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文化認同——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內在支撐(6)(1 / 2)

但是對差異的尊重與寬容並不是沒有原則、沒有限度的。正如哈貝馬斯所說:“寬容絕不意味著接受被拒絕的觀念和異己的有效性要求,即是說,它並不觸及自身的真理信仰和這種信仰的堅定程度。從寬容中產生的壓力並不會導致自身信念的絕對化,而會對這種信念的實際有效性施加某種限製。”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任何一種文化即使其現在的力量非常強大,也不能宣稱自己如何優秀、如何完美。正如西方社會一直標榜的現代文化,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出現了一係列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尤其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美國,也存在著一係列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種族對立、暴力肆虐等,人們將其稱為“不可治愈的美國病”。而城市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已經暴露出嚴重的“城市病”。這就告訴我們,尊重差異並不是回避問題。鄉村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借鑒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更要避免由於文化自身的缺陷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等社會現象,以免自身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蹈覆轍。

(三)在文化創新中還原鄉村文化的獨特風貌和個性品格

麵對外來文化的強大衝突,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創新,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優勢,是重構鄉村文化認同,達致文化價值重建的主要路徑。“創新不僅是文化的生命之腱,更是文化的魅力之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中央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見》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隻有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才能實現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鄉村文化的創新是一項係統工程,必然要求在創新鄉村文化的時候要尋求政治與文化、經濟與文化、社會與文化、環境與文化的結合點,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人文曆史與經濟建設的結合點。我們要在保持鄉村文化的獨立性,保持鄉村文化的獨特風貌和個性品格的前提下,創作和推出大批內容生動健康、形式新穎多樣、獨具鄉村特色和鄉村魅力的優秀作品。通過重塑鄉村文化的強烈吸引力和感染力進一步強化人們對於現代鄉村的認識,樹立起鄉村文化的自信心和力量,最終依靠鄉村文化自身的力量抵抗外來文化的侵占,做到與外來文化兼容並包。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育一方文化。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民族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林林總總的世界文化中,民族國家的文化之所以各樹一幟,就是因為它們根植於民族國家社會生活的土壤,反映的是民族國家社會生活的特質,有著與其他文化所不同的內容、形式和特色。在此意義上,文化特色可以看做是文化存在的根據,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同質化與單一化則是文化的悲哀。也即是說,一種文化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或文化個性,它也就喪失了生命力。鄉村文化個性是在一定社會條件和教育水平下形成的比較固定的特征,是鄉村區別於城市的氣概與風度、氣質與涵養,能夠呈現鄉村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思想、文化活動與文化習俗。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一大批來自於鄉間並極富當地的地域特色,如貴州的苗族古歌、河北的鼓吹樂和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藍田普化水會音樂、江浙的評彈等。此外,各地逢年過節還有各具特色的耍獅舞龍、田頭社戲、廟會等活動,這些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動深深地紮根於一方水土,暗合當地人們的文化心理,表現農民的喜怒哀樂,也符合農民的審美情趣。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個性的鄉村文化,蘊含著當地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當地的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對於常年生活在本地的廣大農民來說,富有地域特色和個性的鄉村文化可以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即使麵對外來文化一樣能夠表現出“有理、有利、有節”的文化態度。對其他地方的人來說,富有地域特色和個性特征的鄉村文化則具有了較強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吸引力。因此,建立鄉村文化新認同,必須確保鄉村文化的個性化發展,還原鄉村文化的獨特風貌。

首先,尊重鄉村文化的獨特性,樹立鄉村文化的地域品牌,構建鄉村文化認同。中國的鄉村文化是一片廣袤的富礦,原生態的鄉村文化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創新鄉村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撐和思想基礎,蘊涵著無限的文化生長空間。我們必須在尊重各地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因地製宜,大力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優秀的民間文化資源,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發展具有獨特內核的鄉村文化精神,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區域文化,並使之逐步成為展示地方區域形象的優秀文化代表。具體做法是: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和諧有序、鄉土氣息濃鬱的當代農民文化新氛圍。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並積極參與其中的活動方式,如戲曲、故事、民謠等群眾參與性強的各類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內容往往來自鄉村生活,充分反應了村民的精神需求和思維方式。而諸如端午賽龍舟、正月舞龍燈等民俗活動則是延續數百年的文化傳統,在村民中有較高的認同度與參與度。因此,通過開展這些傳統民俗活動,不斷提高鄉村文化活動質量,從而使得鄉村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與利用,形成普遍性、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文化的地域特點和地方特色不斷得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