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她,假如把全世界的時間和金錢都給她,她要做什麼?沙拉菲娜笑了起來,把上麵的話重述一遍:替母牛擠奶、趕牲口去草原、整理果園、梳理羊毛。沙拉菲娜對都市生活並非一無所知,她偶爾也看電視、閱讀新聞雜誌。她有很多年輕的親戚住在大城市裏,生活很富裕,擁有汽車、各種家電,每年出國度假。但他們時髦而現代的生活方式,對沙拉菲娜毫無吸引力。她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既滿足又平靜。
工作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工作。如果盼望不工作而幸福,那一定是空虛而沒有希望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玩具士兵成天打瞌睡消磨時光,越過越煩。
“嘀嗒、嘀嗒……”鬧鍾每分每秒都歡快地歌唱,它對眼鏡說:“我要把快樂之道告訴玩具士兵。”
“我覺得,切身體會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眼鏡說。
於是,鬧鍾告訴玩具士兵:“郵局正招收郵遞員,你去試試。到時,你會和快樂手拉手。”
玩具士兵歡快地吹著口哨,下班回來。“我知道了——無所事事難以快樂,能工作就是幸福!”
伏爾泰說:“工作可以趕跑三個魔鬼——無聊、墮落和貧窮。”
無所事事難以快樂,這不免又讓我想起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兒子的信中的一個故事。
在古老的歐洲,有一個人在他死的時候,發現自己來到一個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剛踏進那片樂土,就有個看似侍者模樣的人走過來問他: “先生,您有什麼需要嗎?在這裏您可以擁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娛樂及各式各樣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齡美女,都可以讓您盡情享受。”
這個人聽後,感到有些驚奇,但非常高興,他暗自竊喜:這不正是我在人世間的夢想嗎?於是每天他都品嚐各種佳肴美食,同時盡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卻對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於是他就對侍者說:“我對這一切感到很厭煩,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給我一份工作做嗎?”
侍者卻搖頭說:“很抱歉,先生,這是我們這裏唯一不能為您做的。這裏沒有工作可以給您做。”
這個人非常沮喪,憤怒地揮動著手說:“這真是太糟糕了,還算是天堂呢!那我幹脆留在地獄好了!”
“您以為您在什麼地方呢?這裏就是地獄。地獄與天堂的唯一區別就是沒有工作!”那位侍者溫和地說。
由此可見,失去工作就等於失去快樂。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卻要在失業之後,才能體會到這一點。在這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年代,企業隨時倒閉,公司隨時裁員,每一刻鍾甚至每一秒鍾都有人淪落到浩浩蕩蕩的失業大軍中。而你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這簡直就是一種令人羨慕的幸福。
還有很多人把工作看成是苦差事,尤其是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更近乎是一種折磨。然而,你想過沒有,一旦沒有任何事情可做的時候,你不僅不能感到愉悅,反而會感到更加痛苦。愛爾蘭作家巴克萊說:“幸福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愛。”有事做不是造成不幸的因素,而是使你幸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工作,支撐起一個人的生活,支撐起一個人的人生。無論你處於何種環境、從事何種工作,都可以使自己幸福或不幸福,關鍵是你工作著,是否快樂著。
我工作我幸福,工作著就是幸福的!理由很簡單:一個找到自己工作的人等於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幸福就是愉快的工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把工作當成快樂,把快樂當成工作,隻有這樣,工作才會充滿快樂和喜悅,我們才能夠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某日,一位學者在外散步,看見一名警察愁眉苦臉、情緒沮喪,就問: “怎麼了?有什麼事情讓你煩惱嗎?”
警察回答說:“我一天到晚不停地巡邏,卻隻有10美元,這樣的工作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這時,一個灰頭土臉的掃煙囪的人走過來,學者覺得他很快樂,就問他:“你辛苦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掃煙囪的人回答:“2美元。”
學者又繼續問:“一天才2美元,你為什麼這麼快樂?”
掃煙囪的人驚訝地說:“為什麼不呢?”
