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傳統鄉村文化價值的徹底改造
在封建社會,皇權不下縣,國家權力並沒有直達鄉村社會。新中國成立後,舊的社會秩序被徹底摧毀,鄉村社會與國家之間建立起了新的聯係,我們黨開始了城市領導鄉村的新時期,國家權力開始向鄉村延伸和擴展,“城鄉必須兼顧,絕不能丟掉鄉村,隻顧城市”,“農村仍然需要抓,而且需要狠狠地去抓,一直抓下去,毫不放鬆”。並從政治、經濟、文化以至於農民的生活起居,逐漸擴大到鄉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鄉村社會經曆了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再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係列顛覆性的衝擊與洗禮。在這一祛魅的過程中,傳統鄉村文化逐漸退出了舞台的主角位置。
國家在階級鬥爭學說的指引下,運用政治和行政權力,以政治運動為武器,在鄉村社會營造行政強製力下的徹底革命的文化氛圍,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的根本性改造。例如,土地改革是對鄉村價值的一次重新整合。土地改革無償沒收地主和富農的土地財產並無償分配給貧苦農民,使廣大農民翻身做主人。其進步意義彰顯於土改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政治民主、經濟平等、剝削有罪等觀念深入農民心中,從而促發了他們自主、激進心理的形成,也加大了他們對黨、政府和領袖的信任與崇拜。隻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對領袖的崇拜和敬仰被利用到極致,從而失去了其本真意義。再如,建國後,政府征收祠堂、廟宇、寺院在鄉村中的土地,使民間信仰組織的經費來源急劇減少,失去了物質支持。同時從製度層麵直接廢除了舊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並對一切舊習俗和舊信仰進行了掃蕩,剝奪了舊習俗儀式的精神意涵,使農民自覺放棄了“祭拜各種神佛的習俗”,從而做到了對傳統文化信仰和風俗的改造。又如,國家在鄉村開展掃盲運動,通過加強科學知識的傳授,使農民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積極投入到社會生產中,集體主義觀念增強。革命文化成為文化領域的主導,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並逐漸成為主流文化。
盡管當時國家和政府對鄉村社會的文化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並對鄉村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定衝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鄉村文化被徹底消滅。由於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文化慣性的作用,某些習俗和信仰並不會完全從鄉村社會消失,它們會從之前彰顯於外的合法正式的形式轉變為較為隱蔽的非正式的“非法的形式”繼續發揮影響力。比如“湖南邵陽一個賣冥品的商店,以前一個月能銷幾百擔冥品,到1950年,一個月能賣出十擔就是頂好的生意”。盡管生意不再那麼紅火,但最終還是沒有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
經過係統的來自於國家強製力的改造,“鄉村婚姻、家庭以及家族形態開始發生變化,傳統權威被‘革命現代性’權威所取代,神本轉向人本,信仰轉向理性,宗教轉向科學,教育也由少數特權階層的專利變為大眾共同享有”。鄉村文化逐漸走向科學化、民主化、大眾化,並為後來的社會改革與發展奠定了進步的力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國家行政權力通過高度的政治控製和單一的傳媒渠道進行文化改造,結果限製了農民的選擇空間,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弱化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機製。更由於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忽視了其中的有利因素,從而窒息了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