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農民“強健力”。晏陽初看到當時農民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農民病死率相當高。他認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當時的衛生條件和衛生狀況都不是為農民服務的。幾乎所有的醫院都建在城市,在鄉村根本找不到醫院之類的醫療機構,造成農民生病後無處求醫。再加之,城市醫院高昂的治療費用,使得農民因為生活較為貧窮付不起藥費,即使生病他們也不敢去看病。為此,晏陽初指出,應根據鄉村醫療衛生的實際情況和財力狀況,一方麵借助公共力量,創辦公共衛生事業。他建議在各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創建起鄉村三級醫藥衛生製度,“使各村農民,都有享受科學醫藥治療的機會”;另一方麵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並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使農民成為健康的國民。他把這種衛生教育稱為“強種教育”。
以公民教育攻“私”,養成農民“團結力”。晏陽初非常強調公民教育,注重培養農民的公民意識和公共意識。晏陽初說,公民教育要在根本上訓練人民的團結力,養成其公共心與合作精神,提高其道德生活與團結生活。既要使他們無論在任何團體,皆能努力為一個忠實而效率的分子;又要具有自決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張。為此,他對鄉村社會進行了一係列的民主改造。他試圖讓農民介入公共管理以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他先是在定縣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還在農民中間招募熱心人士組建了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到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裏的管理委員會以及鄉村改造委員會。同時他在教育農民的過程中,發動農民組織同學會,其進步意義就在於使中國農民有史以來首次有了自己的組織生活。此外,他還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例如,他將農民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故事彙編成小冊子發給農民讀,使農民在讀故事的過程中自覺培養起民族意識。
2.三大方式:配合四大教育進行鄉村建設的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
落實“四大教育”需要“三大方式”的配合。所謂“三大方式”,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試驗工作報告》中,他寫道:“四大教育的主要實施方式有三種:一是學校式,一是社會式,一是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個社會盡是教育的環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晏陽初特別強調學校式、家庭式、社會式三種教育方式的相輔相成,合力教育。當然,他還指出,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的針對性和著力點是不同的。“學校式的實施以文字教育為主,注重於知識之傳授與基本的訓練,注重於個人的教學。社會式的實施以講解表演及其他直觀與直感教育的方法為主,注重團體的共同教學。家庭式的教育或為中國特殊的而又是必須的一種方式。家庭在中國社會結構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欲改善中國的生活方式,必須從家庭做起。”所謂學校式教育就是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采用平民學校的形式,對農民講授各種農業知識、技能,提高農民的科學知識水平。晏陽初指出:“學校式以教育青年為主要工作,因青年是國家今日建設之主力軍;同時又要顧到教育兒童,因兒童係民族複興的後備隊。”學校式教育是實施“四大教育”的總樞紐。晏陽初認為,普通國民學校的主要問題在於“隻有書本知識和空洞理想”,脫離農民實際,既不與民間和農民打交道,也不從農民的日常生活裏發現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於此,他認為應當以平民教育來彌補普通國民教育的缺陷。
在定縣,晏陽初創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學校體係,主要有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鄉村小學、導生傳習製、師資訓練班、生計巡回訓練學校等。各個學校都針對學生年齡階段特點,運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以經濟快捷的教育方法有計劃、有組織、持續自動地推進和普及大眾教育,掃除文盲。譬如,初級學校采取導生傳習辦法,在工餘時間教學,而且教學內容以識字教育為主,《農民千字課》是其教學用課本;高級學校以提高“四大教育”的知識能力為主,是為提高初級平民學校畢業生所設置的;生計巡回學校的教學方法基本是根據一年中的節令時間來安排教學次第,並對農民進行訓練,使其獲得生產和農業技藝。
家庭式教育是針對中國的社會結構而采取的教育方式,即聯合各個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當的訓練。如組織各家的家主、主婦、少年、閨女、幼童分別集會,研究家庭生活存在的實際問題,改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通過各家庭成員橫向聯係的方式,推行家庭道德教育。家庭式教育可以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增強家庭責任感,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新農民”。家庭式教育還可以實現“家庭社會化”,解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會組織,家庭會作為家庭式教育實施的中心組織,給定縣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是“婦女解放的敏速”,二是“造成新習慣的容易”,極大地促進了女子教育的發展,這在我國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更是體現了晏陽初“除文盲作新民”這個平民教育思想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