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詞:念奴嬌(黃庭堅)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裏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遊,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裏,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二、白譯:
雨後新晴,天邊出現一道彩虹,萬裏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巒經過雨水的衝刷,仿佛披上了新綠的衣服。月中的桂樹還很茂密,怎麼能說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萬裏的晴天,嫦娥在何處?她駕駛著這一輪圓月,在夜空馳騁。月光寒冷,為誰照射在這壇美酒上?
一群年輕人伴我左右,在微涼的晚風中踏著幽寂的小徑,走進長滿林木的張家小園,暢飲歡談。讓我們斟滿手中的金荷葉杯,雖然離家萬裏,可是把酒暢飲的歡聚時刻實在難得。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歡聽臨風的霜笛。孫郎聽後,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揚的笛聲。
3創作背景編輯
三、簡介:
《念奴嬌·斷虹霽雨》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此詞上片寫眾人賞月的情景,下片抒寫月下遊園、歡飲和聽曲之樂。全詞意氣縱橫,情懷激蕩,於壯闊的形象中勃發出一種傲岸不羈之氣,充分顯示了作者不懼人生坎坷、世事艱險的曠達胸懷,反映出其寵辱不驚、坐看風雲的人生態度。
宋哲宗紹聖年間,黃庭堅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後改移地處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據任淵《山穀詩集注》附《年譜》,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八月十七日,黃庭堅與一群青年人一起賞月、飲酒,有個朋友名叫孫彥立的,善吹笛,月光如水,笛聲悠揚。於此情此境中,黃庭堅援筆寫下這首詞。
四、賞析:
詞中以豪健的筆力,展示出作者麵對人生磨難時曠達、倔強、偉岸的襟懷,表達了榮辱不縈於懷、浮沉不係於心的人生態度。整首詞筆墨酣暢淋漓,洋溢著豪邁樂觀的情緒。
開頭三句描寫開闊的遠景:雨後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掛天,青山如黛。詞人不說“秋空淨”,而曰“淨秋空”,筆勢飛動,寫出了煙消雲散、玉宇為之澄清的動態感。“山染修眉新綠”,寫遠山如美女的長眉,反用《西京雜記》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的故典,已是極嫵媚之情態,而一個“染”字,更寫出了經雨水洗刷的青山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