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沃特?迪斯尼當年被報社主編以缺乏創意的理由開除,建立迪斯尼樂園前也曾破產好幾次。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才考了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的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曹雪芹、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別人對你的評價總是有水分的,有的人總是挑好的說。如果以此為據,你可能高估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可能輕視別人,忽視一切,自以為是。也有人可能專挑壞的講,故意貶低你,這樣你可能低估自己,自卑消極。所以在聽取別人意見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並以此為基準。

另外,別人看到的可能隻是你的表麵或一個方麵,真正全麵、清楚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隻有天生沒有主見的人才會整天打聽別人的評價。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情況,但大多數情況下旁觀者的意見隻能作為參考。

太在乎別人的“眼光”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會使你做事放不開手腳,養成猶豫不決的性格。如果一個企業家太在乎工人的“眼光”,他就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管理者。在發獎金的時候,他會首先考慮到副經理會怎麼想,科長會怎麼議論自己,然後那些老工人會不會認為我不照顧他們,還有門衛會不會認為自己不體貼他。這樣,不調整十幾遍,獎金是發不下去的。如果是個歌手,上台之前就東想西想,一身衣服會換上十來次,最後還是帶著疑惑上場,上場後發現掌聲沒料想的熱烈,心裏又嘀咕上了……這樣的歌手肯定唱不好的。而如果是個外交官,那可能就被人家牽著鼻子走,把自己國家都給賣了。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肯定會以失去自我、失去個性作為代價,沒有自我、沒有個性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價值。

別人生氣,我卻和氣

豁達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待人處事方式。要想自己生活得快樂,要使別人對自己充滿好感,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就應該凡事看開一點。

與人相處時,大家難免開一些玩笑,但一些量小之人,常因對方的玩笑無意中傷了自己的自尊而大發雷霆,以致雙方都很尷尬。

小李是位個性開朗的青年,經常喜歡開別人的玩笑。但大家基於同事的關係,有時即使聽到讓人不怎麼舒服的玩笑,為了不想發生不必要的衝突,總是能忍則忍,避免日後相處尷尬。

有一回,小李對一位女同事說:“我昨天參加朋友的婚禮,新娘長得很像你,同樣都是美麗動人,可是對方年紀輕輕的就嫁掉了。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喝到你的喜酒呢?”

小李的話還沒說完,當場就引起女同事的不悅,她狠狠地發了一頓脾氣,一點都不像平常那個溫柔的女孩,讓在場的同事都嚇了一大跳。

大家不免好奇,個性溫和的她,到底為了什麼而大發雷霆?原來她剛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心情尚未恢複平靜,一聽到小李的發問,讓年紀老大不小的她頓時覺得有種被侮辱的感覺,一時氣憤難平。

其實小李並沒有惡意,對她分手的事也不知情,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很多的爭執不就是因此發生的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很多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但有人卻看得非常嚴重,經常是暴跳如雷,而且懷恨在心。

有些人之所以覺得事態嚴重,多半是忍受不了別人的嘲笑。在好勝的自尊心作祟下,便用發脾氣來表示自己的不滿,結果是愈來愈糟,不但無濟於事,還會引起更大的誤會。

泰戈爾說:“當人微笑時,世界愛了他;當他大笑時,世界便怕了他。”

微笑可以化解一切爭端,能夠消除衝突;它能平息我們的怒火,有效緩解心中的悶氣。

所以,當我們遇到別人開我們玩笑時,無謂的反擊或生氣,隻會讓對方自以為占到便宜,繼續挑起他下次的興趣。反之,如果能不為所動,或者用釋懷的心情麵對,對方反而會知難而退。

其實,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隻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而吞滅心中的快樂。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瀟灑,何不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就算偶爾充當別人的笑話來源,不也是調劑自己生活的一種方式嗎?

毫無疑問,“心氣平和”是被人稱道的。生氣歸根結底是一種情緒,它與理智永遠是對立的,它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總是不可避免地糾纏在一起。具體體現在人身上時,它們總是演繹著成功與失敗、完美和缺陷的戲劇。一個愛發怒的人,常常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而保持平和之人,則能因冷靜與和氣,而立於不敗之地。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審時,因為在麵對對方的詢問時持平和的態度和做不同聲色的答複,使他贏得了這場官司。那個質問的律師因為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因而很不冷靜,如果洛克菲勒也發怒,本來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他在法庭上很冷靜,很理智,因而打贏了官司。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寫給你的那封信拿出來!”那位律師用一種很粗暴的聲音說。這封信是質問關於美孚煤油公司的許多事情,然而這些事件那個律師在法律上並無權利去質問。

“洛克菲勒先生,這封信是你接的嗎?”法官問。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嗎?”

