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後》。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遊曆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曆史文化名城。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一美術館,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與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創作《逆風》、《沉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舉辦畫展。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宋人畫《八十七神仙卷》。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係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展覽。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
1941年,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怡保、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美元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到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係任教。在重慶盤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5年,與蔣碧薇女士離婚。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係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主張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1946年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47年,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與夫人廖靜文拒絕隨國民黨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
1949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鬥英雄畫像。為創作《毛澤東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收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7月,患腦出血,半身不遂。
1953年,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為抗美援朝的誌願軍畫《奔馬》。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出血症複發。26日晨,逝世於北京醫院,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