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有個越南同學,又瘦又小,後來跟媽媽熟了才知道,在她家吃飯是個大問題:一頓飯可以吃2個小時,如果自己吃,就隻能吃一點點,一邊吃一邊說話,一邊做小動作,媽媽怕孩子本來就瘦小,再不吃更會營養不良,於是都5歲了還要媽媽追著喂,一口飯可以含在嘴裏長達10分鍾就是不吞咽,媽媽脾氣急,每天吃飯,威脅,利誘,謾罵都不管用,有幾次聽其他媽媽建議餓她一頓,可效果照樣不明顯,媽媽又舍不得再多餓一頓,就又有回到了一頓晚飯吃兩小時的老路!我想這樣的畫麵大家也許並不陌生,像這類谘詢如何解決孩子要麼不吃飯,要麼吃飯慢問題的信件我也經常收到。
從這位媽媽和其他家長的來信,我明顯感到大家對孩子不好好吃飯時表現出的急躁心裏:一方麵怕孩子養成壞習慣,一方麵又怕因此而造成營養不良。殊不知,家長越著急,孩子就吃得越慢,於是吃飯問題慢慢成為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拉鋸戰,不少家長因為吃飯問題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可一時又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想起小時候自己的經曆,我的媽媽很嚴厲,喜歡在飯桌上教育我們,因為隻有在這個時刻,我們全家才能全部聚在一起。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後來發展到在吃飯的時候,隻要媽媽一說話,我馬上就會反胃,即使再好吃的食物,也沒有食欲,因此吃飯就變得很慢,如此一來又變成媽媽教育我們的借口,這樣周而複始,有段時間我非常厭惡吃飯,直到上初中,能在學校食堂裏吃飯,情況才有所緩解。
深受‘餐桌教育’之毒,我就下定決心,以後不在餐桌上批評教育孩子!這也成為我們家的重要家規,現在,用餐時間,尤其是晚餐成為我們全家最放鬆,最期待的親子時間,先生掌勺,我們三個幫手,老大乘飯,老二擺餐具,我倒紅酒和果汁,用餐時,我和先生互敬紅酒,姐妹倆在旁邊偷笑,我們聊很開心的話題,憧憬美好的未來!孩子們吃完飯以後,將碗筷放入洗碗池,然後回到餐桌繼續聊天,過幾分鍾後食用飯後甜品,然後全家人一起玩遊戲,孩子們最喜歡‘牙簽遊戲’,誰抽到那根被折斷的牙簽就要被刮一下鼻子。最後收拾時間,大部分時候,媽媽洗碗,爸爸處理剩菜剩飯,妹妹擦桌子,姐姐倒垃圾,姐妹倆做好分內的事就開始上樓洗漱,換好睡衣等著爸爸媽媽講故事!在這樣寬鬆幸福的時間,我們都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吃多少,有沒有吃蔬菜,我們隻開心地聊孩子們小時候的窘事,孩子自然沒有壓力,一切就水到渠成!我經常不經意之間,發現女兒們大半碗飯不到幾分鍾就吃光光,每當這個時刻,孩子們總是自豪地看著我誇張的表情,得意萬分!
當然,這樣美好的畫麵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我們也經曆過姐姐不愛吃飯,吃飯拖拉的過程,那時候,我也焦慮,也著急,就怕寶貝餓著,營養不良,可有一天,我看著3歲多的姐姐因為吃飯拖拉被我威脅掉下淚珠的時候,那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這不就是小時候的我嗎?我怎麼就忘記了那時候自己定下的諾言呢?由此說明,人一旦焦慮,被心情影響左右,就容易喪失了理智,在做了深刻地檢討之後,我帶姐姐去見了家庭醫生,在確定她沒有其他疾病之後,我通過詢問導師,家庭醫生和其他家長,慢慢地引導姐姐,改變了吃飯慢的壞習慣。
首先,我從給她有限的選擇開始,之前,她總是被動接受我們煮的任何東西,我總是單方麵地認為某些食物有營養,她必須接受,然而這對3歲多,想開始要掌控自己的孩子來說,隻要媽媽說的,我就不!認識到這個問題,在煮飯之前,我先征求她的意見:“寶貝,今天晚上想吃炒飯還是麵條啊?”剛開始姐姐很不習慣,真是受寵若驚,生怕媽媽反悔,趕緊給出答案,然後我們就一起寫購物清單,一起去購物,回家一起準備,姐姐非常享受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剝蒜,擇菜,淘米,做媽媽的小幫手,在吃飯的時候,我總是誇張地跟爸爸說:“今天我們寶貝幫忙我一起擇菜,所以這個菜特別好吃,不信你試試!”然後我神秘地望了一眼姐姐,我們倆相對一笑!爸爸也很配合,說:“是嘛?我不相信有這麼好吃,不然她自己怎麼不多吃點呢?”這一激將法,基本上百發百中,姐姐馬上吃得又快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