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乞巧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淒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大概是牛郎星與織女星相遇的日期吧,全是在下猜想,絕無一點憑據)。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當然隻是傳說)。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也不知向她求什麼,她自己的婚姻都不美滿)。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純屬扯淡,又不是順風耳)。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這大概是在中國古代為數不多以女人為主的節日,與男人無關,因牛郎織女的故事,才被現代人引為情人節(不知道誰這麼多情),並無任何根據和來源。
而且這個節日的象征並不好,畢竟牛郎織女再是相愛,也隻一年一回,不過女孩一般心理都會有如此“愛情”的幻想,所以才有了如此多的祭奠儀式,因為淒涼,才會令無數人向往(基本都是女人)。
但歸根結底,這就是一個祭祀的節日。
更何況在古代男女之間是不能有愛情的,所以女生寄之一情就在於此。
如今的七夕節仿佛失去了他原有的味道,這一天無人再祭祀牛郎織女,不會再緬懷浪漫愛情,更加無人乞求美好姻緣,而是被無良奸商當成了暴利的方式,被癡男怨女把玩成了泄欲的借口。更是無人追究愛情的真諦,無人欣賞浪漫的風韻,無人寫意七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