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提羅心中大怒道:“誰踩了我的頭,明天清早太陽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他的頭就會破為七塊!”那賴一聽,也十分惱怒地叫道:“是我誤踩了你,你幹什麼發那麼重的咒呢?器物放在一起,還有相碰的時候,何況人和人相處,哪能永遠沒有個閃失呢?你說明天日出時,我的頭就要裂成七塊,那好,我就偏不讓太陽出來,你看著好了!”

那賴施了法術,第二天太陽果然沒有升起來。五天過去了,太陽仍然沒有出現,全國各地處在一片漆黑之中。無論是國王、大臣,還是老百姓,都覺得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但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人膽戰心驚,全國陷入恐慌之中,到處是燈籠、火把、蠟燭以及惶惶不安的人群。

國王請來僧人,請教他們該怎麼辦。在這群僧人中,有一個人才學超群,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麼回事,連忙報告國王說:“陛下!據我所知,這是由於山裏兩個得道的修道人,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壓住太陽,不讓它升上天空。”

國王著急地問:“照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們停止爭吵呢?”

僧人建議道:“請大王立即率領全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職位高低,到那兩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請求他們和解。即使他們對對方心懷不滿,為了百姓的利益,他們還是會和解的,畢竟他們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國王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得聽從僧人的建議。他立即派人飛馳各地,傳達命令。很快,老百姓及文武官員都集合好了。國王率領著這支長長的隊伍,大家高舉著火把進到山裏,找到了那兩位修道人。

國王先見到那賴,立刻跪下叩頭說:“聖者啊!國家富饒,人民生活安定,這都是托了你們的福!而現在兩位不和,都是我不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請您設法消除老百姓的恐懼,使他們重新安居樂業吧!”

這時,那賴已經認識到自己賭氣造成的後果,說:“陛下!要是提羅願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陽放出來。”

國王又去提羅那裏,請求他與那賴和好,讓百姓免除憂慮。可是提羅已發出的咒語是收不回來的。聰明的國王對那賴說:“你在頭上塗滿泥,然後把太陽放出來。”

那賴照辦,放出了太陽,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山河,一切是那麼明亮、溫暖。就在這時,那賴頭上的泥殼被太陽炙烤,破得七零八落,那賴本人則安然無恙。

兩個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幫助國王治理國家,全國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了。

一個人的怒火不但會使自己失常,也會連累大眾一起受難。故事中得道的兩位修道人的行為就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小矛盾,竟使得人們幾天不見光明。所幸的是,事情最終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兩位修道人和好如初,人們重見光明,安居樂業。但更多的時候,因怒火而起的麻煩並不會都能如此輕易化解,因此,佛陀奉勸人們無論對人對事,都應心平氣和,冷靜理智地對待,而不要輕易動怒,做出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利的事情來。

喜怒無常、輕言輕動的人,往往意氣用事,這是一種病根。想必這樣的病根大家都有,也嚐過這個病根帶來的苦滋味,然而,這個病根卻並不太容易拔出。

在生活中,鬧矛盾是經常有的事情。有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和自己的父親有一些矛盾,當他摔跤、受傷或是犯錯的時候,他的父親從來不會溫柔地安慰他,而是用粗暴的言語訓斥他。比如說,“你這個孩子真笨”,“你怎麼會這樣”,“你真讓人操心”。就算這個小男孩是不小心的,他的父親也仍然要訓斥他。這讓孩子很委屈,也很不滿自己的父親。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一個想法:如果我以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可不會這麼對他,如果他受傷或摔跤了,我會很溫柔地照顧他,把他摟在懷裏,愛撫他,幫助他,我才不會對他大喊大叫,那樣一點兒也不像真正的父親。孩子們需要的都是慈祥的父親,而不是粗暴和不講理的父親。

