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 逼死陸遜(1 / 3)

這兩三年來,東吳國主孫權的日子過得特別舒適。北方的勁敵魏國自司馬懿當年臥病退居之後,就再也沒有對東吳開展過什麼大規模的進攻了!東吳終於從赤烏八年那一場皖城盡失、東吳告急、舉國不安之大劫的陰影下擺脫出來,緩得了一口長氣。在這兩三年間,孫權一直慶幸著冥冥上蒼終究是待他東吳不薄啊!在他最為危急的關頭,他那個頭號勁敵、魏國太傅司馬懿突然就被召回了洛陽,停止了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接著,隻過了半年,司馬懿又戲劇性地告病退隱歸鄉了。而且,他這一臥病就是兩年有餘!司馬懿終於在魏國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中敗下陣去了,魏國的那個輔政大將軍曹爽簡直是替自己拿掉了司馬懿這柄一直懸在東吳上空逼人眉睫的“倚天長劍”啊!孫權從此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輕鬆。

更讓他愉悅和愜意的消息還不斷地從魏國傳來。曾經在荊楚一帶給陸遜他們造成巨大壓力的魏國鎮南將軍王昶據傳與曹爽不和,曹爽已有動搖他方鎮之位的跡象,派出了畢軌奪去了王昶先前所兼任豫州刺史一職。而一度在夏口城、江陵城打得吳軍魂飛膽喪的魏國後將軍牛金亦是猝然暴斃身亡,也有傳言說他是因為公然頂撞了曹爽而被毒死的。司馬懿一手栽培起來的猛將能臣遭到曹爽一派如此殘酷地打壓迫害,換了別人恐怕早就拍案而起了,但他好像是真的當起了無力還擊的縮頭烏龜,任何反應和動作也沒有。看來,年近七旬的魏國四朝元老司馬懿是委實被廢掉了,孫權喜滋滋地想。可見是上天有心要滅亡偽魏啊!上天就是借著那個庸夫曹爽的手替大魏在“自毀長城”“自損藩屏”啊!行!就這麼耐心地靜待下去吧,等到曹爽把那些魏國的能臣名將都鏟光了,我大吳奪取中原、一統天下的機會就來了!

“陛下!陸丞相從武昌以八百裏快騎又遞進了一封急奏密折……”孫峻那輕輕細細的聲音將孫權飄忽悠遠的思緒拽回到現實裏來。他聽了這話,眉頭緊緊地擰了起來,十分厭煩地嘟噥道:“又是急奏密折!又是急奏密折!朕真是受夠了,他以為他是誰?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老資格的模樣來朕的眼前聒噪,哼!他莫非還想當第二個‘張昭’嗎?”

孫峻俯垂著頭,不敢插嘴多言。

“念吧!念吧!快點兒念吧!朕早點兒聽完了,早點兒耳根清淨。”孫權擺了擺袖,急急地吩咐道。

“啟奏陛下,陸丞相是這麼寫的:‘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二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實乃社稷之福,否則群臣爭競結黨構亂,恐有不測之患。微臣陸遜叩首流血以聞,並請東下詣都麵陳己見。’”孫峻捧著那道奏折小心翼翼地念道,不時地拿眼向孫權偷偷瞟視而去。

孫權聽著聽著,臉龐頓時氣得青一陣紫一陣的,忍了半晌,“砰”的一拳重重地擂在了禦案之上:“陸遜小子!哼!他到底想怎麼樣?他自恃功高勳重,還想來建業向朕逼宮嗎?朕之家事,何勞他如此操心?”吼到這裏,他心底暗暗一凜:這陸遜如此不遺餘力地介入我大吳立嗣之事中,莫非他想離間朕的子女骨肉而謀取私利?他也想效仿那個魏國的司馬懿以擁戴之功而預先邀寵於曹丕一樣以此手段示恩於朕的和兒?以陸遜的威望資曆,再加上和兒對他的依賴,他必然會成為我大吳的“司馬懿”!不行!不行!朕絕對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反正偽魏那邊司馬懿已廢,曹爽無才,我大吳已無重大外患,朕是該騰出手來好好整肅一下國中內務了!

想清楚之後,孫權便向孫峻開口吩咐道:“孫峻,你馬上把朕給陸遜的這道複旨記寫下來。詔曰,君主之意,自有磐石之固;嫡庶之事,不勞臣下操心;結黨構亂,豈非汝之妄疑?太子、魯王,朕心決不偏倚,各恃其勢以匡大吳。丞相須有戒懼之念!”

念罷,孫權又道:“這道複旨你今天就拿去用璽發出,朕讓侍中孫弘親自帶到武昌城去丞相府署堂裏當眾宣讀給陸遜聽一聽。還有,你出去把孫弘給朕傳進來,朕還有兩件禮物托他帶給陸遜!”

晚風很大,吹得相府閣室簷角懸掛著的風鈴“叮叮當當”亂響個不停,滿地成窪的雨水也在風裏激蕩成渦,鉛灰色的天空壓得很低很低,就像背負著什麼濕漉漉的沉重情緒。

聽了今晨孫弘當眾宣讀的那道聖旨,陸遜就像被孫權重重地擊了一記當頭悶棒,打得他眼前金星直冒!

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到臥室裏,他點亮了燈燭,放下了那隻黃綾包袱。那裏麵有孫弘給他帶來的孫權所賜的兩件禮物。他用微微顫抖著的手,解開了黃綾包袱的係帶,裏邊露出了一方雕龍鏤鳳的朱漆食盒和一柄帶鞘的長劍。

他臉上慢慢現出了一絲苦笑,原來陛下還是和以前一樣就喜歡玩弄這種“又打又拉”的手段!

苦笑過後,他伸出手來,將那朱漆食盒輕輕打開一看,表情頓時僵住了,那盒中竟是空空如也,並無一物!

一驚之下,陸遜又一把抓過那帶鞘之劍,急忙抽劍出鞘一看,那劍的劍身竟是一條薄薄的、鈍鈍的鐵片,無鋒無刃,隻怕連一張菜葉也剁不破!

無物之盒、無鋒之劍,這就是此番孫權賜給他的兩件禮物!

陸遜呆呆地凝視著它們,臉上的神情忽然變得很苦很苦,仿佛浸上了一層濃濃的黃連水。冰涼的淚水無聲地滴落在衣襟之上,一顆又一顆,打碎了他的心。

這兩件禮物的寓意,他是懂得的。盒中盡空,即是“盒”字無“口”,暗喻陸遜應當自此閉口不言朝事,隻需唯唯諾諾而已;劍上無鋒,即是“劍”字無“刀”,暗喻陸遜須當知趣,在一旁“僉坐寄名”,銷鋒去芒,守拙無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