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依靠科技創新與農民的知識化發展農業現代化。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指出:“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製約的根本出路,必須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2012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幹意見》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要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有利於改善農業生產手段,實現農業產業化、機械化、信息化,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業產出效率。發展建基於科技創新和知識化農民的中國農業現代化,就要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係,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組織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建成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心;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把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和農業企業作為承接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力量。而更主要的是,實現農民的知識化,加強其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的能力,以及順利高效地使用不斷湧現的農用新產品、新設備、新工藝、新手段的能力。
再次,發展農業產業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現代農業產業體係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於一體的綜合係統,是多層次、複合型的產業體係。既有包括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各個產業,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農產品產業體係;又有包括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產業、生物能源產業、鄉村旅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等以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增進經濟社會效益的多功能產業體係;更有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谘詢等為農服務的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係。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就要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麵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紮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運用現代產業經營手段,開拓農業產業領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農業產業化。
(二)營造鄉村公共空間,修複社會凝聚力
鄉村社會的公共空間,既不同於私人領域的家庭生活,也不同於行政領域的政治生活,是鄉村社會人們的主要公共生活領域和相互交流的場所,共同培養起鄉村社會的政治民主基礎,也同時促發鄉村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從傳統的文化學意義上來看,公共空間強調一定場所之內的公共精神和歸屬意識,是鄉村社會內部業已存在的一些具有某種公共性並且以特定空間形式相對固定下來的社會關聯和人際交往的結構方式。當前,鄉村公共空間呈現出弱化的趨勢。尤其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以來,國家權力退出基層,農民開始進行自我管理。由於社會控製和基層組織弱化,無法形成集體凝聚力,再加上農業市場化的推進,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雖然家庭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同時鄉村原有的合作空間也被壓縮,不再有任何公共財產,不再有公共事務,鄉村更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共權威。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農民的凝聚力日漸弱化,集體關懷日益減少,人心渙散,很多公共事業和集體活動得不到農民的支持。因此,重建鄉村文化,我們就要思考如何修複鄉村公共空間,營造火熱的集體生活,重新塑造其文化魅力,發揮正確的文化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