有一天,男孩的妹妹和其他孩子玩吊床,一不小心從吊床上摔了下來,頭正好撞到了石頭上,一下子流出了鮮血,男孩非常生氣,他想叫喊的是:“你真是夠笨的,看看你把自己弄成什麼樣子了!”如果他叫喊出來了,那他豈不就成了父親那樣的人了嗎?還好,他沒有叫喊出來,他及時地控製住了自己,開始調整自己的呼吸和心念,於是他馬上有了全新的體悟,他知道,若他控製不住自己,就會像父親一樣。他根本不願意這樣對待自己的妹妹,他不想成為讓妹妹討厭的人,他想成為一個能夠幫助他人的人。於是,他真的做到了,他沒有責怪自己的妹妹,沒有粗暴地朝她吼叫,而是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了她幫助。

小男孩還發現,當初父親對自己大吼大叫的時候,不僅使自己感到痛苦,也使父親本人感到痛苦,父親也遭受了憤怒的傷害,很可能父親也並不想那樣吼叫,然而由於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父親還是違背了自己的意願,發泄了憤怒。當小男孩想到這一點的時候,他不再忌恨自己的父親,而是想把父親叫來,和自己一起修行。

看到這裏,大家肯定有一種想法:這個小男孩真了不起,連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卻覺醒了,做到了。這都是修行帶來的好處,修行使這個男孩的心中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是一股動力。孩子憑借這股動力,改變自己的習氣,這正是他想做到的。而且,他的做法,不僅使他自己平息下來,同時也幫助別人走出了痛苦。

情緒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控製人們,而且在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注意到自己已經被情緒控製了。這時候,不管是語言方麵還是行為方麵,人們都會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別人。

控製自己的情緒,要經過一個嶄新的思考過程。這個思考過程是很艱難的。因為,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力量試圖破壞個人的特性,使我們從孩童時候一直到成人都相信自己有無法克服的情緒,無法克服那麼就隻好接受它們。在這裏要強調的是:你必須相信自己能夠在一生中的任何時刻,都按照自己選定的方法去認識事物,隻有這樣,你才能做到完全主宰自己。

有的人在激動的時候,會去做些需要體能的活動或運動,這可使因緊張而動員的“能量”獲得一條釋放的出路;有的人在情緒不安的時候會去找要好的朋友聊天,傾吐心中的抑鬱,把話說出來以後,心情自然也會平靜許多;還有的人借觀光旅遊來使自己離開那些容易引起激動的環境,避免心理上的紛擾,等到旅遊歸來,心情不再緊張,同時時過境遷,原有的問題或許也已顯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你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中,表現出極為典型地憤怒,那麼把憤怒拖延15秒鍾,然後以你的典型方式爆發,下次設法拖延30秒,不斷延長間隔期。一旦你開始意識到你能擺脫憤怒,你就已經學會了控製憤怒。拖延就是控製,經過大量實踐,你將最終能夠完全消除它們。

在憤怒時提醒你自己,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你無權要求任何人都應該千人一麵,否則隻會滋長你的憤怒。設法允許別人選擇,就像堅持認為你有權這麼做一樣。

向值得你信任的人尋求幫助。讓朋友告訴你,他們什麼時候看到你以言語的或者以公認的信號的方式發怒。一旦你身上出現這種信號,你就馬上想想自己正在幹什麼,並立即實行推遲發怒的策略。

及時實行自我反思。在你爆發怒火之後,宣布你剛才犯了錯誤,並且你的目標之一是為了使自己不再經曆這樣的憤怒。你可以用日記把憤怒記下,記下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令你選擇發怒的事件。認真對待條目,迫使你記下所有憤怒之舉。你不久就會發現,如果你持之以恒,那麼,記下事件這一舉動將促使你盡量少選擇憤怒。

當你不發火時,與那些經常因你的憤怒受到傷害的人好好談談。彼此分擔最易在別人身上激發憤怒的活動,並想出一個沒有令人精疲力竭的憤怒來交流你的情感的方法。也許一個便條、或者一個信使、或者一次使爭執雙方冷靜下來的散步,都能夠被雙方所同意,為的是你不再用毫無意義的憤怒來繼續傷害彼此。在經曆了數次令人冷靜下來的散步之後,你將開始發現自己已經不再忍心衝對方發火了。

不要為瑣事煩惱,看法改變,不滿就會消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人不能有嫉妒之心,少怪罪別人,多檢討自己,再稍微和氣一點,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向壞心情說再見,不作無謂的埋怨和惋惜。

