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義學派主張社會的穩定發展在於成員之間有著共同的信念、態度和統一的價值觀,而“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切近方法”。通過穩定、係統的教育可以促使社會成員對不斷變化的社會保持和諧一致的思想態度,以達到促使社會團結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農村學校是農村最主要、最重要,有時候還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對農村的整個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真正超越城市取向進行現代鄉村教育設計,建立既向現代化開放、又不失鄉土特色的教育模式,關鍵是要保持鄉村教育的鄉土性,使其在顯現鄉村文化內涵,傳承和延續鄉村文明的過程中增進農民和鄉村少年對傳統鄉村社會生存理念的理解,有效拓展他們的生存意蘊,為鄉村社會獨有的生態秩序、心態秩序與價值秩序提供文化自信的根基。可見,鄉村教育既承擔著智識發展的教育功能,也擔當著強化正確社會認知的引導作用,更充當著鄉村文化虛化背景下農民自身價值實現的精神保姆。
(一)鄉村教育應引導農民正確認知自身價值
鄉村文化的複興與繁榮需要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人。這樣的人不是寥若星辰的精英,而是像蒲公英一樣成千上萬地遍布中國鄉村的各個角落。這些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人從哪裏來?僅僅依靠送書下鄉、送戲下鄉這些表麵工程是不可能達到的,唯一的答案就是依靠教育。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指出:“沒有農村全麵‘普九’,沒有農民素質的全麵提高,就很難實現全麵小康,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鄉村教育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人的自身素質,培養人的全麵發展,這是眾多學者的共同認識。“教育即培養人。人是完整的存在,人的完整性表現為生活的完整性。教育內在地指向人之為人的完滿與生活的完滿,這是教育的內在目的,是第一性的、根本的目的。”“教育不在於獲得有用的知識或技能,而在於發展求知能力,不在於學習而在於達成理解,不在於獲得信息,而在於完成智慧。”可見,真正的教育其本質在於促進人健康、全麵的成長,培養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素質與物質生命的完整發展。因此,重建鄉村文化價值,就要通過教育提高農民與鄉村少年的素質,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和鄉村價值,增強自信心和主動性;使農民與鄉村少年具備自我生存與生長的能力,給予農民社會個體置身鄉村社會的基本存在的自信,並能認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自我發展的方向;使農民與鄉村少年能對不同文化保持開放的姿態,包容他者,在此基礎上具備適當的整合外來文化資源的意識與能力,在創造新我的同時實現對自己的不斷超越,實現自我文化內涵的充實與文化價值的提升。可以說,在自身文化幾近沒落和文化荒蕪的環境中,鄉村教育應該成為農民和鄉村少年置身文化荒漠之中可以期待的、為數不多的精神綠洲。
1.鄉村教育應以農民的全麵發展為其價值歸宿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全麵發展和進步必須具備兩個不可分開的方麵:一是人的全麵發展,二是社會生活中政治、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其中,人的全麵發展在社會的全麵發展和進步中居於核心地位。“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總體而言,人類的一切理論建構和實踐活動都應該圍繞著“人的全麵發展”這一主題來開展。“人的全麵發展”是指人的知識才能、道德修養、心理素質、自由個性、社會關係、活動能力、生存需要等方麵的協調、和諧、全麵發展,可以理解為人的完整發展。馬克思說:“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並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係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也就是“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麵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就是說,自由全麵發展的人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而且,“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麵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人的全麵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人的全麵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目標和現實行動。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據了絕大多數,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農民現代化的典型標誌就是農民的全麵自由發展。可以說,實現農民的全麵自由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最高價值。實現農民的全麵自由發展,就要尊重農民自身的發展權利和培養他們的發展能力。我們知道,單純依靠直接的物質投入不會從根本上消除貧窮和落後,難以使農民走上自信、自立和自我組織的發展道路。隻有農民自身發展了,他們才會有信心去應對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乃至全球化的發展環境,鄉村文化的價值重建也才有可持續性的基礎。一般而言,人的發展能力是由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決定的。因為,教育是傳承文明,傳遞社會生產、生活經驗的社會活動。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文化解構與建構並存的時代,毫無疑問,這個時代的教育承擔著為“人的全麵發展”而工作的使命。教育不是被動地傳播知識,而是借助對知識的反省去探索真理,其基本功能是教人成人,既要增強人們的知識素質和科技才能,逐漸驅逐人們的愚昧無知、消極保守、偏見粗俗等理念,又要幫助人們獲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並能夠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思想、意誌與判斷能力,使其能夠有趣味、有價值地生活。基於此,鄉村教育必須以農民和鄉村少年的全麵發展為其價值歸宿。鄉村教育應該具有教育的本真價值關懷,即教育基於人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特征,充分挖掘人內在的無限發展潛能,引導人走向更加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強調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從人的發展的廣闊角度看21世紀所麵臨的問題以及教育的意義,認為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文明的教養、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達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的人。離開了教育的這一本真關懷就會成為受人指責的偽教育,就不可能有效地致力於人的發展,反而會成為阻撓、限製、束縛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工具。因此,鄉村教育就要竭力避免陷入“一時依附於政治,一時依附於經濟,今天是政治的奴仆,明天是經濟的婢女,忽而政治化,忽而商品化,忽而又產業化”左右搖擺的不穩定狀態,既要重視農民和鄉村青少年的生命發展,提升他們的主體生命意識;又要幫助他們建立現代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改變他們落後的觀念以及保守僵化的思維方式;更要關注農民和青少年的自我完善、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途徑和過程,提高他們對鄉村社會的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