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得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生活就是需要這樣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人的一生,會遭遇幾多歡喜幾多愁,幾多無奈幾多苦,誰也無法預估。但,隻要你淡看人生,笑對紅塵,就會少掉許多紅塵紛爭,就會生活得安然自在。
如果你能這樣:當別人傷害到你的時候,你別隻想別人給你帶來傷害的疼痛,其實這是叫你學會在風雨中堅強自己,讓自己成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更加茂盛;當你曾經深愛的人背叛你的時候,你別隻想到被人背叛的沉重,你學會原諒了並不是對感情的懦弱才讓步,而是做個心寬的人——完美人格;當別人對你尖酸刻薄的時候,你別隻想到尖酸刻薄讓你難堪的心情,其實是叫你學會完善自己——更上一層樓……這樣,你的心情就會快樂起來,就連腳下好像都布滿陽光而使自己步履輕鬆。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麵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達,豁達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而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讓你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名逐利時你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為丟失了找不回來的東所累。換句話說,千萬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積在心裏,讓我們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把沉重的東西統統丟掉,輕裝上陣,用輕鬆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光陰似水流逝,我們無法留住。然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人們又有太多的欲望無法滿足而帶來的痛苦。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則,不是活得太憂鬱,就是活得太無聊。淡泊,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平靜的心對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實的逃避者,而是在人生之中,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穀。如果我們認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都能作出明智的選擇。
平淡的日子不會永遠平淡,隻有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才能使我們在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歡樂和成功給予的那份慰藉中,譜寫出生命中最璀璨輝煌的樂章。
淡泊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是一種明悟的感覺。淡泊為人,才能活出自我,淡看人生,才能心寬處世,才能把自己的本色演繹得精彩。
淡看人生、心寬處世,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遠離塵囂;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雅休閑;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恬淡從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人生。
有的人非常看重榮譽,為了得到所謂的身前生後名,放棄了輕鬆地生活方式,放棄了幸福的家庭,放棄了美妙的愛情,但等得到了那些他想要的榮耀時,卻沒有人願意跟他分享了。而也有些人,雖然取得了成就,獲得了榮譽,但沒有過分的把得到的榮譽當回事,因為他們知道,隻有不被榮譽奴役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幸福的人。
居裏夫人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 1年諾貝爾化學獎。
1895年,居裏夫人和比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隻有兩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隻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5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麵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聞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並不在意這些。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 “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將一事無成。”
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是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是音樂家、傳記作家,其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居裏夫人淡泊處世、冷對人生、得而不喜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借鑒。
愛因斯坦因為在科學上的成就,獲得了許多獎狀以及名譽博士的授予證書。一般人會把這些東西高高掛起,可是愛因斯坦卻把以上東西,包括諾貝爾獎獎狀一起亂七八糟地放在一個箱子裏,看也不看一眼。英費爾德說他有時覺得愛因斯坦可能連諾貝爾獎是什麼意義都不知道。據說他在得獎的那一天,臉上和平日一樣平靜,沒有顯出特別高興或興奮。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時,過的是窮學生的生活,他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麵條和一點兒醬他就感到很滿意。成名後,成為教授以及後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民美國,他都有條件過很好的物質生活,但是他仍過著像窮學生那樣簡樸無華的生活。
當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科學研究所工作時,當局給了他相當的高薪一年薪1.6萬美元,他卻說:“這麼多錢,是否可以少給我一點兒?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他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
當天晚上,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他們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您會接受嗎?”
“不會。我當不了總統。”
“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
“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 “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
“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兒,關於人,我幾乎一點兒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道:“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您能勝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一樣,他能勝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以及全世界所有的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既不使他們失望,又不讓他們窘迫。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重申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他在謝絕信中說:“我為我們的以色列國向我提出的建議深為感動,但是,這也使我深為慚愧,因為我沒有能力接受它。我一生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缺乏經世治國的才能和經驗。僅這些原因,我就難以勝任這一崇高的職位,遑論我的年齡與精力了。自從我深刻認識到存在於這個複雜的世界局勢中的危險以來,我與猶太人民的關係已經成為我最持久的聯係了。因此,上述情況使我寢食難安。如今,我們失去了一位長期與人間殘酷的不平等作鬥爭、領導我們猶太人民邁向獨立的領導人,我衷心地希望我們能再找到這樣一位繼任人,希望他的經驗和品格能夠使他繼續擔負起這項艱巨而又複雜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