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鄉村教育——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外部引導(3)(1 / 3)

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和城市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建國以來,農民、農業和農村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三農”的貢獻和犧牲也就沒有中國工業的發展,就沒有城市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社會的發展。然而,在城市社會日益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總體上日益提高的同時,絕大多數鄉村社會卻日趨貧困,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對立不僅沒有逐步消除反倒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麵對日益嚴重的矛盾,必須使農民從根本上正確認知鄉村社會,鄉村教育則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這項任務。

1.鄉村教育應成為疏緩鄉村社會矛盾的主渠道

鄉村教育包括針對農村和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農村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並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例如:複雜的社會分層導致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日趨複雜,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的難度不斷加大,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於城鄉二元結構而明顯加大。此外,政府在征地、拆遷、土地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麵出現了一些與民爭利,導致爆發群體性事件的情況。產生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是多方麵的,但是,部分農民的思想偏激,視角偏狹,也是導致矛盾激發的主要客觀方麵。為此,有必要找準矛盾的根源,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釋疑解惑,達到凝聚人心、理順情緒的目的,從而引導廣大農民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理性合法地表達利益訴求和解決矛盾衝突,增強他們辨別醜惡、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政治敏感度和大局意識、民主法製意識,從而為整個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會主義民主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教育,能夠改變農民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膚淺化、概念化理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優越性,引導他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朝著我黨所製定的目標前進。幫助農民樹立社會主義政治思想觀念和正確的民主觀、自由觀、公平觀、人權觀,逐漸培養起參與意識、權責觀念、自治精神、寬容情懷和公正、平等、自由、和諧等基本的社會主義民主文化和民主精神,最終增強其內心價值的認同和強烈的社會主義意識,堅強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激發其推動鄉村經濟建設的強勁動力,從而自覺維護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當前中國鄉村社會矛盾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利益分配層麵。通過正確的利益觀教育,引導和幫助農民正確認識和理性看待當前社會利益分化的現象。為此,我們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功能,在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等實踐基礎上,以農村社會的熱點、難點以及一些農民深層次的思想問題為中心,用黨的方針政策和過硬事實把“要農民群眾做什麼”、“不允許農民群眾做什麼”的理由講透講明白,使其認識到“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合理性,了解因主客觀能力、條件等不同原因而導致利益分配差異存在的客觀性,樹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獲取觀。引導廣大農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合理選擇利益目標,自覺調整利益需求,科學選擇利益行為,正確處理利益關係,並培養其客觀、科學、理性的評價習慣。

2.鄉村教育應提高農民追求富裕生活的能力

鄉村教育是為鄉村未來考慮的全民基礎教育。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沒有全民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便沒有國家現代化的未來。”在鄉村教育的多層麵價值中蘊涵著一項重要的價值,即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化、現代化,實現農村的小康和農民的幸福。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指出:“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這一論斷揭示出教育與勞動能力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係,指明教育可以發展人的勞動能力。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學說也分析了教育和培訓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認為,促進美國農業產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勞動力或金融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識和技能的提高。2008年的世界教育高峰論壇通過了《奧斯陸宣言》,認為教育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由此我們獲知,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活力,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從而相應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