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與快算科技的官司後,我才騰出時間來查關於華彩偷偷查閱我電腦的事情。我把華彩叫到我辦公室,直截了當地問詢了她未經我許可擅自使用我電腦的事情。

“佳總,是這樣的,那天張總非常著急地打電話給我,要我馬上發一份資料給他,但是我那裏沒有那份資料,張總說您電腦裏應該有,叫我馬上去看看,然後我就打開了您的電腦。實在對不起,當時很著急,我也就沒顧得上給您去個電話。”

“你怎麼知道我電腦的開機密碼呢?”我點上一支煙,慢悠悠地看著華彩。

“有一次我借您手機玩,當時您告訴我您手機的解鎖密碼了,於是我想您電腦的密碼說不定跟手機的一樣,我就試了試,結果還真讓我蒙對了。”我的確告訴過華彩我的手機解鎖密碼,沒想到她的記憶力居然這麼好。

“那張總要的是哪份文件啊?”

“就是那份金融業的薪酬報告。”華彩看著我。

“哦,那沒事了,以後再著急也應該告知我,這是規矩,你記住!”我提高了語氣。

“嗯,下次一定注意。”華彩走後,王海波進來了。

海波說最近公司內部和外麵的獵頭圈子都在謠傳,說老板張仁要把獵仁轉讓出去,還說華彩和張仁的關係很曖昧等等,她想在我這裏求證一下。我沒有正麵回答她,我隻是告訴海波不要聽風就是雨。

晚上回到家,我趕緊寫了一篇名為《中高級人才如何“跳槽”而不“跳糟”》的文章,欠雜誌社的約稿已經很多天了。

跳槽的主力人群,不是職場新人,而是那些在職場打拚了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高級人才。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職場規劃和發展,會相對的理性。但盡管如此,這其中也至少有1\/3的人,跳槽是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進行探討和分析,看看如何做,才能讓跳槽更順利,更有意義和價值。

在國內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營銷部工作了5年多的孟先生,前不久通過獵頭跳到了另外一家也很知名且規模更大的互聯網公司,所從事的工作也跟之前的差不多,但薪資的漲幅卻超過了20%,孟先生覺得自己的這次跳槽還是不錯的。新公司對自己也相當的厚愛,直接就讓他帶一個30人的團隊。薪資更高了,平台更大了,發展前景更光明了,這一切都看似那麼的完美。然而,不到3個月,孟先生就主動請辭了。讀者朋友們是不是非常想知道這是為什麼?你們會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呢?或者已經遇到,但不知如何應對呢?

孟先生之前最多隻帶過10人的團隊,而現在帶30人,無論從管理還是業績指標上,孟先生都有些吃力,這是其一。以前的團隊,都是公司人事部負責招聘來的,而現在,新公司要求自己的團隊自己親自招募,人事部隻是協助。孟先生幾乎沒有招聘的經驗。可是現在的團隊隻有20個人,還差10個。這是其二。其實在麵試這家公司的時候,孟先生已經知道了如果自己願意加盟的話,要帶30人的團隊,但是那時候孟先生覺得帶10人和帶30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他忽略了人數上的增加會增加管理壓力,而且會牽涉自己更多的精力,是他很難在個人業績和團隊業績上找到平衡點,慢慢就顧此失彼了。至於招聘,孟先生想得就更簡單了,他覺得招聘廣告一發布出去,應聘者自然就來了。而事實上不是那樣,來的人很少,而且就算來了,也有一部分是不合適的,再加上孟先生也沒有什麼麵試技巧,也很難招募到高水準的銷售人員。就這樣,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孟先生總是疲於應付公司的各項任務考核,還沒有來得及騰出時間和精力做手頭的具體業務,就已經感到身心疲憊了。很快,孟先生就請辭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孟先生的問題。學曆?有的。經驗?有的。能力?有的。這些硬指標都符合,為何還是出現了問題呢?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第一,孟先生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這樣說呢?之前他是管理偏少,做業務居多。而新公司是管理、培訓居多,做業務偏少。這看似變化不大,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在這個問題上孟先生沒有想太多。另一個方麵,孟先生沒有做好調研工作。不僅僅是孟先生,在職場,很多求職者在找工作的時候,都不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去好好了解一下自己即將去應聘的公司,不去了解具體運作的項目及模式。我公司就經常招聘獵頭顧問,一些主動投遞簡曆過來的候選人,在參加測試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公司的成立時間,不知道公司的CEO是誰。既然要來應聘,為什麼就不肯多去了解一下呢?這些信息在公司官網或者百度一下都可以看到。顯然孟先生也沒有完全了解公司的產品機構及銷售模式,所以這也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