“我想我沒有。”

然後他又拿了許多別的信出來,也照樣宣讀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說這些信都是你接的嗎?”

“我想是的,法官。”

“你說你沒有回複那些信嗎?”

“我想我沒有,法官。”

“你為何不回複那些信呢?你認識我,不是嗎?”那律師問。

“啊,當然!我從前是認識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複的這句話如此之明顯,以致那律師氣得差不多要發瘋了。全庭寂靜得毫無聲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裏絲毫不移動一下。

“不要因為別人發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應當平和的時候。”這就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下次,當你想要發怒的時候,應該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影響。如果你知道發怒必定會有損於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最好約束你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怎樣的吃力。

如果你想消除憤怒,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你要盡量推遲發怒的時間。如果你在受刺激的情況下總是動怒,那麼先推遲十秒鍾,下次推遲二十秒鍾再發火。不斷延緩動怒時間,以致完全消除怒氣。

不要欺騙自己說你可以喜歡令人討厭的東西。你完全可以討厭某件事,但你大可不必為此發火,請你信得過的人幫助你,讓他們每當看到你動怒時,便提醒你,但不要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

其次,你不妨寫一份“動怒日記”,記下你動怒的時間、地點和對象、原因。強製自己誠實地記錄所有的動怒行為。你很快就會發現,如果是經常生氣,光是要記錄這件麻煩事就可迫使你少生氣了。

當你大發脾氣後,大聲宣布說你錯了,這一聲明使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改正動怒是一種壓力。

在即將發怒前。及時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找一件輕鬆而有意義的事做一做、想一想,這樣就能轉移憤怒,從而讓自己的心態逐漸平和。

不生氣時,去和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彼此聽聽對方最容易發怒的事,想一個溝通感情的方式,不要生氣。也許約定寫張紙條,或做個緩和情緒的散步,這樣你便不必繼續用毫無意義的怒氣來彼此虐待。經過幾次緩和情緒的散步之後,你會發現發怒是件多愚蠢的事情。

在最初的幾秒鍾,說出你的感覺以及你以為對方如何感覺。最初的十秒鍾是最為關鍵的,一旦過了,你的怒氣常常即刻消散。

記住,你認為的任何事,都有可能遭到半數人的不讚同。有了這個心理準備,你就不必選擇生氣。否則,完全為自己的情緒所主宰,必然隻能吞下挫敗的苦果。

凡事有度,氣大傷身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好脾氣帶來好運氣,用溝通代替抱怨,凡事看開一點,處世以讓人為上策,做人不要太敏感,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時時自我反省,少攀比,少生氣,學會自製,前嫌則可以盡釋。

《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人都可能發火。但要做到為正當的目的,以適宜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適時適度地發火,這可不易。”能夠自如地駕馭憤怒的情緒,這是一個人真正堅強的表現。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當別人對不起自己時,當我們覺得不公平時,該如何麵對呢?是針鋒相對,以怨報怨,睚眥必報呢,還是寬容豁達,原諒他人呢?

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麵對不公平而噴發出來的憤怒之火,既會傷到無辜的人,也會燒到自己頭上。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提羅,一個叫那賴。他們立誌要有所成就,於是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裏修道。不論春夏秋冬,他們都睡在石洞裏,穿著野草編成的粗糙衣服,鋪著野花編成的墊子,餓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泉水。

經過長期的修行,他們學會了五種本領:眼睛可以洞悉一切,無所不見;耳朵可以聽見一切細微聲音;身體可以隨意飛到任何地方;內心可以知道所有人的想法;甚至可以預測數年後將要發生的事。由於這兩個人神通廣大,本領高超,無論是婆羅門、佛家弟子,還是仙人、聖人、龍王及一切鬼神,無不欽佩,都來向他們頂禮膜拜。

一天夜裏,提羅由於長時間誦經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當時那賴還沒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羅的頭,使他疼痛難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