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一世聰明的鄧艾由於一時慮事不周,招人疑懼而遭殺身之禍,就是由於其居功自傲的性情。

自傲確實對自己無益,除了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外,還會使自己喪失許多理性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居功自傲”的人,一般都難以吸取失敗的教訓,總是看到成功的經驗和榮耀,對他人意見或建議易持抵觸態度,很難像過去一樣,站在相應對等的位置上進行資訊交流與溝通,從而導致上下關係緊張。

正確對待已經取得的“功”,不驕不躁,得意淡定,謙虛謹慎,不要讓路邊的一座小山峰,阻擋了自己前行的道路。

關羽的特點是“矜於士而體恤卒”(見《三國誌?蜀書》),在同僚麵前傲氣十足,目中無人,是關羽的弱點。他自恃武藝高強,對誰也不服。關羽駐守荊州時,聽說劉備在漢中招降了武藝過人的馬超,他竟讓關平帶信給劉備,要與馬超比試高低,孔明寫信回答他:“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第六十五回)關羽看信後自綽其髯大笑,說道:“孔明知我心也。”並將書信在客人中傳閱。看來,關羽的用心也並不是一定要入川比試,他隻是要人們相信他的武藝在馬超之上。

關羽恃才傲物,說話不講情麵,使他與好多人的關係出現不和。劉備當了漢中王後,準備立嗣,派人赴荊州征求關羽的意見,關羽認為劉封非親子,不能選立,並建議劉備派劉封駐守地處邊遠的上庸山城,將其調離成都,以絕後患。為此,劉封對他很不滿,在他敗走麥城時,劉封在上庸拒絕對他增援。關羽這種傲慢態度也表現在對友國人事的態度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受孫權之托去成都索要荊州,劉備為了應付,即寫下讓關羽交割地盤的信,諸葛瑾持信到了荊州,關羽隻是不認,且很不客氣,弄得諸葛瑾滿麵羞慚而去。孫權為了抗擊曹操,一度主動地與關羽拉關係,曾托媒人去荊州,求關羽將其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結姻親關係。關羽一聽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第七十三回)幾乎要將媒人斬首。關羽的態度激怒了孫權,使孫權下定了聯合曹兵襲取荊州的決心。

關羽傲氣十足是因為自己的勇武,但不可否認勇力不是最主要的。人生得意須淡定,否則失敗會接踵而至。切記,富貴不驕,功成身退,得意淡定,低調做人。

如果太得意就會翻船

成功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不少人取得勝利之後,就開始得意洋洋起來,對自己的行為不再加以檢點。這正應了一句老話:樂極生悲。這樣高調的表現反而讓自己不久就遭遇到了各種挫折,從而走到了勝利的反麵。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可以說是舉不勝舉。盡管如此,再犯者卻仍然是前仆後繼。這就要求我們對勝利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態,能夠做到居安思危。有了這種心態,行為自然就會低調起來,從而使勝利的成果能夠得到長久的保持。

李自成是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能征善戰,屢次打敗前來征討的明軍。他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農民軍取得了極大的勝利。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初,不少明朝官員都對農民軍持觀望態度。李自成卻認為這些前明官員都是貪官汙吏,於是訂出一條“追贓助餉”的政策。隻要是官員,不論所任何職,都得拿出家產來充當軍費。如果不交,或交的數額不夠,就要打板子,直到交夠為止。此舉固然能夠懲治那些貪官,但一些清廉的官員也無辜受害,不得不想方設法地找出“贓款”來。,而且,這種行為使新政權在前明官員中大大失去了號召力,把他們推到了自己的敵對立場上來,農民軍由此變得孤立起來。

李自成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對這些隱藏的危機毫無所知。農民軍的紀律本來不錯,所以能取得不斷成功。可是入城之後,大家既然已經坐定了天下,就開始發起財來。那些從前明官員那裏搜刮來的“贓款”,就這樣做了農民軍的“軍餉”。據記載,當時大順軍自將軍至戰士各有私囊,多的有千餘金,少的也有三四百金。此外,由於對軍隊的管束不再嚴格。這些人在搜刮“貪官”之餘,也會到民間找尋一二,這樣,就不免波及到了普通百姓。此時,大順軍攻占北京取代明朝後,處於四麵受敵的被動地位,特別是北麵的清國和江南的明室殘餘,構成了夾擊大順的嚴重形勢。但李自成此時卻忙著為自己做皇帝的登基大典準備,早已把嚴重的敵情置之度外。

明朝有個大官吳襄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抄了家產,逮捕起來追贓。有人提醒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就解除了北麵的威脅,對於大順政權很有好處。李自成采納了這個意見,讓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農民軍投降。

吳三桂收到了父親吳襄的勸降信,猶豫起來,雖然不願意向李自成投降,可深知他的軍隊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絕不是對手。吳三桂又想到北京城內還有家屬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權衡再三,他還是決定先到北京看看再說。

在吳三桂去北京的路上,遇到了幾個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幾個人詢問情況。得知父親吳襄已經被抓了起來,家產也全都讓農民軍抄走了,便恨得咬牙切齒。後來,又聽說他最寵愛的小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劉宗敏搶去,更是氣憤難平。當即命令軍隊退回山海關,發誓和李自成勢不兩立。

