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秩序轉型與價值衰落(3)(1 / 3)

文化的物質基礎設施並不能代替文化活動本身,文化的享受不僅在於欣賞它的內容,還在於認同它的表現形式,唯有真正參與到一種文化中才是真正的享受。而對於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來說,缺少群眾參與性的文化組織及其相應的動員機製無疑是主要的內在缺陷。由於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的不平衡,農民的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極大地挫傷了農民參與文化活動,自辦文化的積極性,結果使得本就缺乏文化的鄉村雪上加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有些地方已經製定了相應的政策。例如,山東省為建立全省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使用的科學長效機製,省財政研究編製了《2010~2012年中央農村文化以獎代補專項資金投入規劃》,建立了2010~2012年中央農村文化以獎代補專項資金項目庫。多年來,各級財政也不斷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得到加強。目前,全國共有縣級公共圖書館2414個、文化館2806個,鄉鎮文化站32976個,村文化室103601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

二、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疏離

(一)傳統鄉村文化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導致鄉村文化自卑感漸強

傳統鄉村生活的確培養了人們安靜、祥和的人生態度,賦予了人們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慰藉。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始終夢想著擁有城市完善的生活保障和舒適的生活環境,鄉村居民也在用新奇的心態熱捧城市文化和城市中的新興事物,成為城市生活盲目的追隨者和模仿者。另一方麵,由於鄉村文化固有的保守觀念和落後思想阻礙了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使得鄉村生活不足以帶給農民生存的自信和安全感,無法給他們的生命以良好的情感嗬護。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迫切需要城市的幫扶,而城市卻在用戲謔、嘲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優越感。在強勢的城市文化麵前,鄉村文化由於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愈發表現出明顯的無奈與自卑,致使一些文化激進主義者力主擺脫和改造傳統鄉村文化。

1.傳統鄉村文化地緣結構的封閉性與農民文化需求的單一性

本傑明·布盧姆認為:“一群個人的某些特性的穩定性可以由他們長期生活的環境的恒定性得到解釋。”傳統的鄉村社會就是一種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這種穩定性來源於鄉村社會結構的封閉性。在傳統鄉村社會結構中,居民以家庭、村落為核心,勞作、居住、交往集於有限的地域,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呈封閉的小循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人口不需要發生地域流動,此地與彼地無需相互聯係和傳遞信息。加之鄉村交通、通訊設施比較落後,鄉村與鄉村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的交往頗不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自然環境的相對封閉性,從而阻礙了各種信息渠道的有效傳播。傳統鄉村文化在地緣結構上的封閉性形成了在當地極富地方特色,與當地的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豐富當地農民精神生活的同時,地緣結構上的相對封閉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農民文化需求的單一性。與城市居民的多元文化相比,農民的文化生活顯得單調而且乏味。他們滿足於年複一年春種秋收的平靜安穩、安居樂業的生活局麵,而對於文化的需要往往隻限於當地特色文化。當地農民在地域文化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消遣、娛樂活動,尋找可以給自己帶來片刻安寧的文化體味,他們一般不會主動融入到其他地區的文化體係中去,也不會主動去欣賞和學習其他特色文化。當然,本地文化也很難吸引其他地域的農民到本地域文化中來,各地方戲曲都具有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體就是一確切例證。

盡管封閉性可以帶來一定的穩定性,但是也會帶來人們對文化習以為常的惰性。一旦更多異質文化強勢進入,這種封閉的文化環境被打破時,人們往往基於好奇的心態將視角轉向新鮮的文化,而主動放棄久已習慣的傳統文化,卻不關心這種新文化的優缺點。這也就意味著地域文化無法抵禦人們對新文化的好奇感和追隨的腳步,也無法阻止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拋棄。當城市文化進入鄉村社會的時候,就因為他所展現的與鄉村文化的不同魅力而吸引了更多鄉村社會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