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意思是說: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就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
對命運的順從,對自身的修養,這是一個不能改變和能夠改變的辯證關係,容易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自己,不能改變的,是世界的賦予。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哪些能夠改變,不能改變的,怎麼去適應。
人們經常看到的是這種情況:
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複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鬱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到星期四的時候就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
其實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每複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後,你每天還在繼續挨打。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與其這樣,不如向前看。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人的精力有限,少一些抱怨的時候,看看有沒有更多的發展和改變的機會,看看有沒有要做好準備的機會。用有限的精力多吸收和學習一些有益處的信息,就多了一些學習和吸取的時間,積蓄力量增加能力,多了一些機遇,也多了一些改變不幸命運的機會。
抱怨得多了,會看到更多的不幸。理論和實踐上逐漸積累,在和別人共同抱怨的切磋中技藝更加成熟,因為你整天抱怨,就成了這方麵的專家。有一句古訓,叫做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真正的遵循起來,感覺心態會好很多。其實這其中不僅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態度問題,更是一種心態。心靈上寬恕了別人,也寬恕了自己。《菜根譚》中有雲: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有一個僧院戒規森嚴。按照靜默誓言,任何人都不允許說隻言片語。但這條戒規也有一個例外,每隔十年,許可僧侶們說兩個字。一位僧侶在這個僧院度過了他的第一個十年之後,來到主持僧侶麵前。“已經十年了,”主持僧侶說道,“你想說的兩個字是什麼?”
“床……硬……”這個僧侶說道。
我知道了,主持僧侶回答道。
十年之後,這個僧侶再次來到主持僧侶的麵前。“又過了十年,”主持僧侶說道,“你想說的兩個字是什麼?”
“飯……餿……”這個僧侶說道。
我知道了,主持僧侶回答道。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這個僧侶再次來見主持僧侶,主持問道:“經過了這十年,現在,你想說的兩個字是什麼?”
“他……們……”僧侶頓了頓,終於不顧戒規,憤憤地說道:“辭退了我!”
“我知道這是必然的。”主持僧侶回答道,“這麼多年來,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抱怨。”
其實“抱怨”就是表達內心不滿的一種態度,但是當我們要表達不滿時,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希望對方能有所改善來為自己帶來新的滿意。因此要做到有效的抱怨,心態是個關鍵按鈕,雖然我們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有效地預防和回避抱怨的發生,但是我們絕對有權為自己選擇適當的態度。正確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在抱怨與有效地達成目的之間找到適人、適事、適時的最佳平衡點。隻要凡事多從積極的方麵去考慮,盡量克製消極的情緒;隻要凡事多從長遠的方麵去衡量,不要為眼前的小利所誤導,這樣心中就有了一個“抱怨”的準則,我們就不難因人、因事、因時做到有效表達內心的不滿,並促成問題的圓滿解決,達到有效抱怨的原則。
生活中難免會有抱怨,我們要學會抱怨。如果你能盡量與好麵子的人打交道,就不需要抱怨太多,因為他們會盡量達成你的要求,讓你不需要抱怨。如果確實有問題,對方也會聽你的抱怨,並及時改進。
不要見人就抱怨:隻對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則。向毫無裁定權的人抱怨,隻有一個理由,就是為了發泄情緒。而這隻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厭煩。要知道,即使是發泄情緒,也有比向無能為力的人抱怨更多更好更理智的方式。直接去找你可能見到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工作人員,然後心平氣和地與之討論。假使這個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將抱怨的強度提高,向更高層次的人抱怨。
抱怨講究方式,盡可能以讚美的話語作為抱怨的開端。假如你在一家餐廳裏,你可以先以曾經在這家餐廳用過餐而且非常喜歡作為開場白;假如你是第一次來,你也可以用慕名而來做借口。不要認為這是虛偽,因為這一方麵能降低對方的敵意;同時更重要的是你的讚美已經事先為他們設定了一個遵循的標準。記住:聽你抱怨的人也許與你想抱怨的事情並不相關,甚至不知道情況為何,如果你一開始就大發雷霆,隻會激起對方敵對、自衛的反應。
如果碰到的情況是既費時又花錢的,你也許會發火,但你仍然必須努力的自我控製。表達你的憤怒並沒有錯,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可能會得到非常有效的結果,但是絕對不要失態;假如你失去控製,就是冒著降低自己的可信度與全盤皆輸的風險。忽略小的失誤而挑大毛病,這是抱怨的最佳手段,假如每件事都激起一場戰爭,你會滿盤皆輸。因此,在生活中不要把精力虛耗在抱怨上,隻有多一份大度和寬容,少一份憤怒和抱怨,我們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我心坦然,缺憾何妨
完美欲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類才會永不滿足地向前發展。我們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時我們必須學會接納我們的不完美。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缺陷:外貌上的,性格上的,經曆上的……當一個人懂得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他也就離真正的完美不遠了。
