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出生後12個小時,就應喂哺50%糖水25~50克。這是因為雙胞胎體內不像足月單胎有那麼多糖原貯備,如果饑餓時間過長,可能會發生低血糖,影響大腦的發育,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個12小時內可喂1~3次母乳。此後,體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兒,每兩小時喂奶1次,每24小時喂12次;體重1500~2000克的新生兒,夜間可減少兩次,每24小時喂10次;體重2000克以上的新生兒,每24小時喂8次,3小時1次。
這種喂哺法,是因為雙胞胎兒瘦而輕,熱量散失較多,熱量需要按體重計算比單胎足月兒多,每天每千克體重需35~60千卡熱量。
若無母乳或母乳不夠,可用牛奶和水配成1∶1或2∶1的稀釋奶,再加5%的糖喂養。奶量和濃度可隨孩子情況和月齡的增加而逐步調整。
在雙胞胎出生的第二周起應補充鮮橘汁、菜汁、鈣片、魚肝油等,從第五周起應增添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泥糊、寶寶福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如何進行混合喂養
當發現母乳喂養嬰兒吃不飽時,就需加喂代乳品,如牛奶、羊奶、奶粉等,這個方法就是通常說的混合喂養法。采用此法喂養應注意以下兩點:
每次應先喂母乳,讓嬰兒把乳汁吸完後,再喂代乳品。因為嬰兒往往吃代乳品時吃得快、吃得香,而吃母乳時卻不高興,不是哭鬧就是睡覺,使乳房不能排空,影響乳汁分泌,母乳會因此而越來越少。
代乳品不能配得太甜,寶寶吃慣了比較甜的代乳品,就會覺得母乳淡而無味了,這會使之不願吃母乳。另外,橡膠奶嘴的孔不要過大,嬰兒吃慣了容易吸吮的奶頭,就不願吃母乳了。
混合喂養最好不要一頓全部吃母乳,另一頓全部吃代乳品。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母親不能按時給嬰兒喂奶時,可用代乳品代替一次,但一天內用母乳喂哺不能少於3~4次。次數過少也會影響乳汁的正常分泌。
給新生兒喂糖水的注意事項
新生兒期若是母乳喂養,兩次哺乳間不需要給新生兒喂糖水。因為母親奶水裏含有足夠小兒生理需要的糖和水分。即使是炎熱的夏天,母親的奶水也可以為孩子解渴,而不需要再給孩子喝水。如果一定需喂水,可用小匙喂少量的白開水,切忌用奶瓶喂,尤其是在生後頭幾天。
新生兒若是人工喂養,也不能服用高濃度糖的乳和水。配製的牛奶、奶粉,一定要按比例放糖,千萬不要放糖太多。
因為新生兒吃高糖的乳和水,易患腹瀉,消化不良,以致發生營養不良。另外,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病率增加,這是因為高濃度的糖會損傷腸黏膜,糖發酵後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積氣,產生腸黏膜與肌肉缺血壞死,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臨床可見腹脹、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出現血便。
怎樣人工喂養寶寶
媽媽必須先洗淨雙手,提前15分鍾準備好調製奶粉所需的用具,然後拿出消過毒的奶嘴、奶瓶、奶粉和所需水量。
把準備好的50℃~60℃的熱水2/3量倒入奶瓶中。
用奶粉罐所附的湯匙,按說明加入適量奶粉。
晃動奶瓶,讓奶粉充分化開,不要有結塊。
將剩餘的1/3熱水加入奶瓶中,然後把奶瓶放平,通過刻度查看是否夠量。
蓋上奶瓶蓋後再輕輕晃動一次,不要太用力,以免起泡沫。
媽媽先在胳膊彎處滴幾滴試試溫度,稍感溫熱即為適宜。
媽媽選擇自己感到舒服的姿勢,如坐在床邊,可以放一個坐墊在腿上,以此來調整高度,避免手臂很快酸痛。一手拿奶瓶,另一手讓寶寶頭枕在手肘上,用小臂支撐住寶寶的身體。
隨著奶瓶中奶量的減少。逐漸增加奶瓶的傾斜度,可將奶瓶蓋鬆開少許,讓空氣進入瓶內。
豎著抱起寶寶,讓頭靠在媽媽身上,媽媽輕拍寶寶後背,讓其將吞進胃內的空氣排出。
奶瓶的消毒方法如下:
喂奶後立即用奶瓶專用刷,徹底清洗每一個部分,然後用清水衝洗;奶嘴不僅要用專用刷刷洗外麵,裏麵也要認真刷洗。
在消毒用的鍋裏盛滿水,將奶瓶、計量勺、瓶夾子放進去,點上火,在開水裏煮5~6分鍾。用蒸煮器需要10分鍾。
奶嘴的消毒有3分鍾就行,在停火前3分鍾放進去即可。
如果馬上就要調乳的話,不管消毒用的是鍋還是蒸煮器,都應在盤上鋪上擦拭布,用消過毒的鑷子或奶瓶夾將消過毒的喂奶用具逐個取出,把水控幹才可使用。
人工喂養注意事項
人工喂養時,必須注意以下一些事項。
喝牛、羊奶時,一定要加糖,因牛、羊奶中糖的含量較少,不能供給小兒足夠的熱量,一般在500克奶中加25克糖為宜。
鮮奶要煮開後再喝,這樣既消毒又可使奶中的蛋白質容易吸收。
每次喂奶時,都要試試牛奶(羊奶、奶粉)的溫度,不宜過熱或過涼,可將奶汁滴幾滴在手背上,以不燙手為宜。
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每天喝牛奶不得超過1千克。超過1千克時,大便中便會有隱性出血,時間久了容易發生貧血。
奶頭的開孔不宜太大或太小,太大奶汁流出太急,可引起嬰兒嗆奶,太小嬰兒不易吸出:喂奶時,奶瓶應斜豎,使奶汁充滿奶頭,以免小兒吸入空氣而引起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