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不會用誇張的說辭,隻是就事論事。這種做法不僅消除了抱怨帶來的負麵影響,還會讓大家覺得你是一個客觀、理智、對事積極的人。
向左走?向右走?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先對一隻狗狗進行訓練,使它能夠分辨出毒品的氣味。每當它搜查出毒品的時候,實驗員都會對它表示讚同和鼓勵。
當狗狗百分之百熟練掌握了這個技能時,實驗員便開始“使壞”。當狗狗再次將毒品搜查出來時,實驗員並沒有表示對它的讚賞,反而嚴肅地告訴它“NO”,就是說這是錯的。
狗狗很茫然地看著實驗員,不明白自己哪裏做錯了。它又聞了聞毒品,依然把毒品叼到實驗員麵前。而實驗員也依然發出“NO”的回答。
經過幾次練習後,狗狗完全處在了彷徨無措的階段,眼神也沒有了原先的堅定,一臉的疑惑,根本不知道何去何從了。
這個實驗對於建立狗狗的信心來說無疑是殘忍的,但它也說明了,無論一個多麼強大、堅定的個體,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期,也會有茫然、糾結的時段。
人類也是如此。昨天還很肯定的事情,明天可能就拿不定主意。幾年來都想做的事情,可能在一天之內就興趣全無。就像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該走向何方。麵對人生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拿定主意的。
辭職還是留下來?要魚還是要熊掌?明明討厭虛偽,自己卻整天扮演著虛偽的角色……
糾結,太糾結了。這是怎麼了?不要怕,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糾結的時段。
關於糾結,最經典的莫過於古人那個故事。這個故事說得是齊國有戶人家有個女兒,到了出嫁年齡了。這一天,東家和西這的兩家人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醜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
父母猶豫不決,便決定問女兒的意見,說:“你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不好意思,不便明說,就用袒露一隻胳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
女兒聽了,便袒露出兩隻胳膊。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她是什麼意思。女兒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這就是“東食西宿”典故的由來,充分說明了人的欲望是多麼的無窮無盡。故事中的那位姑娘,非常“糾結”,想同時吸收兩家各自的優點,但可能嗎?
追求兩全其美無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擺正心態。世上沒有東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兩全其美的。
在職場中,到了某一個階段,都會產生糾結期。不知道未來的路是向左還是向右,不知道該要長遠但虛無的願景,還是要短期但真實的利益。凡此種種,都是兩難的選題。
無論你如何選擇,都隻能選擇一樣。在經曆過掙紮與猶豫後,最終都應該聽從內心的召喚,才能從糾結中走出來。
糾結時,學會冷處理。
工作也好,感情也罷,想得越多,糾結的時間就越長,這些事就越如一團亂麻,讓你完全理不出頭緒。
這個時候,先要把這些事放在一邊,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等你回過頭來,時間往往已經給了你答案。其實,我們糾結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的內心。
糾結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為此嚴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整天坐在那兒空想,卻沒有任何行動。這樣下去,你恐怕連糾結的“資格”也沒有了,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太多太多。
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力量在牽引著你往前走。如果你相掙脫它,或者和它對著幹,那麼你的心就會感到紛紛擾擾,難以平靜。相反,如果你聽從內心的力量的召喚,順著自己的心往前走,你就會感到一種久違的平靜。
多分析利弊,而不是一味的比較。
魚重要還是熊掌重要?你能比得出來嗎?其實,魚與熊掌各有各的重要之處,關鍵在於它們是否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你急需“魚”,卻貪圖熊掌的厚重,那麼你隻會讓自己更糾結。你要選擇的是適合你的,而不是能給你帶來榮耀與光環的表麵東西。
在分析時,別忘了多分析一下自己。你是一個蘋果還是一個香蕉?蘋果要從一粒種子開始,紮根發芽直至開花結果;而香蕉隻需要直接嫁接,就能收獲一串串果實。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