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社會建構——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係統工程(2)(1 / 3)

其次,改進宣傳方法和宣傳手段,提高農民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自覺認同的效果。宣傳方式、方法決定著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在傳統鄉村社會,對農民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途徑單一,而宣傳過程中居高臨下的說教口吻和空洞呆板的敘述形式又使得意識形態的文化形象呈現出遙遠虛無的目標期許,人為疏遠了與廣大農民的思想距離,導致其曲高和寡難以進入廣大農民的關注域。“老式的宣傳方法是講解或舉例說明什麼是共產主義。……已毫無用處。”在開放度日益擴大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宣傳隻能靠引導,而不能靠堵、卡、壓。因此,在農村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宣傳方法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切近群眾生活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態度,自然而然地把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到農民群眾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中,使其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應有的熏陶。其改善的路徑必須“從局限於做報告、讀報紙向充分利用電視、網絡手段轉變;由習慣於依賴單一行政手段向遵循文化自身規律轉變;由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向貼近群眾的需要轉變;由立足於對人的教育改造向對人的關心理解轉變”。同時,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借助新聞媒體工具擴大政治影響。要加強信息披露,提供對待農民群眾普遍關心而又敏感的問題的批判視角和價值取向,注重對人們的感受和體驗、理解和運用,通過這種滲透,增強意識形態宣傳的感染力,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與認同。

再次,在鄉村社會培育傳播意識形態的高素質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統治階級,為了確保本階級的思想占據統治支配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自己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鄉村社會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除了各級教育、文化、新聞出版機構的從業人員外,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府工作人員也是具有關鍵意義的意識形態工作者。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府工作人員雖然並不直接從事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工作,但是直接麵對農民群眾,他們對民眾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很大程度的示範效應,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最直接的領導者和執行者。鄧小平指出:“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誌又是全黨的表率。”“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凡是需要動員群眾做的,每個黨員,特別是擔負領導職務的黨員,必須首先從自己做起。”一般而言,整體素質較高和有良好形象的工作人員所進行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更容易使農民群眾接受和認同。因此,必須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塑造黨員幹部的精神世界,隻有黨員幹部以身作則,才能要求群眾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此外還要構建有效的吐故納新機製和資源吸納機製,真正把那些政治上清醒堅定、思想理論修養好、組織領導能力強、熟悉意識形態工作的優秀幹部及時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從而在實踐的拓展中有效地去敘述、解釋、宣傳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維護社會政治秩序,使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二、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重建鄉村文化的價值載體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體現,又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直接成果。鄉風文明,顧名思義是“好的鄉村風(氣)尚”,反映了社會轉型期廣大農村群眾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勞動形式、人際關係等方麵的文明狀況。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曆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新舊經濟體製正在轉換、中華民族正在振興發展的偉大時代,培育鄉風文明,就是要在鄉村社會樹立起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反對愚昧,家庭幸福、鄰裏和諧,保護環境、幹淨衛生,明禮誠信、尊老愛幼,開放進取、樂於奉獻的風氣等。一言以蔽之,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從道德危機中走出來,梳理已然混亂的道德價值標準,建設新的倫理道德規範。而鄉村社會的道德重建又是一項漫長且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我們既要幫助農民克服傳統倫理觀的消極影響,又要在傳統中創新和發展現代鄉村道德;既要樹立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規範現代人們的政治、經濟行為的鄉村政治道德與財富道德,還要重新整理社會公德與家庭美德,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