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蘇格拉底說:“如果你要讓土地帶來豐盛的果實,你就必須耕耘這塊土地;如果你想從羊群裏獲得財富,你就必須好好照管羊群;如果你要使身體強健,你就必須使身體成為心靈的仆人,用勞動出汗來訓練它”。幸福並不存在於外在的因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習慣吃苦耐勞的人不可能不幸福。

幸福感就在工作之中

工作的幸福感是一樣的,而工作中的不幸卻各有千秋。受社會環境、自身需求等影響,現實的工作中出現了很多弊端和不完美。競爭壓力大了,人際關係複雜了,工作沒有了挑戰性,得不到公平可觀的報酬,得不到上司和同事的認同,工作環境缺乏人性化……種種挫折、種種不快,讓人難受、憤怒或者悲哀。 “工作中有幸福感”這種願望對很多人來說變得有些奢侈。

從本質上而言,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不管有多少種令人不幸福的理由,就個人而言,一個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提升自身對工作的幸福感,如抓住機會提升成就感、塑造合作融洽的人際關係、勇於麵對挑戰等。

隻要找到了不幸福的理由,也許就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捷徑。究竟是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幸福感?

職場如戰場,隻有勝出者才能生存。在企業管理中甚至有一條潛規則,如果一個單位太和氣,員工之間太相安無事,領導反而會覺得沒有生機,於是,會招募新的員工或者派來空降兵,以“鯰魚效應”攪動過於穩定的局麵,引發彼此間的競爭。職場上的競爭雖然不見刀光劍影,不見彌漫的硝煙,但是為了勝出,有人甚至不擇手段,在能力及業績之外,更用上種種獨門暗器,如中傷、背後拆台,甚至揭其隱私,導致人們喪失幸福感。

隨著職場競爭的加劇,很多人承擔正常負荷外的工作,隻有做得多,才能體現業績,才能成為老板欣賞的員工,才能成為崗位上無可替代的人。因此,我們像被工作“綁架”一樣,每天都在超負荷地工作,職業病、亞健康成為職場人士最大的健康隱患。高強度地工作也大大削減了一個人的工作幸福感。

隨著熟練程度的增加,我們的工作不再是挑戰,更多的是一種簡單重複。每天早晨睜開雙眼,一想起又要麵對日複一日像機器人一樣程式化地做某些事情,痛苦和無奈就會湧上心頭,厭倦感油然而生。沒有工作,何來所謂的工作幸福感呢?

由於社會整體經濟水平提高了,個人對物質需求逐漸增加,很多人感覺拚命工作卻得不到心裏預期的報酬,感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匹配。於是,低薪也慢慢偷走了一個人的幸福感。

人是社會性的,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由此往往產生摩擦,引發對立情緒及若有似無的緊張感。在工作環境中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心情舒暢,再苦再累也快樂無比。反之,就會覺得好像人人跟自己過不去似的,心情苦悶,情緒壓抑。緊張的人際關係又怎麼能讓人幸福呢?

喜歡工作,卻又覺得工作環境不夠好。過於遙遠的上班路途,過於嘈雜的工作環境,格子間一覽無餘沒有個人空間,有人大聲喧嘩言語粗俗……對於一個能專注投入工作的人來說,不會計較自己所處的工作場所是否幽靜,是否有個人空間。但對於不能調整工作態度和放鬆心情的人來說,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對工作的感受和幸福感。

如果不坐班,如果打卡機不那麼無情,就會覺得這是單位的福利,個人相對自由很多。而每天朝九晚五,嚴格的考勤製度,對於那些心向自由,卻又放棄不了單位那種旱澇保收、到期領薪的安穩日子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苦惱。

隻要身在職場,無可避免都會遇到以上種種不如意,如果你不主動去適應、去調整,可能會越來越被動,工作幸福感離你也將越來越遠。其實,隻要我們正確認識這些問題,並想辦法從身心等方麵進行調整,也許又會是另外一種情況。

