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鄉村文化建設的理念變遷與實踐發展(5)(1 / 3)

1978年以後,中國進入真正的改革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鄉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力圖在廣大鄉村建設和諧、生態、文明、科學、現代的鄉村文化和文化狀態,以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和保障農民的文化利益,締造新的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誌明確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文化建設。黨的十四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綱領,即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2003年初,黨中央提出了“國家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黨的十六大以後又逐步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戰略思想。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文化建設非常重視,在每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都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部署。2006年1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全麵、紮實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落到實處,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和鄉村基層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鄉村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鄉村文化載體日益廣泛,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產業化,文化設施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正在進行中的波瀾壯闊的曆史詩篇,新農村文化建設則是這一詩篇的靈魂,具有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還會傳授知識、鼓舞人心,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並以培養新型農民為目的,以社會的全麵發展與進步為終極目標。

(一)經濟建設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通過國家力量將農村衰敗保持在可以控製的限度內,防止因為農村衰敗過快,城鄉差距過大且農村人口過多的情況下產生較為嚴重的政治、社會問題。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也是農民難以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的重要原因。2005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記者關於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時,提到了“窮人經濟學”。溫家寶引述了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經濟學的核心內涵,他說:“世界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經濟學。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深知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實行家庭經營的基本經濟製度,解放農村生產力。

第二階段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式,對農民采取‘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針。我國現在已由第一階段轉為第二階段。”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最終要靠經濟的發展。如鄧小平同誌所言:“革命隻講犧牲精神而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文化是經濟的導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沒有文化支撐的經濟往往是難以為繼的。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握住農村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保障文化建設的統籌發展和長效運轉。要樹立抓發展必須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發展的觀念,正確處理好經濟與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必須重視農民要求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強烈願望,支持、鼓勵和引導農民通過多種有效渠道增加收入,為農民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準確的市場信息和充分的資金扶助,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增加農村經濟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擴大農民的社會就業空間。

當然,新農村建設不隻是農民增收,而且要讓農民減支,要讓農民獲得主體性體驗,從文化上和社會關係中獲得做人的尊嚴。比如,為農民提供最為重要的如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將國家教育與鄉村教育相結合,降低教育成本;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金有效地支持農民實用的消費,杜絕奢華的消費行為,減少炫耀性及競爭性消費。正如學者賀雪峰所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方式。”所謂“低消費”就是講求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尤其反對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生活方式。所謂“高福利”,就是要讓農民通過改善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關係提高生活質量,建立起有意義、有體麵和尊嚴的生活方式,使其感到生活滿足。

(二)政治文明建設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條件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有效的製度支持。我們黨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村的基層民主製度建設,並進行製度創新。現代農村製度指的是高效、公平、民主、法治、文明、開放的農村製度。在新製度的保障和指導下,農村的土地產權清晰,農業實現產業化;城鄉平等,農民在社保、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麵享受國民待遇;完善基層選舉和人民代表製度,建立起善治的可問責的透明公開的鄉村治理製度;鄉務法治化,村務公開化、透明化、製度化;現代農村製度在製度的框架內協調農村經濟與文化、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保障了農村社會成員的各項社會權利和政治權利,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效的製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