況。

孕婦不宜用飲料代替白開水,因為白開水是補充人體體液的最好物質,它最有利於人體吸收,而又極少有副作用,各種果汁、飲料都含有較多的糖及其他添加劑,含有大量的電解質。這些物質能較長時間在胃裏停留,會對胃產生許多不良刺激,不僅直接影響消化和食欲,而且會增加腎髒的過濾的負擔,影響腎功能。攝入過多糖分還容易引起肥胖。

孕後該怎樣運動

孕期運動要因人而異,適可而止,切不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或急於求成,勞累過度。要知道,任何過量的運動都可能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危險。

一般早孕反應消失後便可開始運動,並逐漸增加運動量,每次活動時間以20分鍾為宜,以運動後身心不感到疲勞與緊張為度。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體育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如果孕婦平時不喜歡運動,那麼妊娠後就不必勉強自己參加過多的活動,否則將會影響胎盤血液供應,對胎兒不利。孕婦隻要每天做10分鍾的體操並選擇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步行半小時至1小時就足夠了。

對平時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孕婦,懷孕初期仍可照常,因為騎車本身也是一種運動,但要注意車速不要太快,避免在顛簸的路麵上行駛;上、下車時注意勿撞擊腹部;車座也要放低一些。

如果孕婦是運動員,或者孕前就習慣某種運動,那麼可以繼續進行這些運動,但前提是禁止高強度及過量的運動。

妊娠進入中晚期後,可選擇一些節奏緩慢的運動項目,如打太極拳、散步等,此外,還可承擔一些輕微的家務勞動。

婦女懷孕以後,其運動習慣都有一定的改變,但孕婦不論產前有無運動習慣,在產前初診時都要向醫生請教有關運動的問題。如果你想晚些時候開始運動或改變運動計劃,行動之前也要先聽取醫生的意見。如果孕婦出現以下情況,則不能參加運動:有子宮頸無力症病史,或有早產、反複流產史者;妊娠初期高血壓者;多胎妊娠者;已經確診患心髒病者;陰道出血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