對於職場競爭,應該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分析。社會在發展,需求在提高,職場競爭必然存在。老板需要通過競爭激發員工潛能,員工也要在競爭中表現自己強勢的一麵。所以,你一方麵要迎接挑戰,直麵競爭;另一方麵,該超脫時要超脫。競爭並不可怕,職場沒有永遠的輸家,關鍵是要從工作中總結經驗,從競爭對手身上學習長處,認識到競爭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能夠積極地思考競爭、迎接競爭,這樣競爭自然就成了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

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你對自己要有知足及接納的態度。力所能及地做好每一件事,並犒勞自己,尤其一項工作完成後,和同事相聚慶祝,既強化了成就感,又對後麵的工作充滿期待和信心。另外,還要懂得適可而止,對不合理的要求學會說“不”。在感覺累的時候放慢工作節奏,把注意力轉移到讓我們輕鬆快樂的事情上,這樣就可以把壓力釋放出去,工作就會逐漸成為一件開心的事。

任何職業本身都無所謂有趣或者乏味,有趣與否在於我們對它的理解和態度。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就能發現更有效率的方法,把工作做得更完美。當你在工作中有厭倦感時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究竟是工作沒有給我新鮮感?還是自己在日複一日的工作中產生了不自覺的惰性?學無止境,工作也一樣。創新的人和墨守成規的人,其實都處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中,但如果應對方式不同,結果就會不同。厭倦的時候,應在工作中尋找新的興奮點,它是提升工作幸福指數的良藥,能夠化解工作中瑣碎的煩心事和倦怠感。

低薪是相對的。如果這份薪水真的低到自己的工作價值被嚴重低估、實在無法接受的程度,就需要你主動去和領導溝通,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得不到改善,換份工作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實在使你無法開心工作。但如果實際情況並不是那麼糟糕,那就需要你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了。不妨想一想,這份工作在薪水之外,是否還給你提供了其他機會?例如,個人成長的空間、學習與提高的機會、事業發展的平台、大大小小的福利等。這樣想會讓你的心態變得平和,態度積極一些,抱怨少一些。

融洽的人際關係,營造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幸福氛圍。要想在工作中不為人際關係而苦惱,首先是要擺正心態,做一個輕鬆、開心並容易相處的人,共同維護一個講原則、重感情、團結和諧的工作環境。一個真正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人,就擁有一把開啟快樂之門的鑰匙。

處在嘈雜的工作環境和緊張的辦公空間,如果你始終無法專注地投入工作, 很久的漂亮水杯,使用別致好看的文具,貼上一兩張有趣的貼畫,擺一兩盆綠色植物,變換計算機屏保。這樣的辦公桌很有個人氛圍,或許可以使你的情緒放鬆下來。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你需要和現實中的種種條件妥協。公司付你薪水,你就必須敬業地朝九晚五,嚴格遵守公司的規章製度。如果你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毫無疑問,同時就會喪失更多的閑暇時間。你不可能同時擁有一切:安全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權利、更多的朋友……隻有放棄魚與熊掌兼得的想法,平和地拋開一部分欲望,才不會經常有挫折感。

工作也可以是幸福的。與其感歎工作中種種的不如意,不如靜下心來想想如何努力將它做得更好,做到盡可能的完美。隻要你調整心態,找到工作的樂趣和價值,努力地去經營它,寬容地去體驗它,就能讓工作的過程成為一個快樂和享受的過程,從而讓自己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一個讓你深感幸福的工作必定帶給你一個幸福的生活狀態,那麼為什麼不讓你的工作充滿樂趣呢。

舉一個大家都極為熟悉的小故事:兩個建築工人在砌牆。甲工人說“我在打工掙錢”;乙工人說“我在給孩子們做一間將來他們讀書的教室”。想一想,誰會在工作中更有幸福感?當然是後者。同樣的工作,在甲工人看,是枯燥、單調的,他會更計較得失;在乙工人看,卻是一件美好的事,這激勵了他,他賦予了工作一種意義。

幸福取決於自己!無論做什麼工作,首先都要讓自己幸福。隻有感覺到工作是一種幸福,你才能對工作充滿激情,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優質、高效地完成工作,才能在快樂中工作,在幸福中成長!

