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為自己做過的事而後悔,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做事之前沒有做好選擇,以至於方式、方法出現失誤,結果得到的並不是想要的,失去的反而恰恰是想要的。俗話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處世策略的選擇和放棄上,我們一定要慎重。
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做事隻前進不後退,他們覺得後退就是示弱,就代表著失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適當的退卻,因為不退就不能進。從處理事情的步驟來看,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退一步不僅能遠離險地,而且還能得到前進一丈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見到這樣的情況,雙方爭鬥,各不相讓,結果小事變成大事,大事變成禍事。這種態度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麵。此時,要是能采取較為溫和的處理方法,先退一步,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處於比較有利、有理的位置。等時機成熟後,以退為進也就水到渠成,自己的目的也能實現。
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度量。從軍事進攻的角度來看,暫時的退卻還可以避免失敗,是大將才有的謀略。
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聯合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前線作戰的部隊僅有21萬人,處於明顯劣勢。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決定先戰略退卻,以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
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他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方法,打擊遲滯法軍,削弱法軍的進攻氣勢。9月5日,俄軍利用博羅季諾地區的有利地形,給予敵軍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把一座空城留給法軍。
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最後,幾十萬法軍隻有5萬人幸存下來。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突厥兵時常來犯。由於突厥兵能征慣戰,所以李淵與之交戰總是敗多勝少。於是,他將突厥視為不共戴天之敵。部屬都以為李淵會與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卻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打算起兵反隋,然而,太原雖然是軍事重鎮,但不足為號令天下之地,可他又不能擅自離開這個根據地,不然突厥會乘虛而入。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李淵決定派劉文靜為使臣,向突厥稱臣,表章中寫道:“欲大舉義兵,遠迎聖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高興壞了,他不僅接受了李淵的妥協,還給李淵送去了不少馬匹及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鬥力。
後來,李淵隻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於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還能不斷從太原得到給養,所以李淵最終滅掉了隋朝,建立起大唐王朝。等唐朝興盛之後,突厥不得不向唐朝稱臣納貢。
不難看出,適時地退卻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前進。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分析,退卻有時也不失為一種進攻的策略。尤其是現代社會,以退為進比強行前進更顯智慧。以退為進,由低到高,被成功人士視為一種穩妥的進攻方法。
石橋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業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位於京橋的石橋總公司的廢墟上,出現了10多家違章建築。法律顧問提出:“如果不及早下令拆除的話,將影響總公司石橋大廈的建設。”然而,在當時的情景下,假如硬性要求那些違章戶立即搬走,必然會遭到他們的拒絕,引起強烈的反抗。
石橋公司沒有出此下策,石橋夫人甚至親自到現場和那些違章戶談話,跟他們說:“你們的遭遇實在值得同情,你們就暫住在這裏,先多賺點錢,等公司要改建大廈時,再搬到別的地方去吧。”隨後,她又派人送去慰勞品,幫助那些居住在石橋公司廢墟上的人。看到石橋夫人這麼通情達理,大家心裏都十分感動。
等石橋大廈真的開工時,這些人不僅沒有任何抱怨,而且還心懷感激地遷到別的地方去住了。
很多時候,表麵的退讓隻是一種應對的策略,對事情的進展大有幫助。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而做出一些退讓,是善於變通之人的處世之道。以退為進,往往能獲得極佳的效果。
勿因事小而不為
很多人認為細節不重要,但不知你想過沒有,一顆釘子確實很小,可假如關鍵部位的一顆釘子不見了,完全有可能使一項大工程毀於一旦。俗話說:“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人生。”在生活中,很多我們認為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是將來成就大成績的幼苗和基石。