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鄉村社會而言,鄉村文化是鄉村共同體內的精神家園,是有其存在價值的獨立文化生態係統。然而,單極化過快發展的工業文明與城市文化在給鄉村社會帶來豐饒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造成現代社會中農民價值觀日漸扭曲,精神生活愈發空虛乏味,最終導致鄉村文化生態失衡。工業文明與城市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並不意味著農耕文明與鄉村文化的終結,在可預見的未來,鄉村文化仍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而不斷擴展其生存空間。正如孟德拉斯所言:小農的終結並不意味著鄉村社會的衰敗,恰恰相反,法國經驗顯示在經曆了30年的轉軌之後,鄉村社會經曆了驚人的複蘇。“10年來,一切似乎都改變了:村莊現代化了,人又多起來。在某些季節,城市人大量湧到鄉下來,如果城市離得相當近的話,他們甚至會在鄉下定居……這樣,鄉村重新變成一個生活的場所,就像它同樣是一個農業生產的場所。”①在當下中國,此景同樣呈現:“城市的年輕人去鄉村參加戶外娛樂活動,鄉村的生活方式與新鮮的農產品成為吸引城裏人前往定居或短住的重要因素。”②文化具有互哺功能,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總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是,由於力量有強弱,強勢文化總是力圖全盤顛覆和改造弱勢文化,而弱勢文化又總在艱難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因此,麵對城市文化與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張,必須賦予鄉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內涵,重新架構鄉村文化的新價值,培養農民的文化自覺,以壯大鄉村文化自身的發展力量,增強其文化影響力。
一、鄉村新文化——傳統鄉村文化價值的現代轉型
文化是社會的血液和靈魂,鄉村新文化是現代鄉村社會繁榮發展、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動力。鄉村新文化以本土文化、當地文化為根本和源泉,以他域文化為環境,以創新和發展為動力,既克服了傳統文化的缺陷,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借鑒了城市文化的某些現代理念。因此,鄉村新文化既具有顯著的鄉土性、傳統性、繼承性、生態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多樣性、現代性、創新性的特點,對農民個體、鄉村群體和整個鄉土社會起著塑造人格、規範行為、價值導向等作用。可以說,鄉村新文化是不脫離傳統又不限於鄉村的新文化精神,以和諧為其核心價值,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先進文化。
(一)鄉村新文化是站在傳統基礎上的新鄉土精神
在每一個時間序列上,一定地域的人們都有其當時的道德規範和心理契約,而文化正是通過人們的實踐以及在與他者的妥協過程中形成其和諧的運行機製。傳統文化有其獨有的生存機理,它不是器物的傳遞,也不是祭祀儀式的簡單複製,而是在與外界文化的不斷溝通中逐漸肯定自我身份,形成角色認同③。傳統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感歸於遠離塵世的文化獨立性和價值單一性。盡管鄉村新文化是順應開放和變革的時代背景並在不斷借鑒和融合其他文化中的先進成分與現代理念的基礎上實現了自身的提升與優化,但是,傳統鄉村文化要義仍然是其文化內核,是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和永遠的精神家園。
金耀基曾說:“建立現代化的社會文化,不能不考慮它們原有的傳統文化及其文化精神,因為現代化社會文化乃是前社會曆史的延續,它不可能擺脫既定的曆史條件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我們知道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曆史個性,它就像社會有機體的‘基因’一樣,延續為各民族獨特的個性和有特色的社會共同體。”④因此,建構鄉村新文化首先要反思傳統鄉村文化的曆史演進及其嬗變過程,繼承和發揚那些有利於現時代提高鄉村社會和農民自主創新能力的傳統文化,對於某些曾經有利於鄉村社會發展但具有曆史和階級局限性的傳統文化因素進行創造性的現代轉化,以達到古為今用。具體來說,鄉村新文化繼承了傳統鄉村文化中善良、淳樸、善惡分明等核心價值理念,秉承了祖先留下的天下為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有容乃大,勤勞勇敢、崇德重義,修身為本、道法自然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性格,同時也延續了傳統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神話傳說、史詩民謠、傳統建築等文化活動形式的生命。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鄉村新文化,在“曆史之根”與“現代之源”的衝突中找到了平衡點,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不僅在鄉村社會具有極強的凝聚力,而且對於城市文化也有獨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