有一位女士已經37歲了,幾年前丈夫不幸病故,家裏人都執意讓她再找一個意中人,熱心的朋友也勸她早日結束獨身生活。她雖然也看過幾個對象,但都沒有成功。原因是這位女士和別人見麵後,總是先把自己的缺陷和盤托出,暴露無餘,令一些人“望而卻步”。她的朋友數落她時,她卻振振有辭:“年輕時搞對象都沒有裝模作樣過,老了更不用掩飾,我就是這麼樣一個有瑕疵的女人,先讓對方看清楚點不好嗎?”後來這位女士還真找到了一位心心相印的意中人,據說對方在假貨遍地人也愛裝假的今天,就是看中了這位女士毫不掩飾、勇於承認缺陷的優點,認為這人難得的實在。由於這位女士事前把自己的缺陷毫無保留地告知對方,對方“揚長避短”,兩人配合默契,生活得很美滿。朋友們都說,實在人有實在命,這位女士正是用袒露缺陷換來了幸福。
人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刻意掩飾,自欺欺人。有一位腿有殘疾的私營企業主,經過自己十幾年的奮鬥拚搏,終於成了聞名遐邇的雕刻家和經營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對他說:“你如果不是殘疾,恐怕會更有成就。”他卻淡然一笑說:“你說得也許有道理,但我並不感到遺憾。因為如果沒得小兒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當了農民,哪有時間堅持學習,掌握一技之長?我應該感謝上帝給了我一個殘疾的身體。”還有羅斯福和丘吉爾,羅斯福曾連任四屆美國總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是一個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爾是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獲諾貝爾獎,但他也曾經是一個貪睡、貪酒的人,還曾因吸食鴉片兩次被趕出辦公室。但他們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輕時的不良嗜好,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缺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人人都有。然而,麵對缺陷,大多數人是去掩飾。掩飾缺陷也許是人的天性,畢竟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袒露自己缺陷的人,實屬不多。因此袒露缺陷確實需要勇氣,要戰勝自己的懦弱,戰勝自己的虛榮,還要戰勝世俗的偏見。所有這些,沒有超人的勇氣是萬萬做不到的。
席勒曾經給成年人寫過一篇童話:一個圓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圓,因此它就四處尋找它遺失的那一部分。但因為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圓,所以隻能慢慢滾動,由此得以沿途欣賞花草的芬芳,陽光的燦爛,並與蚯蚓娓娓而談。有一天,它終於找到了自己遺失的部分,它高興極了,因為它又是一個完美的圓。它又開始飛快地滾動,它在快速滾動中發現世界整個變了樣,許多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了,於是它又停下來,毫不猶豫地將千辛萬苦找回的部分丟在路邊,然後慢慢滾動著……
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隻要我們真誠地麵對,有點缺憾,人生照樣精彩。
還有一個男人,單身了半輩子,突然在43歲那年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紀差不多,但是她以前是個歌星,曾經結過兩次婚,都離了,現在也不紅了。在朋友看來,覺得他挺虧的,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新娘身上的瑕疵太多了。
有一天,他跟朋友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望著能開寶馬車,可是沒錢,買不起。現在呀,還是買不起,隻能買輛三手車。”
他的確開的是輛老寶馬車,朋友左右看看說:“三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呀!”他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麼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麵嫁個廣州人,後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20年,大大小小的場麵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有以前的嬌氣、浮華氣了,卻會做一手好菜。又懂得料理家務。說老實話,現在真是她最完美的時候,反而被我遇上了,我真是幸運呀!”
“你說得挺有道理的!”朋友陷入沉思。
他拍著方向盤,繼續說:“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幹過許多許多荒唐事,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人都變得成熟、都懂得忍讓、都彼此珍惜,這種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正因為這位男士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他才不苛求愛人的完美,結果兩個有瑕疵的人才能湊到一起,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某種意義上看,人就是生活在對與錯、善與惡,完美與缺陷的現實中,我們既然能從自己非常優秀與完美的現實中受益,為什麼就不能從自己的缺陷中受益呢?
我們應該明白有缺陷並不是一件壞事,那些自認為自身條件已經足夠好以至於無可挑剔、不必改變現狀的人往往缺乏進取心,缺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的意誌。相反,承認自己的缺陷,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卻可以使我們處在一種清醒的狀態,遇事也容易做出最理智的判斷。在人世間,人是注定要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去甚遠的。所以要在從容淡定的心態中微笑著麵對和承接該來的一切,任憑歲月的風刀利劍斬斷羈絆的枝蔓,笑對流年的和風細雨沉澱過往的真情,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當你不再去刻意追求所謂的完美時,在別人的眼中,你真的已經很完美。
要想保持心靈健康平和,重要的原則就是對我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安然接納,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麵對自己的不完美,懂得包容和欣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