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文化的生命機製,對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由於教育能夠培養文化選擇和文化創造的主體,影響文化的發展結構和目標架構,不斷激起文化體內的新革命來保持文化體內的創新性,使得教育成為文化得以生成並世代延續和發展創新的主要力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依賴於具有開放意識、創造能力的人才,人隻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去發展、完善和創造民族文化,成為不斷發展壯大本民族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及精神價值體係等方麵的力量。鄉村文化的發展必然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農民,因此,現代鄉村教育就要注重對現代農民的創造能力,即創新精神進行培養。一方麵,現代鄉村教育在對鄉村文化進行傳遞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現有文化規範和文化模式來指導、教化農民的思想和行為,使之更好地適應於現在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麵,現代鄉村教育需要運用新方法培養出新一代農民,使他們能夠具有超越現有文化的缺陷,展現現有文化的魅力,追求和創造未來文化的素養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鄉村文化當前所麵臨的問題和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更好地適應並服務於未來鄉村社會。
鄉村教育創新鄉村文化的過程必然是文化選擇的過程。這是因為,優勝劣汰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也是文化發展的規律。概而言之,鄉村文化是曆史的產物,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於是,鄉村教育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凡是符合鄉村社會現代發展的文化,鄉村教育都會選擇傳遞而將其保存下來,而對於傳統鄉村文化中的缺陷和弊端,鄉村教育在傳遞文化的時候自然會選擇放棄。這就是說,鄉村教育所選擇的文化是鄉村社會中過去、現在、未來都視為規範的、穩定的文化。此外,鄉村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育和傳遞教育的時候,會按照現代的價值觀和文化條件,並根據自身經驗和認知重新界定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會發現其中所蘊涵的新價值與新意義。例如,“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觀就蘊涵了當下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和諧價值觀。
3.鄉村教育應引領農民正確地認識鄉村文化價值
無論是從教育的文化傳遞、選擇功能還是從文化創新功能,都可以看出教育的文化本質在於文化價值的引導,它擷取文化的精華編成教材,提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與知識、技能,通過激活鄉村社會的文化想象,從而激活鄉土社會在當下人的生命結構中不可替代的內在意義,並通過教育評價手段進一步保證和強化這種選擇的方向性。鄉村教育作為在功用性上處於劣勢的當下生命結構中的“他者”而存在,從而提高農村各階層社會成員的素質,使其成為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又具有現代科學理念的現代人,實現我國以鄉村情緣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合理聚合,以推動我國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使中國農村平穩而順利實現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之林顯現自身的獨特意蘊提供重要的支持。
鄉村教育以文化的精神來導引文化的物質建設,尊重並活化傳統文化價值中的積極價值質素,比如基本是非善惡觀念上的明晰、純樸的道德行動能力、對集體的認同、對自私的譴責等,幫助人們確立一種以人的和諧自由發展為旨趣的文化價值觀。鄉村教育努力培養農民的文化自覺,使其尊重文化多樣性,認識到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農業文化與工業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同等重要、共同發展,認識到城市文化並不必然比鄉村文化進步,工業文明也並不必然比農業文明進步,從而能夠正確看待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樹立和培養農民的文化自信。因此,鄉村教育必須是既包含著傳授技術知識的科學文化教育,又包含著以民間故事、風土人情等為內容的民俗文化教育。這種教育體係的設置,將異質文化、強勢文化的橫向滲透與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縱向傳承完美結合,將學校的專門訓練、正規教育與民間的自然野趣、口耳相傳相結合,既起到了啟蒙知識的作用,也在農民中間孕育和培養了鄉村情感。這種教育體係的設置,使廣大農民既能認識到城市文化與工業文明等外來文化的優勢所在,也能認清本土文化的不足和缺陷,使人們對外來文化的認識與對鄉村文化的認同達到一種相對平衡,既成為外來文化的接受者,又成為本土文化價值的繼承者、闡釋者、宣揚者。當外來文化與異質文化強勢渲染自身價值,甚至完全淹沒本土文化價值時,農民及鄉村少年能夠從價值甄別的劣勢中培養出自信的文化心態,使本土文化價值有效地活化、彰顯於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