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學中分別設有婦女部和男子部,通過識字、唱歌和精神講話等方式進行授課,以供成年人學習。教育內容,除識字教育以外,還有“因時因地製宜功課”,各鄉學村學還根據地方環境特點設立了一些實用課程,如有匪患的地方設立防衛課程,山區開設了植樹造林課,種棉區設棉知識補習班,養蠶區開養蠶知識補習班等。即包括職業教育、自衛訓練及風俗改良等。到了冬春農閑時節,會在村學中成立共學處和高級部,義務對青壯年進行教育,高級部更是為曾經接受過四五年以上教育、有過受教育經曆的青年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課程主要著重史地和鄉村問題研究,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鄉村事業幹部人才。在鄉學、村學的教育中,除了對音樂教育、社會改良事業、社會建設事業頗為重視外,還主要抓精神陶冶和生產技能教育、合作社組織、農業技術等內容的教育。
第三,以民族精神為主的倫理道德教育。梁漱溟十分看重道德倫理建設的作用,“人生向上,倫理情誼”是他對中國民族文化精髓的概括。他認為精神陶煉比知識技能訓練更為重要,想要改良現有體製就必須從改變人心做起。要改變人心是絕對不能依賴單純的政治力量,而是要依賴廣大農民群眾自覺自願的行動,以禮俗代替法律,讓多數人從被動轉到主動,從消極散漫變為積極團結,以便敦促鄉村中的大多數人自覺地養成新習慣,並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運動或新的文化運動。
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強調了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他認為中華文化是以儒家為代表,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複興,認為隻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嚐到人生的真味,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中國如果有一個團體組織出現,那就是一個中西具體事實的融和,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梁漱溟在鄒平鄉村實驗的鄉農學校或村學、鄉學中,都設置了精神陶煉科目,主要以中國民族精神為核心,培養和樹立合理的人生態度與指點修養方法,討論人生實際問題,分析中國曆史文化。
此外,梁漱溟在鄒平設立了一些道德協會,這些組織是在鄉學村學的鼓勵下,村民們以互相勸誡和互相監督為目的組建起來的。他們的目的在於清除那些在個別村或鄉還頗為盛行的落後而有害的習俗。道德協會還把道德勸誡編成歌謠,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很有啟發意義和幫教作用。協會每天還要召集全村人一起“朝會”,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健身操,村民們一起唱歌、呐喊,聽學校領導或某位老師演講。通過以上活動,鄉村裏存在的一些鄙風陋俗,如求神、拜佛、毒品流行、女孩纏足、早婚等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
2.梁漱溟鄉村文化教育思想對現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啟示
張汝倫曾這樣評價梁漱溟:“他不但大規模地進行鄉村建設的實踐,而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對中國鄉村問題有係統理論的思想家。”即使到今天,思考中國鄉村建設的學者們仍執著於某一單方麵。從表麵分析,梁漱溟的鄉村文化教育理念似乎是因為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而在紛飛的戰火中無奈的結束了。而事實上,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造成鄉村建設運動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建設理念存在著與當時社會環境、人文生態並不完全契合的主張。他過分估計了人性之善,過於信任幹部的道德力量。而且在社會物質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基本生活條件都無法滿足的階段,不斷給廣大農民強製性灌輸儒家理想人格的崇高境界,這必然會引起大眾的反感,隻能是曲高和寡、呼而不應,而且還會在廣大農民中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虛偽性人格特征。但是,梁漱溟力圖把西方文化的功利取向與中國儒家理性倫理及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卻又可以防止人們道德理想的空虛。梁先生的鄉村教育思想及文化建國的實踐是對中華民族的前途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在當時的鄉村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具體來說,梁漱溟的鄉村文化教育思想對今天我們進行鄉村文化建設越發顯示出重要的價值和現代啟示意義。
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所要創造的新文化,必然是包容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並萌生於中國看似已經衰老但仍蘊含生機的老根——鄉村的文化形態。文化伴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新的鄉村文化隻能從舊的文化中發展出來。中國鄉村新文化隻能是中國固有文化的革新,而絕不是對外來文化的簡單移植。在勢不可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作為中國最穩固的鄉村不免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與衝擊,吸納現代文明並非壞事,但如果將之建立在摒棄和遺忘原有的豐厚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那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如果鄉村社會丟失了全部的文化傳統,使傳統鄉村文化喪失主體地位,也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