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為國畫藝術奮鬥(1 / 3)

徐悲鴻對學生的要求仍極為嚴格。

有一次,學生馮穀蘭生了一場病。病愈後回來上課時,徐悲鴻看到她畫的素描,形有點不準確,十分嚴厲地說:“你病了一場,把聰明都病掉了,應該打兩下手心!”

他對學生的素描習作,要求高度準確,不允許有一線之差。但是,他並不要求學生都學他的畫法,善於引導學生向各自的長處發展。

學生沙耆在塑造形體時,善於用大塊的麵來表現體積感,畫得比較樸實,很少用華麗閃光的色彩,喜歡用灰調子,但卻能表現本質的東西。

徐悲鴻很讚賞,不斷地表揚他。學生問德寧的色感很強,他的習作色彩很豐富,隻是素描差一些,造型不十分嚴格。但是,他有自己特有的色感,有個性,別人代替不了他。徐悲鴻也很鼓勵他,說他很有發展前途。很可惜問德寧不幸早逝,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12月12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出於愛國熱忱,逮捕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蔣介石也被迫接受停止內戰和聯合抗日的條件。這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了初步形成的可能,為發動全國抗日戰爭做了有利的準備。

1937年1月28日,徐悲徐鴻緬懷淞滬抗戰,創作了國畫《壯烈之回憶》。在畫麵的右上角題寫了:

廿六年一月廿八日,距壯烈之民族鬥爭又五年矣,撫今追昔,易勝感歎。

這幅國畫以高叫的雄雞,象征全國人民對光明的渴望和期待。隨後,他又創作了《風雨雞鳴》。畫麵描繪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時代感,抒發了畫家渴望漫漫長夜逝去,黎明即將到來的心情。

這個時期,徐悲鴻精力充沛,創作頗多。祖國的多災多難和動蕩不安,使他越來越緊密地把自己的創作同民族的命運、祖國的安危融合在一起。

這一年春天,徐悲鴻攜帶他的作品赴長沙、廣州、香港舉辦畫展,積極宣傳抗日。在長沙畫展時,由於觀眾擁擠,致使樓板坍下,幾乎造成大禍。

畫展圓滿結束,徐悲鴻準備由香港轉赴桂林。在那裏,他創作了有名的國畫《漓江春雨》,描繪了祖國河山的美麗,以表達人民在國破家亡之際,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愛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聲燃起了中國人民全麵抗日戰爭的烽火。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逼南京。

正在桂林的徐悲鴻急忙趕回南京,打算將家小全都接到桂林去。但是,蔣碧薇卻堅決反對。

徐悲鴻盼望與蔣碧薇言歸於好。但是,他沒有想到蔣碧薇已墮落成為張道藩的情婦。當時,國民黨政府已經準備遷往重慶,而張道藩暫時還在南京,蔣碧薇寧願留在南京。要走,也隻願到重慶去。於是,徐悲鴻隻好留下一筆路費給她,自己匆匆返回廣西了。

不久,中央大學遷往重慶,學生們又紛紛要求悲鴻回校教課。徐悲鴻於這年10月,回到中央大學。

剛剛遷到重慶的中央大學,校舍簡陋,繪畫材料也很匱乏。徐悲鴻幫助學生們從各方麵克服困難,用豬鬃做油畫筆,找油漆工廠做油畫顏料,忙於為學生奔波。有些學生情緒低沉,他極力鼓勵他們,使他們精神振奮起來。除了課堂作業,他還教學生們畫宣傳畫,讓他們積極投入抗戰的洪流中。

徐悲鴻住進中央大學的單身宿舍,過著孤寂的生活。隻有用教學和創作來取代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也隻有教學和創作才能使他感到欣慰。

中統特務頭目張道藩,這個在繪畫上一無所成的國民黨政客,既嫉妒徐悲鴻的才能,又痛恨徐悲鴻不願為國民黨所用,便通過蔣碧薇的手,來對徐悲鴻施加迫害和報複。

1937年的農曆除夕,在人們的鞭炮聲中,徐悲鴻獨自一人在嘉陵江畔照路而行。家庭的溫暖已變成遙遠的往事了。在家家戶戶團聚的除夕之夜,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遠在淪陷區的老母和弟妹,國破家亡的辛酸感觸,彌漫在他心裏。

在寂靜無人的岸邊,忽然有一個身背竹簍、撿拾破爛的婦人蹣跚地向徐悲鴻走來。她衣衫襤褸,兩隻饑餓的眼睛射出可怕的光芒。

這個在除夕夜晚還惶惶地尋找生活的婦人,驀然出現在徐悲鴻麵前,引起了他強烈的同情。他急忙伸手到衣袋裏,掏出所有的錢,塞到那個婦人手中。

就在這一瞬間,徐悲鴻仿佛看到了20多年前在黃浦江畔的那個陰冷而可怕的夜晚,他仿佛又聽到了江水的嗚咽和歎息。時間過得多麼快,他已40多歲了,但這個社會仍是那樣,什麼也沒有改變。

他急匆匆地跑回宿舍,在寒冷的燈光下,研墨揮筆,默畫了那個婦人的形象,這就是他的國畫《巴之貧婦》。在畫的右上角,徐悲鴻感慨地題寫了如下的詞句:

丁醜除夕,為巴之貧婦寫照。

在重慶,徐悲鴻盡管個人生活遭到極大不幸,但他的創作熱情並沒有因此而稍減,仍舊不停地用他那支畫筆,抒發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徐悲鴻在重慶,發現這個依山而築的城市,房屋層層上升,街道也是上上下下的斜坡,有層層而上的石梯。在他住的沙坪壩,常常看見許多人用雙肩挑水,爬越百丈以上的階梯,將一擔水送上岸來。這種極為艱苦的勞動,深深觸動著藝術家的同情心。

徐悲鴻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在這幅長295米,寬0635米的畫麵上,徐悲鴻深刻描繪了勞動人民的艱辛。

盧溝橋事變後,出現了國民黨戰場的大潰敗,繼平津陷敵之後,1937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12月南京又失守,武漢岌岌可危。

許多不願做亡國奴的同胞紛紛逃到後方,扶老攜幼,流離失所。為了籌款捐助這些無家可歸的難民,也為了向華僑和在國外宣傳抗戰,徐悲鴻決定去新加坡舉行畫展。

當時,為避免敵機濫施轟炸,徐悲鴻曾將自己的全部作品,存放在桂林七星岩岩洞內。由於需要攜帶一部分作品出國展覽,1938年7月,徐悲鴻離開重慶去桂林。

然後,由廣東沿西江東下,擬赴香港,再從香港去新加坡。但是,由於廣州淪陷,他在西江漂流了月餘。船到西江江門,附近有一個著名的小城市,約50000人口,名叫四會。那裏有一位畫家陳先生,曾在廣州美術學校任教,聽說徐悲鴻路過此地,特來船上訪問,並邀徐悲鴻至其叔父家餐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