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社會建構——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係統工程(1)(1 / 3)

鄉村文化價值重建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完善與進步,關涉物質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麵的建設。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係統由係統內的組成要素構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製約,最終影響著係統功能的發揮。這即是說,係統功能的最大化取決於係統內各要素之間的優化整合。因此,鄉村文化價值重建作為一個係統,要想達到其效果的最大化,必須尋找鄉村社會內部各方麵、各要素之間的最優配置和整合,除了要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達致一種深度的認同,並以鄉村教育重塑鄉村未來的希望即鄉村少年的價值觀與文化觀之外,還需要加強社會各方麵力量的優化建構。

一、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鄉村文化價值重建

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一個社會思想文化的中樞和支柱,構成一個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礎和載體,是引導人們行動的風標,是支撐社會的穩定器,是具有高度融合力和強大傳播力的社會核心文化。在中國,社會主義製度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包括社會主義政治觀、經濟觀、文化觀、曆史觀、社會觀等多項內容,蘊涵社會理想、社會信念、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準則的基本取向。它們各以特殊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麵反映著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發展變化,反映著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要求。鄉村文化的價值重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指導,堅持在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形塑過程中完成。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保證鄉村文化未來發展的走向和價值歸依,才能保證重建後的鄉村文化真正成為新時期鄉村發展的精神力量。

由於當下我國鄉村社會正處於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主流意識形態“一統”格局的局麵被打破,各種非主流甚至與“主流”相左的東西也便逐漸從隱伏走向台麵。一方麵由於社會科學界的理論研究與思想解讀或者過於深刻,或者過於流俗,抑或隻做官話文章與表麵文章,從而與大眾的真實社會心態存在距離,其結果是造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話語體係上缺失了社會認同感。另一方麵,在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仍然延續傳統方法進行精神領域的教化功能,卻忽視了人們已經變化了的思想現實,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的上層象征與民眾的文化實踐出現了疏離,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上層建築領域被懸浮起來。再加之當下中國鄉村社會的階層結構發生了重組和分化,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和資源占有模式被打破,“農民群體發生急劇的分化與變遷,造成了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舉止的舊、混、新三者共存的現象”①。盡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與型塑在當前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嚴酷的形勢,但仍然要堅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優勢地位,應在鄉村文化創新中彰顯其文化品格,並保持其在社會主義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統領地位。

(一)以理論創新來強化整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威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麵臨著許多新問題,經受著許多新考驗。這就要求重塑主流意識形態的知識形象、理論形象和創新形象,增強它的文化親和力、感召力和創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識形態的競爭力。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不斷探索新的意識形態體係,豐富和發展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和觀念創新。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曆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樹功不可沒,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提出,構架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體係權威。黨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②這一科學論斷,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一步優化自身的內在邏輯、重塑文本權威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首先,樹立農村基層領導幹部形象,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我國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居於核心地位,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胡錦濤同誌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強調,要“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又一次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通過執政黨的地位和權威,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麵,對整個社會和文化起到教育和規範作用,並對保持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在當前農村社會,農民群眾大多都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並根據自己的觀念而不再根據“從眾意識”對事物做出判斷。他們在吸收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不再僅僅把輸出者的文本或話語標準當做自己的標準,更多的時候是看領導幹部的言行是否一致。事實上,領導幹部“說一套做一套”,貪汙腐敗等問題導致不少農民群眾在動搖對執政黨的信心和信任的同時也開始懷疑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有些地方的農村發生群體性事件都與此相關。因此,強化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權威,必須樹立農村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