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鄉村文化彰顯了鄉村淳樸、仁厚的民俗習氣,表現出自然而獨到的文化品格,在這種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情結,也有“趨福避禍”的民間信仰;既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樸素道德觀,也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善交往原則;既有平和淡然的生活態度,也有充滿希望的未來期冀。可以說,鄉村文化是中國人獨特生命樣式的基本背景與內在結構,既呈現出農民特有的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情感,也為中國農民在艱苦環境中做到自強不息、堅強圖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然而,建立在現代理性和進步觀念基礎之上的“西學東漸”沒有給我國鄉村文化傳統留下發展空間。期間,雖有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等學者拯救鄉村文化的建設實踐,卻無法改變鄉村文化秩序轉型與文化價值被顛覆的現實。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來自於國家強製力的係統改造,鄉村文化逐漸走向科學化、民主化、大眾化。但是,國家行政權力通過高度的政治控製進行文化改造,限製了農民的選擇空間,弱化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機製,窒息了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改革開放後,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不斷發生變化,開啟了現代化鄉村的建設曆程,鄉村文化也隨之發生了曆史性的、深層次的變遷和轉型,農民的價值觀念和信仰體係、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結構設置、載體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日益疏離,個體價值取向日益複雜多變,不再有地方性的倫理共識和道德規範標準,傳統鄉村道德呈現出碎片化和邊緣化的樣態。文化價值一旦失落勢必造成文化本身的虛化和人心的散落,最終影響到人們生存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因此,重塑更高意義的鄉村文化價值,為新時代的鄉村社會築起堅強的精神堡壘,就成為目前非常現實的問題。

本書將視角重點放在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路徑依賴。首先,文化價值的實現從根本上取決於人們的文化認同。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追尋廣大農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鄉村文化價值重建就失去了應有的理論外延。其次,教育是實現文化價值的“生命機製”。鄉村教育不能隻局限於教會農民和鄉村少年如何生存,而更應該培育他們的文明觀、世界觀,為他們提供切實的閱讀資源與積極的精神引領,引導他們正確理解自己所生產、傳承、創造的文明,正確認知和對待自己所生活的鄉土空間,懂得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真正開啟豐富而生動的生命世界,培養起他們對於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依賴感。再次,鄉村文化價值重建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完善與進步,關涉物質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麵的建設。因此,必須尋找鄉村社會內部各方麵、各要素之間的最優配置和整合,加強社會各方麵力量的優化建構。

本書最後力圖描述鄉村文化價值重建後的理想圖景,這種描述不是文化虛無主義,也不是文化浪漫主義,而是對文化未來的理性憧憬。重新架構鄉村文化價值,就是要賦予鄉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內涵。鄉村新文化是不脫離傳統又不限於鄉村的新文化精神,以和諧為其核心價值,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先進文化,是現代鄉村社會繁榮發展、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動力。其理想圖景是實現農民的文化自覺,使農民熟悉、了解並對自身持有文化的本質有深刻認識,能夠以文化主體地位去傳承和維係原有的優秀文化,同時反思當下新的文化事物,反對全盤“他化”,反對一味的跟風和盲從。唯有培養起農民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達到核心理念上的深層次文化認同,樹立鄉村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最為用心的一部著作。在將鄉村文化確定為博士論文的選題之後,就進入到對鄉村社會和鄉村生活的切身體察中,由此觀察到了鄉村社會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織充滿矛盾的文化樣態,也更堅定了將鄉村文化作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的決心。一方麵,作者在文化研究的過程中由衷的升騰起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社會的尊重;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在現實生活中接受文化虛無與蒼白的鄉村現實。這部著作並不是作者對於鄉村社會文化的悲情想象,反而更多承載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未來希冀。

關於鄉村文化的話題,並不會僅限於這一本書,無論是前人學者還是未來的學術中堅,對於鄉村文化的關注也不會僅僅局限於當時當下。因此,鄉村文化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有理由相信,伴隨作者學術視野的開闊和對鄉村社會的更深理解,未來會有更有意義的著作獻給大家。

2013年5月於太行深處西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