吳三桂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於是向原是自己敵人的清朝借兵,使清軍得以長驅直入作為北方屏障的山海關。李自成率軍抵敵。但農民軍在北京一心“發財”,戰鬥力已經大不如以前,再加上吳三桂有清軍相助。於是,李自成兵敗,不得不退出北京,而清朝則坐收漁翁之利,得以占據北京,最後統一中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即使我們取得勝利,也不能因此得意高調,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低調做人,這樣才能避免樂極生悲的後果。驕傲自滿是失敗的前兆,有可能成功的人士都敗在一時的自以為是之上。為人自滿必定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不能夠很好地把握事態,任自己的性格行事,到最後隻有落得功敗垂成的結果。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樣的人注定你成就多大的事業。向一個容器裏灌水,如果太滿了水就會溢出來,對人也是一樣,一個人太過於驕橫霸道,必定會走向毀滅的結局。相反,為人謙虛,謹慎敬業,首先就贏得了勝利的契機,離成功也近了許多。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發動了政變,趕走了他的哥哥,自立為宋公。宋君偃善於治軍,但是卻十分好大喜功,他訓練了精兵十萬,戰車五千輛,親自統領宋國軍隊往東擊敗了強大的齊國,奪取了齊國的五座城池。往南又打敗了強盛的楚國,侵占楚國三千裏的土地。西邊戰勝了魏國,拿下了魏國的兩座城池,並且滅掉了魏國的附庸國——滕國。由於宋君偃連續擊敗了齊國、楚國、魏國,使得宋國再次屹立於中原地區。宋君偃屢戰屢勝,打敗天下無敵手,宋國也逐漸開始強大起來,地處魯、皖、豫、蘇四省邊地,成為了第八大國。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稱王。史曰“宋王偃”,他為了樹立權威,讓臣民呼其為“萬歲”,並且在宋國開展肅巫運動,以“射天”之戲貶低神權。宋王偃驕橫無道,又喜淫樂,逐漸荒廢了朝政,如果宋國的公卿大臣有敢於勸諫的人,宋王偃就用箭將這些忠臣一一射殺,甚至在一日內連續射殺了宋大夫景成、戴烏、公子勃三人,他的殘暴性格就好像是夏桀,因此天下諸侯罵他是“桀宋”。

宋王偃的暴虐無道激怒了天下諸侯。齊泯王聽從縱橫家蘇代的建議,聯合楚國、魏國、燕國,舉四國之師一起討伐桀宋。宋王偃卻毫無懼色,大閱車徒,親自率領宋國軍隊,離城十裏,組織防禦,以防四國聯軍的攻擊。齊國大將韓聶的先遣部將閭丘儉率領五千人前來挑戰,宋兵沒有迎戰,閭丘儉派了幾個,聲音洪亮的軍士,登輜車朗誦桀宋十罪。宋王偃十分惱怒,命令將軍盧曼出戰。小戰了幾個回合,閭丘儉敗走,丟棄了很多車馬與器械。宋王偃登上壁壘,看見齊國軍隊已經失敗,十分高興,派出全部軍馬,直逼齊營。齊將韓聶又讓了一陣,退後二十裏駐紮,卻讓楚將唐昧,魏將芒卯率領二軍,左右包抄宋軍大營。

第二天,宋王偃以為齊兵已經不能應戰,於是直攻齊營。閭丘儉打著韓聶旗號,列陣相持,大戰了三十多回。宋王偃果然英勇無比,手斬齊將二十餘員,兵士死者百餘人,可是宋將盧曼也死在陣中。閭丘儉又大敗而奔,丟棄了很多車仗器械,宋兵爭先掠取,忽有人報告宋王偃說背後發現了楚魏二國的軍馬。宋王偃非常氣憤,連忙往回趕。走了不到五裏路,衝出一軍攔路,原來是齊將韓聶。宋王偃左右將軍戴直、屈誌高,雙車齊出。韓聶先將屈誌高斬於車下,戴直不敢交鋒,隻能保護宋王偃,邊戰邊走。

回到睢陽城時,守將公孫拔認出是自家軍馬,開門放入。三國合兵攻打城池,晝夜不息。忽然又有大軍來到,是齊閔王恐怕韓聶不能成功,親率大將王蜀,太史敖等人,帶領了三萬精兵前來相助,四國軍馬更加強壯。宋軍聽說齊王親自領兵,人人喪膽,個個灰心。再加上宋王偃不體恤士兵,黑夜白天驅使男女守望,又沒有一點思賞,使得民眾怨聲連連。戴直對宋王偃說:“現在敵人勢力很大,我們這邊軍心動搖。大王不如放棄城池,暫且去河南,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宋王這時候一片圖霸之心都化為了秋水,歎息良久,與戴直半夜棄城而逃。

隨後,公孫拔豎起降旗,迎齊閔王人城。齊閔王進城後一邊安撫百姓,一邊令諸軍追逐宋王偃。宋王偃想要逃往秦國,當他衝破重重圍堵,走至魏國溫邑時,被追兵趕上。追兵先捉住了戴直,宋王偃跳入神農澗中想要自殺,但沒有死掉,被軍士拉了出來,斬首示眾,傳首睢陽。滅了宋國之後,齊、魏、楚三國分割了宋國的領土,宋國人離散各地,淪為了各國之奴。公元前286年隨宋王偃而亡,共傳了三十三世,曆經775年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