至於如何給幸福下定義,是每個人找到自己位置的關鍵。如魚在水,冷暖自知。工作中的幸福不是別人給的,所以先給自己一個幸福工作的理由吧,然後再抓住幸福不放手。

勞動越多,幸福越多

拉丁語中“工作”(tripalium) 一詞最初指的是“刑具”,即折磨人的東西。認知心理學家皮埃爾?布朗?薩努恩( Pieer Blanc-Sahnoun)指出,“自從亞當和夏娃被驅逐出伊甸園,不得不靠自己的辛勞才能生存以來,工作就一直被看成是上帝對人類的詛咒”。另外,很多人還對工作有種錯覺:自己沒有從事的職業肯定更有意思,別人的工作和職位更讓人羨慕。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情況下,幸福與工作好像沒有什麼聯係。相反,人們似乎隻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樂。下班之後、雙休日、節假日,才是一天、一周、一年中的快樂時光。當然,快樂是需要錢的,為此就必須工作,工作的價值似乎隻是為工作之外的快樂買單。

泰戈爾在《人生的親證》中寫道:“我們的工作日不是我們的歡樂日——因此,我們要求節日,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能找到節日,所以我們是不幸的。河流在向前奔騰中找到它的節日;火焰在熊熊的燃燒中找到它的節日;花香在大氣的彌漫中找到它的節日,但是我們每天的工作中卻沒有這樣的節日,這是因為我們沒讓自己解放,因為我們沒有愉快地、完全地將自己獻身於工作,以至於讓我們的工作壓倒了自己。”

工作本身不幸福,幸福隻在工作之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但其實並不正確。

詹姆斯?愛倫被譽為20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神秘者”、“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他每日環顧世界,冥思苦想,終於發現“勞動就是生命”這條與真理一起孕育出來的原則。詹姆斯?愛倫認為:勞動是撫慰世人內心痛苦的療法和引領眾人步入成功的法則。勞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勞動本身很高尚。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是生活的根本。勞動越豐富,生活就越豐富。腦力勞動者、思想原創者、永不停息地進行腦力活動的人是這個世界上生命力最持久的人。參加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者、園丁、永不停息地進行體力活動的人,其生命的持久性僅次於前者。所以說,工作即是幸福,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在歐洲的某個山穀裏有一個幸免工業革命侵入的阿爾卑斯山區,那裏仍存在著原始形態的社區。這個地區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居民的工作與休閑幾乎無從區分,你可以說他們每天工作16小時,也可以說他們從不工作。意大利境內阿爾卑斯山區瓦歐斯塔的川達茲橋村,有位76歲高齡的老太太沙拉菲娜,每天清晨5點起床,為母牛擠奶。她煮好多份早餐,整理好屋子以後,視天氣和季節而定,或把牛羊趕到草原上放牧,或照顧果園,或梳理羊毛。夏季時,她用幾星期的時間在草原上割牧草,然後把一大捆的幹草頂在頭上,徒步走幾英裏路,搬回自己的穀倉。如果走捷徑隻用一半的時間,但她為了保護山坡,減少人為的侵蝕,寧可走人跡稀少的曲折山路。晚間她可能看些書,講故事給曾孫子聽,或為到她家開舞會的親朋好友演奏手風琴。

若問沙拉菲娜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她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幫母牛擠奶、放牧、在果園剪枝、梳理羊毛……事實上,她的樂趣完全在於她一輩子賴以謀生的工作。套用她自己的話: “這給我極大的滿足,到戶外去,跟人聊天,跟養的牲口在一起……我跟每個人說話——甚至是植物、鳥、花、動物,我覺得渾身舒暢、快樂;累了得回家真是一件不幸的事……即使工作很忙,一切仍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