警察鄙視地說:“隻有垃圾才愛幹垃圾的工作。”
學者嚴肅地說:“警察先生你錯了,他在幹著使自己愉悅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卻被工作奴役著,他的人生比你更精彩!”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工作與玩之間的區別僅僅是個態度問題,工作是人們被迫做的事情,而玩則是在主動的情況下做的。他在《湯姆?索亞曆險記》中寫道:“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湯姆被命令給柵欄刷油漆。這時他的夥伴來開他的玩笑,湯姆於是就吹起了口哨,做出好像很喜歡幹活的樣子。馬上,他的夥伴們排起隊來,爭著請求允許讓他們也來刷一刷,有的甚至願意出錢來嚐試一下。”
由此可見,同樣一件事,把它當成工作,你會感受到疲憊和不快樂,假如把它當成玩,你就會樂此不疲。如今,不少聰明的企業已經開始提倡“工作就是娛樂”的觀念,讓員工自己從工作中尋找樂趣,使之在忘我的工作中,獲得一種快樂的感受,這是一種真正的幸福感,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日本當今最有名的企業領袖之一,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在他的自傳《活法》一書中講了他這樣的一段經曆。
當初作為研究人員著手研究課題,每當專心致誌做完一個實驗,得出意料中的結果時,他總是高興得手舞足蹈,歡呼雀躍,大喊:“太好了”,可他的助手卻總是冷眼旁觀。
有一次,當他又高興得跳起來,甚至叫助手也“高興高興”時,助手卻說,作為一個男人,動不動就高興得跳起來,隻會讓人覺得太輕率。
但他卻說:“雖然有些輕率,但是發自肺腑的高興及感恩之心,是繼續從事踏實的研究和勤懇工作的動力。”
成功者樂於工作,並且能將這份喜悅傳遞給他人。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也說過,真正的幸福就是能愉快地工作。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生成就獎”。在素來都把榮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為重要的日本人心目中,這是一項人人都夢寐以求、卻又高不可攀的至高榮譽。在日本,無數社會精英、博學俊士一輩子努力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能夠獲得這項大獎。但最近一屆的“終生成就獎”,卻在舉國上下的期盼和矚目中,出人意料地頒發給了一位名叫清水龜之助的小人物。
清水龜之助是東京一位地位卑微的郵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各式各樣的郵件,快速而準確地投送到每一個相關的家庭。與那些長期從事能夠推動人類曆史快速發展的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專家學者們相比,清水龜之助所從事的這項工作,簡直就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的。然而,就是這位長期從事如此平淡無奇的郵差工作的清水龜之助,卻獲得了這項殊榮。這是因為在他從事郵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態度始終與他到職第一天的那種認真和投入沒有區別。在不算短暫的25年中,他從未有過請假、遲到、早退、脫崗等任何缺勤情況。而且他所經手投遞的數以億計的郵件,從未出現過任何差錯。不論是狂風暴雨,還是地凍天寒,甚至在大地震的災難當中,他總是能夠及時而準確地把郵件投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清水龜之助幾十年如一日地把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工作,鑄造成了一項偉大無比的成就呢?
清水龜之助對此不無感慨地說:“是快樂!我從我所從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清水龜之助說,他之所以能夠25年如一日地做好郵差這份工作,主要是他喜歡看到人們在收到遠方親友捎來的音訊時,臉上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而欣喜的表情。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竟然能夠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心靈安慰和精神快樂,這使他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工作神聖而有意義。
正是這種快樂的力量,支持清水龜之助完成了這項偉大的成就。
當你將工作當成一種快樂時,就能夠享受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就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和作用。獲得幸福的秘訣,並不在於為了追求享受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獲得享受。
勤勞一生,幸福長眠
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而使它成為熊熊烈火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勞動,再勞動。”也就是說,隻有勤奮地工作,才可能成為天才。
勤勞是世界各民族的共識,世界各民族都留下了許多關於辛勤勞動的至理名言。
隻有勤勞的翅膀,才能證明人間並不遠離天堂。(伊朗)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意大利)
勤拿斧頭的人不缺柴。(非洲)
勤勞意味著萬物不缺,懶惰意味著一無所有。(尼泊爾)
勤勞是幸福用血汗創造出來的。(拉丁美洲)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自己永久的伴侶。(美國)
自古以來,辛勤勞動也中華民族始終保持的傳統美德。從《尚書》中的“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到《左傳》中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從“天道酬勤”到“業精於勤”,從“人生在勤,不索何為”到“克勤予邦,克儉於家”……無數的名言警句成為對這種偉大精神的生動寫照。
魯迅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捷徑的。古羅馬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他們在安排座位時有一個順序,就是必須先經過勤奮的聖殿,才能達到榮譽的聖殿。勤奮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那些試圖繞過勤奮尋找榮譽的人,總是被排斥在榮譽的大門之外。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我一生隻敬重兩種人,沒有第三種。第一種是不辭辛勞的勞動者,他們勤勤懇懇,默默無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活出了人的尊嚴。我非常敬佩那些從事繁重勞動的體力勞動者。我欽佩的第二種人,是那些為了人類能有一個獨立的、豐富的精神世界而孜孜求索的人。他們的勞動不是為了一日三餐,而是為了增加生命的養分。”
一向信奉“一勤天下無難事”的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去世前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10點睡覺,2點半起床辦公,每周工作100多小時,他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億萬富豪,從不識“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膠大王”。
王永慶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幼時無力進一步學習,長大後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隻有吃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我還常常想,由於生活的煎熬,我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因此,吃苦耐勞是王永慶成功的撒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