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淡定的人是一幅古畫,一幅清新雋秀的山水田園畫。無論外界是風起雲湧還是世事變遷,他的內心總是一派處事不驚而安詳寧靜的意境。因為他是雅士,有著一顆淡定的心,所以他能夠不屈服於寂寞。

生活中需要耐得住寂寞,因為這樣你才不會被生活操縱。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守得住清貧,不必太在意生活的得失。雅士的淡定人生總是能呈現出曆盡滄桑卻依然隨遇而安的美麗。人們要懷揣雅士的淡定,不做寂寞的俘虜。

寵也自然,辱也自在

凡是胸藏包容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為寶貴的品格修養。

唐朝有個叫盧承慶的人,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他當的是考工員外郎。這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當時,考察官員有級別標準,先大體分成上中下,然後每一級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點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類。

有一次,盧承慶考核一個監督運糧的官員。這個人在運糧食的過程中,由於翻船把不少糧食掉進了河。因此,盧承慶隻給他定了一個中下,“沒給你弄個下下就是照顧你的麵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國家的糧食丟失了那麼多,所以隻能給你中下這麼一個評價。”可是,這個運糧官得到中下的評語,一點也沒生氣著急,反而談笑自若,該怎麼著就怎麼著。盧承慶覺得,我給他這麼低的一個評價,他都沒生氣,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人還行;從這點上來講,這個人有認錯表現,有責任心,改個中中吧。改成中中後,這個運糧官也沒因此而高興。盧承慶心想這個人真絕,“寵辱不驚”,無論怎樣,他都能坦然麵對。他又調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突然遇到刮大風,把糧船給吹翻了。總之,不是人為的原因。盧承慶一想:我給他中中看來也不合適,又改成了中上。這個運糧官還是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從此盧承慶對他印象很好,以後在吏部考核的時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據說,盧承慶自己也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當過考工員外郎,後來往上當過尚書左丞,最後還當過兵部侍郎,由於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獲罪被貶出去做簡州司馬。當簡州司馬的時候,盧承慶也一點沒感覺到窩火。後來,朝廷把他又調回朝中當刑部尚書,盧承慶也沒有因此特別高興。

到了晚年病危的時候,盧承慶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衣服。棺材外邊也別設什麼槨,也別套好幾層棺材,用一層棺材裝著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隻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麼功績,隻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曆,什麼時候死的,就行了。”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可見,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也是個把譽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人們驟然憤怒,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電纜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之間的信息之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大仁大義的心境,為了大仁大義,不讓個人的得失寵辱影響自己的心緒。就是說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

孟子雲:“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這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態度。一個人如果不輕易被身邊的人或事物改變就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

禪師有兩個弟子,悟語和悟道。有一天,師徒三人到山上散步,禪師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但旁邊的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禪師問道:“你們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悟道說:“榮的好!”悟語卻回答說:“枯的好!”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小和尚,禪師就問他:“你說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小和尚答道:“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禪師笑道:“天真自性佛!”榮枯互變是無常,不管是枯還是榮,都是自然之理。人不會因為枯而悲傷,也不會因為榮而喜悅,人生無常,就如樹木一樣,沒有永恒。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一種豁達的人生境界。現實裏會有很多人因為物而喜,因為己而悲,這都是自尋煩惱而已,隻要有自己的見解,又管他人如何呢?

師父打發他的一個年輕弟子到集市上去買東西。弟子回來後,撅著個嘴,滿臉的不高興。

師父便問他:“發生什麼事了嗎?你看起來很不高興。”

“我在集市裏走的時候,那些人嘲笑我。”弟子噘著嘴巴說。

“他們為什麼要嘲笑你呢?”師父問。

“人家笑我個子太矮,他們不知道,雖然我長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開闊。”弟子氣呼呼地說。

師父聽完弟子的話什麼也沒有說,而是拿著一個臉盆與弟子來到附近的海灘。

師父先把臉盆盛滿水,然後往臉盆裏丟了一顆小石頭,這時,臉盆裏的水濺了出來。接著,他又把一塊大一些的石頭扔到前方的海裏,大海沒有任何反應。

看著迷惑的弟子,師父說:“你不是說你的心胸開闊嗎?可是,為什麼別人隻是說你兩句,你就生這麼大的氣,就像被丟了顆小石頭的水盆,水花到處飛濺?”弟子低頭不語。

別人的話隻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都是不同的,如果因為別人的言語而生氣,不但是心胸不夠開闊,而且是修養和內涵沒有達到境界。

