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鄉村文化的新認同必須立足於走傳統本位的鄉村文化現代化道路,既要樹立民族和鄉土的傳統文化自信,更要反思文化批判立場傳承傳統文化。在文化——民俗學層麵,要加強對鄉村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精神——哲學層麵,要繼承“仁愛民本、自然和諧”等思想,並對民間宗教信仰等鄉村精神結構加以傳承,它是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全麵性、係統性、價值性傳承。我們要認識到,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僅僅滿足於教會相當一部分人包括孩子會唱多少首民歌、民謠,也不是簡單地恢複行將消失的描繪等。民歌、民謠、民俗等是傳統鄉村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形式和載體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媒介,我們固然要使其延續下去,但是如果隻傳承這些外在形式,那麼我們獲得的也隻是一些沒有活態的傳統文化軀殼,是空洞無用的東西。從根本上來講,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要重新解讀和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和精神,這才是傳承的靈魂所在。因為,祖先留下了很多諸如天下為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有容乃大、崇德重義、道法自然等思想瑰寶和文化要義,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傳承的過程離不開文化整合,因為,文化整合是文化現代化的一種自主性和開放性的成長方式,其中既包括對文化自身的長處與不足的自我揚棄,也包括對多元異質文化批判吸收的科學態度。所謂“文化整合”,就是通過文化調整,理順人們的文化心理情緒狀態,使廣大農民形成一致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認同。基於此,鄉村文化的傳承也必須依靠文化整合。鄉村文化整合最應該考慮的就是如何使農民在文化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傳統鄉村文化精神中的負麵價值和消極因素,積極轉化其中的消極、落後的價值觀念,並在文化實踐中充分借鑒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理念,嫁接經過現代化實踐證明了的普適價值和理念,從而建立具有自主性和伸展性的現代鄉村文化新認同。
首先,整合傳統鄉村文化中的內在不足與缺陷,把現代化發展的文化“阻滯力”轉變為精神“推動力”。在本書第一章中我們就提到,由於我國傳統鄉村文化存在著封閉性、保守性和趨同性的固有缺陷質,相應地也使得廣大農民養成了封閉、保守與趨同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他們通常隻承認那些沿襲已久、不脫離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並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力求使自己的認知判斷和行為選擇符合傳統價值觀與群體行為。正是由於這種“求同不求異”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們不敢創新、不敢競爭,結果成為阻滯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力量。為此,有必要通過整合鄉村文化來更新農民的傳統觀念,充分發揮農民在文化建設和文化實踐中的主體創造作用,使之具備更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最終把傳統鄉村文化的阻滯力變成建設鄉村新文化、重建文化價值的推動力。
其次,努力消弭城市社會與鄉村社會的“文化鴻溝”,促使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協調發展。現代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大發展,一方麵帶動了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使得鄉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和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經濟鴻溝日益縮小。但是另一方麵,城市文化又以強勢姿態出現,不斷消解著傳統鄉村文化中的價值“羈絆”,導致鄉村文化的“整體日益衰微”,從而又在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之間產生了新的“文化鴻溝”。鄉村文化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立場,成為城市文化的附庸,漸被拋棄。如果這種“文化鴻溝”不能消除甚至越來越大,是根本不可能實現國家的整體現代化的。因此,在鄉村社會培育出一種既剔除了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並在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紮根,又能夠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文化,從而實現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就成為當下鄉村文化建設的迫切選擇。
再次,尋求破解“現代化悖論”的方法,建設適應現代鄉村社會的新的文化環境。亨廷頓主張的“現代化悖論”認為:“現代化建設需要穩定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環境,我們所致力建設的現代型社會也應該是高度穩定、和諧發展的社會。但是,不可否認,現代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場大變動,現代化變遷的過程也是再造不穩定、不和諧的過程,相應的造成了社會、文化和心理上的不穩定。”尋求有效破解“現代化悖論”的具體方法,是當前所有發展中國家麵臨的不可回避的嚴峻的現實問題。中國的鄉村文化現代化建設不僅應該關注現代化的價值,也不能忽視現代化價值所帶來的負麵影響。這就要求鄉村文化的現代化必須從“複製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轉化到“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在實踐中構建既傳承和延續了自身道德生存的價值元素,吸收和借鑒了西方現代化發展的積極價值,同時也拋棄了傳統鄉村文化中的固有缺陷,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發展的負麵價值的現代鄉村新文化精神。隻有通過文化整合,積極尋求破解“現代化悖論”的有效方法,建設一種適應現代鄉村社會的發展與跨越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平台,才能積極穩妥地推動鄉村乃至全國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