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頓曾指出:“政治現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穩定的源泉卻在農村;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這就是說,為了保證鄉村社會以及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避免鄉村社會出現秩序動蕩和社會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拋棄一元化思維,強調多元文化的特色,吸納多元文化中的精華,遵循多元文化的價值並推進多元文化與鄉村本土文化的融合就具有極其重要的現代價值,也就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
文化之所以多元,關鍵在於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了各自相異的文化價值觀念,這種個體差異我們可以概括為文化的異質性。異質性因素的增強為多元文化的交流創造了必備條件,使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整合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地域都客觀地存在著。一般來說,人類文化之間的交流既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物質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碰撞和交彙,也是無形的文化體係和價值理念的整合和圓融。鄉村社會的多元文化互動是說鄉村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借鑒,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目的是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這種互動是一種良性互動,在互補互融,互相激蕩、化合的過程中,可以維護鄉村文化生態的良性循環,而不是以“此文化”取代和湮沒“彼文化”。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動是文化交流的理想狀態,也是長久以來文化共融共生的追求。
但是,文化的“異質性”也帶來了文化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就必然導致文化的衝突與矛盾對撞。比如,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追求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下的現代化。然而,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卻是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滲透性特征的“外來物種”,進入鄉村社會之後,並不是以溫和的態度與鄉村文化進行文化交流,而是力圖徹底改變、侵占和顛覆我國的傳統鄉村文化,從而對鄉村文化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破壞和震蕩。“縱然西方的現代化再先進,縱然改造中國社會的願望再良好,全盤的社會和文化顛覆也是不可行的。”鄉村文化在與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也必須要堅持自己的文化立場。另外,由於不同文化所堅持的文化價值不同,生活於其中的利益群體基本上是按照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價值理念進行文化篩選。對中國農民而言,由於自身受認知、視野、文化修養等多方麵的限製,當麵對外來文化、異質文化的強勢包圍和顛覆時缺乏敏銳的辨別力和細致的觀察力,其文化選擇也就呈現出被動性、盲目性和隨意性。對待外來的多元文化,他們或驚喜崇拜、或全盤否定、或半信半疑、或辯證吸收,顯示出文化選擇態度上的矛盾心態。持驚喜崇拜態度的農民對外來文化充滿好奇,他們放棄傳統倫理道德,選擇全盤接受外來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成為外來文化的消費者和傳播者,成為典型的文化激進主義者。在他們看來,一旦脫離傳統文化習俗的約束就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可以恣意妄為地在百花齊放的文化世界裏馳騁;持全盤否定態度的農民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反對一些外來文化,即使是先進文化也在反對之列,自始至終認為自己的文化是優秀的、正統的,從而陷入了文化保守主義的泥沼;持半信半疑態度的農民對外來文化在短時間內保持中立、觀望態度,隻有當廣大受眾在與外來文化互動的過程中能夠獲利時才會主動去接受、模仿這些外來文化;持辯證吸收態度的農民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開明的,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懂得既要肯定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精髓,又要充分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中的先進性,並努力把兩者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文化。或許他們文化選擇和文化整合的步驟比較緩慢,但這個前進是朝著多元化互動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