人生無論麵對什麼大喜大悲都能坦然處之,就是一種境界。世間的大多數人為了功名利祿而悲傷,往往他們悲傷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因為嫉妒別人的擁有,所以滿懷情緒,也因為無法釋懷失去的而惴惴不安。

古時有一個大財主,吃齋念佛多年,50歲方得一子,視為掌上明珠。

兒子漸漸長大了,可是他隻會笑,不會哭。財主想盡各種辦法,罵他、打他都無濟於事。正無可奈何之際,適逢一雲遊高僧前來化緣,財主就請求高僧為兒子診治。

仆人把孩子抱來。孩子不認生,衝高僧嘻嘻直笑。財主上前狠狠地打了孩子屁股一下,孩子皺皺眉頭,隨即平靜,一聲不哭。

財主衝高僧一攤手,說:“高僧,您看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高僧不說話,隻是順手從果盤裏拿出一根香蕉和一串葡萄,在小孩兒麵前一晃。

小孩兒想了想,伸手接過了葡萄,並微微一笑。

財主在一邊解釋:“他從小就不吃香蕉。”

高僧點點頭:“知道取和舍,說明智力是沒有問題的。”

財主伸手拿走了盤子中的香蕉,孩子愣了一下,沒有哭也沒有笑。看到孩子這樣,高僧沉思片刻,端起桌上的果盤,說:“跟我來!”

一行人走出財主家的大門,恰逢3個小孩兒在門前玩耍。高僧看了看小孩兒,又看了看果盤,果盤裏恰巧還有3根香蕉一串葡萄。於是高僧分給每人一根香蕉。3個小孩兒接過來,興高采烈地剝開就吃。

這時,財主的兒子忽然伸手指著香蕉,大聲叫起來。財主趕緊拿過葡萄哄兒子:“那是你最不愛吃的香蕉,這是你最喜歡吃的葡萄。”

財主的兒子奪過葡萄,扔到地上,仍是伸手要香蕉。3個孩子很快吃完,抬頭衝財主兒子笑笑。

這時,財主的兒子忽然號啕大哭,把財主和仆人都嚇了一跳。

財主欣喜之餘也迷惑不解:“他平時一口香蕉也不吃,今天怎麼會為香蕉哭了呢?”

高僧微微一笑,說:“世間大多數人的悲傷,不是因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為別人得到了。”

世間百態,人物百型。能夠真正做到淡定處之的人並不多,人們應該懷有一顆坦然的心,不因外物的豐富、富有而狂喜;不因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無論麵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定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定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也不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這才是人生修養的必備課。

得意淡定,低調做人

得意淡定就是說得意的時候要淡定,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老子曰:“淡兮其若海”。誌得意滿應淡如海,驕傲侮慢尤不可,仍須心謙身平,不狂妄,不像“子係中山狼,得誌更猖狂“。而要心體瑩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李世民在公元637年頒布唐律唐令,執法嚴明,對官員的過失斥責的也很嚴厲。開國功臣尉遲敬德,居功自傲,在出席宮庭宴會時,如果有的人座次在他之前,他就當眾質問人家有什麼功勞,“敢居我之上”。有一次任城王李道宗勸他不要吵架,他竟然勃然大怒,險些打瞎人家的眼睛。對此,李世民甚為不滿,席後,太宗提醒他,想一想韓信、鼓越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會被漢高祖殺掉,並警告說:“國家綱紀,離不開賞罰,不能居功自傲,否則,將後悔莫及。”這一警告果然有效,尉遲敬德嚇得呆在家裏,再三要求辭職,表示再也不尋釁鬧事了。

古往今來,由於居功自傲、最終招來殺身之禍的將領有很多,他們並未戰死在拚殺的疆場,而是斷魂於自己人的刀下,不得不讓人深思。

鄧艾以奇兵滅西蜀後,不覺有些自大起來,司馬昭對他本來就有防範之心,現在看他逐漸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變,於是發詔書調他回京當太尉,明升暗降,削奪了他的兵權。鄧艾有殺伐征戰的謀略,但他因居功自傲,使他命不久矣。他上書司馬昭,權衡利弊,欲親自剿滅東吳。然司馬昭心存疑慮,再加上鄧艾一意孤行,以大功臣自居,與司馬昭強行爭辯欲出兵伐吳。使得嫉妒鄧艾之功的人紛紛上書誣蔑鄧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馬昭最後將鄧艾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