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鄉村文化概說(2)(1 / 3)

三是,鄉村文化樣態的多樣性。與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從而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正所謂“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形成了各具特色並有深厚曆史傳統的大地域文化圈,例如燕趙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等區域性文化。更由於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於語言、曆史和文化上的諸多差異性,使得我們的鄉村民俗紛繁複雜。

四是,鄉村文化視野的局限性。鄉村文化視野相對比較狹窄,表現出小農本位主義和鄉村社會的價值觀層次較低。在傳統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和居住在鄉村社會,他們以農業為主要生存來源和謀生手段,並一直延續著這種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道家理想和“死徙不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儒家追求。這是因為,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小農莊戶是鄉村社會的基本單位,小農經濟運行模式造成了文化代代相傳軌跡的同一性,而無須變革。在這種封閉、靜止的圖景下生活的人,其囿於鄉土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人們自耕自食,幾乎沒有什麼更高的理想坐標,雖然知道與外麵的世界相比,他們的生活差距很大,但是依然安於現狀,“似乎是在一個更緩慢、更平靜、更穩妥的水平上運行……於是就發展了一些心理和道德上更平和、更消極的性格與習慣”。

(三)近代以來鄉村文化價值變遷的大致進程

文化價值,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對我們做人、做文明的人、做特定民族和生活樣態中的人所具有的意義。任何文化都是有價值的,既有文化自身的價值,也有文化自身所包含的價值標準。文化自身的價值在於,教給生活在這一文化視域下的個體既定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培養和規範他們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並有效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各種關係,繼而建立起穩定有序的社會秩序。同時,文化為人們提供了對自身文化和異質文化進行評判與取舍的依據。文化受價值引導,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視域下的人們對同一事物出現不同的或者是相互抵牾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評價,並最終決定人們對不同文化的內容和價值做出取舍和選擇。

文化價值是一種文化甚至是一個族群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與精髓,支撐著文化主體的心靈歸屬。文化價值的確立,既需要置身其中的人們的自我認同,更需要與其相聯係的人們的他者認同。自誕生以來,鄉村文化就形成了特殊的理念情態和精神氣質,在中國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延續,並穿越時空向其他領域滲透和蔓延。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內,雖然在中國鄉村社會的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多次的社會動蕩並對鄉村文化造成了或多或少的衝擊,但以農耕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文化的統治地位從來沒有真正的動搖過,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縱觀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鄉村文化能夠比中國擁有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特色,也沒有哪個國家的鄉村文化能夠比中國的鄉村文化擁有更強的生命力。鄉村文化在某些方麵具有城市文化不可比擬的優勢,蘊涵著鄉村中特有的文化特質,彰顯了鄉村淳樸、仁厚的民俗習氣,有著對於鄉村生活以及鄉村秩序建構的彌足珍貴的價值成分。如果說城市文明是現代性結構的中心,那麼鄉村社會則必須是提升現代性品格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與背景,鄉村文化則是中國人獨特生命樣式的基本背景與內在結構。鄉村情緣呈現出中國農民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情感,為長期生活在艱苦環境中所需要的自強不息、堅強圖存的信念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對我國鄉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支持作用,更為中國人的緊密團結提供了堅強的保證。鄉村文化價值在中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伴隨城市化、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傳統中國鄉村文化價值逐漸開始轉型,甚至迷失。

1.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傳統鄉村文化價值根本性變遷的起點

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古老的鄉土中國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開始了它艱難的社會轉型與現代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用其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緊緊關閉的大門,他們一方麵向中國大肆銷售鴉片和商品,迫使中國被動卷入全球資本主義體係,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最大的資源攫取地和商品市場,最終變成了西方大國的附庸;另一方麵也大肆向中國本土傾倒西方工業社會的價值觀,不斷改變著當時中國精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壞著鄉村社會千百年來積聚起來的文化財富。在西方人的觀念中,中國鄉村是落後、愚昧的代表,就連馬克思也認為中國農民“是莊稼漢兼工業生產者”,過著“閉關自守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生活。伴隨“西學東漸”步伐的加快,“西學”所宣揚的“科學”與“民主”首先徹底動搖了國人尤其是社會精英群體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真理的信念,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對以鄉土性為主要特點的鄉村文化很少能夠從積極層麵上給予重視,認為隻有西方文化才能向古老的鄉土中國提供科學、民主的真理。建立在現代理性和進步觀念基礎之上的極端性思維沒有給我國鄉村文化傳統留下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人們對於過去、傳統以及與之相聯係的文化所持有的極端拋棄態度,在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新思想,反對舊文化、舊道德、舊思想,立“西學”之新、破“中學”之舊的五四運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新文化運動的初衷在於改造國民劣根性,用新知新學造就一代新國民,以推動和加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傳統鄉村文化中固有的落後和缺陷,然而,這種洗淨畫布、重繪宏圖的做法並非正確的選擇。陶行知在當時就看出了這些弊端:“我國興學以來,最初仿效泰國,繼而學習日本,民國四年取法德國,近年特生美國熱,都非健全的趨向。學來學去,總是三不像。”結果導致凝聚著先民從事曆史創造活動的經驗和智慧的傳統文化或多或少的失去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