凡事皆有度,氣大則傷身,拋開煩惱,別跟自己較勁,開誠心,布大度,再苦也要笑一笑,滅卻心頭火,順其自然,適度釋放怒氣,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別把精力虛耗在憎恨上,克服怨天尤人的壞習慣。凡事要有包容的心態,包容一切事物,杜絕一切惱怒,給別人以寬恕,換自我之幸福。

莫把精力耗在抱怨上

“雖然我看不見太陽,但我可以感受陽光的溫暖;雖然我看不見大海,但我可以傾聽海浪的聲音。”當一位盲人對你說出這樣的話語時,你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如此豁達的話語,如此樂觀的心態,不得不讓人折服。沒有一絲的抱怨,沒有一絲的頹廢,有的隻是自信和樂觀。他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向往。生活是美好的,不是嗎?看不到太陽,不要緊,你可以享受它的溫暖;看不到大海,也不要緊,你可以傾聽它的聲音。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當你打破杯子的時候,不要抱怨,想想,幸好你打破的隻是杯子,而不是更貴重的東西;當你打破更貴重的東西時,不要抱怨,想想,幸好隻是打破東西,並沒有弄傷自己;當你弄傷自己時,更不要抱怨,想想,幸好你隻是弄傷自己,並沒有弄丟你的命。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你會發現,原來退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

一頭老驢,掉到了一個廢棄的陷阱裏,很深,根本爬不上來,主人看它是老驢,懶得去救它了,讓它在那裏自生自滅。那頭驢一開始也放棄了求生地希望。每天還不斷地有人往陷阱裏麵倒垃圾,按理說老驢應該很生氣,應該天天去抱怨,自己倒黴掉到了陷阱裏,他的主人不要他,就算死也不讓它死得舒服點,每天還 有那麼多垃圾扔在它旁邊。可是有一天,它決定改變它的態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腳下,從垃圾中找到殘羹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沒,終於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麵上。

不要抱怨你的專業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學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窮你的女人醜,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資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 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這個世界隻在乎你是否在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抱怨的人不見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歡迎。他們以為自己經曆了世界上最大的困難,卻忘記了聽他抱怨的人也有這些經曆。

抱怨不可取在於:你抱怨,等於你往自己的鞋子裏倒水,使行路更難。困難是一回事,抱怨是另外一回事。抱怨的人認為自己是強者,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社會太不公平。抱怨不同於坦然承認失敗。敢於承認失敗的人,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人們如同看到一個傷痕累累的,神色平靜的勇士,如同英雄。人們本來同情弱者,由於抱怨的人氣急敗壞,反而得不到別人的同情。

人們之所以傾心於那些樂觀的人,是傾心於他們表現出的超然。生活需要的信心、勇氣和信仰,樂觀的人都具備。他們在自己獲益的同時,又感染著別人。樂觀也包括豁達,堅韌,讓人覺得困難從來不是生活的障礙,而是勇氣的陪襯,和樂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得到了快樂。

許多人都抱怨過處境的艱難,發現無濟於事之後便沉默了,甚至停滯不前。抱怨喪失的不僅是勇氣,還會失去朋友。誰都恐懼牢騷滿腹的人,怕自己也受到傳染,失去勇氣和朋友,人生會變得更難。他們不知道,人生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困難,摒棄抱怨是其中妙諦之一。

人有一種心態,叫做習慣心理。做同類的事情,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習慣,稍微不做,不僅僅是身體上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心理不舒服。比如喝酒,抽煙,打牌,最明顯的就是吸毒,心癮難戒。有人說,吸毒最初很痛快,上了癮之後,吸的時候沒有感覺,不吸的時候感覺就是難受。抱怨也是一種,抱怨的時候到達高潮的時候,經常看到那些人咬牙切齒,有一種痛並快樂的感覺,不過時間長了,不抱怨的時候也是難受,鬱悶哪!從生理角度講,發泄者大多吐苦水,膽汁下降,膽固醇和高血壓一起上升。從來就沒有聽過看過哪個人抱怨的時候真正是心情舒暢的。抱怨多了,前途一片迷茫,世界一片昏暗,大家都在陽光下,自己怎麼就命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